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后第一个工作周,内地第九家外商独资公募——安联基金公司揭幕开业。
于团队而言,这是大喜之事。
于市场和同业而言,新机构携3亿资本下场“踢球”,或会丰富市场的供给和竞争生态,亦正面居多。
不过,站在安联基金自身发展的角度,能否充分吸取此前几家外商独资“先行者”的经验教训,或许是公司未来会否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关键。
显而易见的是,此前已先行开业的8家外商独资基金公司中,至少有5家公司在最近两年内更换了总经理或投研团队负责人。
包括其中“背景”最为“深厚”的贝莱德基金和富达基金。
而各家公司遇到的挑战则有各异,但又有相通之处。
如何尽可能的多汲取同业教训,避免初期发展陷入 “行路难、多歧路”的状态,或许是摆在安联基金董事长吴家耀(Desmond)和总经理沈良(Leo)面前,最需要解的“题”。
前有八家“珠玉在前”
按照WIND的统计,在安联基金前,市面上已有8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
包括贝莱德、富达、路博迈、联博、施罗德等5家新开业基金公司,以及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宏利基金三家合资基金“转型”而来的公司。
这些基金公司的控股股东包括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blackrock)、全球最大专业投资和养老机构富达;欧洲领先的资管机构安联和施罗德;加拿大最大资管机构宏利;以及全球大型投行下属的摩根史丹利、摩根基金等。
可谓“师出豪门、非富即贵”。
初始发展“挑战频频”
但从实际发展看,部分外商独资公募在开业后就遭遇业务上的挑战,不得不以重要人事变化,或重大经营策略调整来应对。
这其中就包括“背景”较为“显赫”的贝莱德和富达。
比如,在过去半年内完成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更换的贝莱德,至今仍在消化发展初期陷入的’“业绩困境”。
该公司旗下四只偏股基金,目前全数明显负收益(下图,数据来源:choice)。
规模最大的贝莱德新视野A,截至5月8日净值仍在0.61元附近,未来还需要上涨63%以上才可能回本。
另一家,同样知名的外商独资机构富达,虽然已经看到了贝莱德净值深度回落的样本,但其发行的首只基金也依然是长期累计亏损的状态(下图)。
该公司并在今年内传出部分投研骨干“离职”,以及富达中国业务部门部分裁员的消息。
截止最新时间,以主动权益投资闻名、曾拥有彼得林奇等股票投资明星的富达(Fidelity),在内地的受托规模主要是固收产品,这或许与行业的预期大相径庭。
除了上两家外,目前其他几家外商独资机构则经营情况处于分化状态。但部分亦不可“免俗”。
仔细回顾当下面临的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或许是当下已开业或未来即将开业的外商独资机构亟需总结的。
教训一:务必尊重本土市场
回顾首批外商独资公募机构,其经营上遇到的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与其过于强调母公司 “丰富经验”,强调对母公司品牌负责,但相对忽视中国市场“本土经验”有关。
比如,不止一家的外商独资公募机构,在其业务分工、部门设置、日常工作上非常强调与海外母公司或股东方的设置“对齐”。
后者可能进一步导致了日常工作汇报巨细靡遗,决策流程冗长难应。
据悉,其中个别外商独资公司的中小业务决策也需要远程向境外汇报,甚至部分职能直接由股东方的团队掌握,这通常导致许多“意料之外”的结果。
教训二:打造团队是核心挑战
几乎所有外资公司在成立之初都号称配置了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投研核心。
但“魔鬼藏在细节里”,人事团队的构成和形成合力是最有挑战的部分。
比如,部分机构的核心人才来源,同时包括外部招聘和原股东内部团队整合,来源不一的团队如何融合并肩作战就往往是最大考验之一。
尤其是当主要负责人缺乏强力整合团队的能力或意愿时,这种内部人事的复杂关系,随时可能爆发成为内部激烈的人事矛盾,进而影响业务表现。
再比如,部分外资机构心目中的“成熟”人才和业内通行的人才选拔“标准”有巨大的鸿沟。
一些前者认为非常出色的人才,最终有可能给出在内地市场平庸、乃至落后的投资业绩的。
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外资对“本土智慧”的重要性,需要再认识的体现。
教训三:权益投资需要“高度重视”
能在全球资管界“破土而出”,大型资管公司通常在权益投资上有一份“自信”。
但从实际操作业绩看,相当部分外商独资机构在内地权益投资上“摔过跟头”(出现过业绩掉队)。
这一方面或许和部分独资机构习惯的工作节奏和其内地同行相比更为“放松”和“舒适”有一定关系。
同时,部分基金经理实际操作上更强调紧跟“基准”和国际经验,而对大幅回撤缺乏警惕也有一定关联。
比如,富达旗下首只基金富达传承在23年4月成立时,已见识到了其他同行产品大幅回撤的现实。
但在募集期前后,该公司总经理黄小薏在受访时仍在强调“富达强在投研体系”,希望将境外的经验带回来,进一步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发展。
事后看,富达传承基本重复贝莱德前2只产品在权益市场遇到的挑战,成立初期即净值高峰,此后长期处于累计亏损状态。
回顾看来,公募基金要在内地A股市场要取得好业绩,除了需要理念、体系外,也需要投研团队格外勤奋,以及公司上下高度重视内地股市的研究和投资细节。
如果只是轻轻松松设想以海外经验来指导内地投资,可能结果都会很容易走点“弯路”。
教训四:不能忽视固收市场
除了发展权益产品外,另一个让外商独资公司可能有所总结的是,在高度重视权益市场的同事,对固收市场可能也不能忽视。
从理念上说,重视权益市场是一家新设公募基金公司必须要做的战略选择。
而从结果上看,包括业内背景“显赫”的几家外商独资公募,最终的规模大头竟然是债基和偏债基。
以富达基金为例,截至1季度末,富达的规模中,债券基金规模合计超过48亿元,占比接近88%。
而发行的第一只基金就是债券基金的路博迈,截至1季度末,更是95%以上的规模都是债券基金。
如何在权益投资品牌和能力的养成过程中,平衡好公司的财务运营和发展节奏,也会是未来外商独资公司需要面对的核心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