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又有了新的‘’动作”!
历史上看,明星私募经理的产品,头牌量化机构的产品额度,一度成为推动各家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有所突破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在权益类产品净值不振的近几年,各家机构为能找到的“安稳”且“热门”的资管产品“煞费了苦心”。
但不用讳言,各家用来吸引大客户们留驻的“杀手锏”是日渐“匮乏”。
幸运的是,市场总能找到自己的路,随着海外投资的逐步升温,各家大型机构也逐步开始进入新的领域——推出海外产品。
联手“国际机构”,和信托展开合作,这个领域悄悄的升温起来。
曲径“投资”海外市场
突破传统地域视野的权益资产投资,或许开始成为头部券商财富部门新的“突破方向”。
比如,业内龙头券商下属财富证券公司的渠道货架上日前就“出现”了一款名为“外贸信托-荷宝环球消费新趋势金选股票 1 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产品资料显示:该产品经历三层架构后,最终投资的底层海外基金将至少把其三分之二的资产,投资于全球的预期将从消费增长获益的股票市场,大量投资于新兴国家的新兴产业。
相关底层基金的历史规模超过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32亿元,投资团队来自北欧一家知名买方机构。
还有一只同样由头部券商代销的日股主题的信托计划,则是踩上了日股的“节奏”。
相关资料显示,这只信托产品的底层资产主要是海外的日股基金,而后者的“掌舵者”是日本资管巨头野村资管,其底层基金投向日本股市的高端制造、工业自动化、医疗与健康、消费升级等板块。
“垃圾债”产品亦在列
除了海外股票投资,一些券商的财富部门最近也在向高净值投资人推介最终投向海外固定收益市场的产品。
而且,其中部分债券产品属于预期收益和风险都较高,适合积极型、激进型投资者。
来自渠道显示的信息,其中部分产品在经历了几层结构后,把资金主要投资于高收益债券。
后者不同于国债(利率债)、高等级信用债券,专指被评级机构评定为投资级别以下的债券,属于违约风险较高的债券。
或许因此,相关海外固收主题产品在说明材料中特别提及:
.....有专门的困境团队协助处理违约债券······以2013年-2023年的数据来看,策略年平均违约率仅0.59%,违约损失率为0.24%。
这个产品的视野和专业度也是够可以的。
多层嵌套设计
限于多种因素,内地投资者投向境外市场的产品往往要经历多个产品的“接力”,后者在业界被称为“嵌套”。
这种市场背景下,一个相对顺畅的境外投资产品,常常需要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打造。
以上文提及的头券商代销的产品,其产品形态多数为:“最外层”是一只信托计划,也是代销机构向投资人募资的主要载体,即客户的资产直接投向信托。
随后信托计划将资金投向一家中国在岸的私募机构发起的私募产品,通常是外资买方在华子公司的产品。经过了这一步信托产品的资金进入了私募产品。
再之后,这家外资私募的私募产品将客户资金,投向外资母公司在海外发行的美元基金。
换言之,投资者的资金要历经几个产品,最终完成境外投资的行为。
而多层嵌套带来的另一面是“多层架构”会让投资者在承担多层的费用,最高的产品不下十种收费,同时,多层产品日后也可能带来多层产品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遭遇市场考验时。
历史上,这种案例虽然发生的不多,但确实存在。
预期收益数字要“审慎视之”
资事堂注意到:头部券商代销的这类QDII私募信托计划,预期的收益率数字往往产生途径各种各类,有些局外人很难“参透”。
比如,上文提及的某只环球主题基金,信托一层募集完产品投向一家北欧买方在华的私募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在岸私募产品早在2018年12月成立,到2024年3月末年化的收益率为16.33%。
然而,这只在岸私募产品最终会直接投向一只海外美元基金,后者近五年年化收益在产品说明书中标注为11.36%。
上述两个收益率(时间较为接近)比较来看,中国在岸产品明显高于离岸产品。
然而,理论上投资者的资金是最终投向于最底层的海外基金,收益率最终“差了一截”。
这是因为汇率层面对收益率的贡献?
抑或是在岸管理人使用了杠杆力量?
或者是统计口径的不同?
尤待更多信息来解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