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2024年中核心城市房价有望企稳

中信证券陈聪、张全国等
如果市场尚不能在5月明显复苏,则6月仍是各地进一步出台政策的窗口。同时,6月是企业推货的高峰,也可能成为核心城市核心区域挂牌量见顶回落,房价企稳的关键时间窗口。

5月9日,杭州出台《关于优化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通知》,提出了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扩大首套住房认定范围,优化积分落户政策等措施。5月9日,西安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措施。5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的通知》,分区优化住房限购政策。市场高度关注政策出台之后的基本面走势,而我们认为到2024年年中,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住房价格有望企稳。

核心城市房价有风向标意义

房价持续下跌,根据纬房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4年4月30日相较4月15日,一、二线城市样本房价总体下跌,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南京分别下跌0.68%、0.77%、0.44%、0.64%、0.59%、0.86%、0.79%。房价下跌意味着开发企业资产不断缩水,而债务又不断累积,资金链承压,投资意愿较低。资产价格持续缩水不仅影响地产产业链,也会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和居民消费意愿。从历史上来看,核心城市和其他区域并不是虹吸和被虹吸的关系,核心城市房价稳定,才会稳住全国范围房价的信心。

核心城市房价下跌原因探源——居民悲观预期推动的资产再配置

核心城市核心区域并没有太多的新房供给,以北京五环内为例,新房供给寥寥无几,也并非是对房价的决定力量。不断出现的低挂牌价拉低了成交均价,也进一步影响居民对房价的信心。但是,根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2024年一季度全国法拍房成交总金额为716.1亿元,其中住宅仅为390.4亿元,我们测算其相当于同期全国二手住宅成交额的约3%。可见,受迫于刚性压力而被处置的资产数量并不多,低挂牌供给主要是居民在悲观预期之下,抛售房屋,转配其他资产(例如定期存款)所导致的。存量房的供给和新房供给有较大差别,一旦住房交易开始回暖,挂牌的存量房就会一边被销售去化,一边由于撤单而减少。

真实需求并未释放的原因探源——并非对收入和财富增长预期悲观

人民群众对于优质住房的期待从未消失,我国的存量住宅高房龄小区运维养护水平低,存量住房面积普遍偏小,居民有很强意愿提升居住品质。但是,我国的个人按揭贷款的利率在2023年底高达3.97%,当时远远高于个人其他用途的贷款;居民在特大城市合理购置第二居所面临困难;大户型的交易税率普遍高于小户型。应该承认,这些历史上的限制措施对于缓解房价过快上涨,保障信贷额度流向最迫切的自住首套需求有积极意义,但当前房地产的供求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仍然存在的一些限制反而成为了限制需求释放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加以调整。所以,当居民在汽车、旅游等领域消费持续超预期时,对住房的消费却持续低于预期。

对二套房的限制政策起因是房价过快上涨,供给不足和按揭贷款额度不足,预计市场会对合理改善需求正名

之所以历史上限制购置二套房,并对二套房的按揭贷款定价区别对待,是因为二套房需求不如首套房紧迫,有限的购房资格和信贷资源应该向首套房倾斜。但当前市场整体面临的是供给过大,个人住房贷款在2024年1季度同比下降了1.9%,应对合理的住房需求给予支持。当前,各地纷纷放开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且某一地政策在局部的突破,就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城市效仿的模版。我们认为,2024年年内限购很可能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按揭贷款利率将继续大幅下降。而且各地出台政策的速度越来越快。例如,根据各地方政府官网,深圳在2023年11月22日、2024年2月7日和2024年5月6日三次出台政策,杭州在2023年10月16日、2024年3月14日和2024年5月9日三次优化政策,西安在2023年9月19日、2023年9月25日,2024年5月9日先后多次放松限购——我们认为,如果市场尚不能在5月明显复苏,则6月仍是各地进一步出台政策的窗口。同时,6月是企业推货的高峰,也可能成为核心城市核心区域挂牌量见顶回落,房价企稳的关键时间窗口。

告别对合理住房需求的限制,看好房地产产业链

我们认为,想要住大一点,住好一点,是合理的住房需求,在目前供求形势下应给予积极支持。面对房地产产业链的下滑,政策的发力路径并不是新建更多保障房,而是消化存量修复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我们认为,这对于产业链环节之上的每一家公司,都是有利的。当然,短期来看,我们认为货值充裕、开发能力强的开发企业,现金流稳定的交易服务和物业服务公司更值得推荐。

 

本文作者:陈聪、张全国、刘河维,来源:中信证券研究,原文标题:《距离核心城市房价企稳还有多远?》

陈聪 S1010510120047

刘河维 S1010523030004

张全国 S1010517050001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