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英伟达久矣!谷歌、Meta、微软联手,希望打破CUDA垄断!

与英伟达相比,打造一款有竞争力的芯片就已是一大挑战,更别说打造整个软件生态系统并让人们开始使用它了。

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英伟达凭借强大的GPU性能和CUDA软件生态,占据着近乎垄断的地位,但供应短缺和高昂价格正推动其客户寻求替代方案。

大客户和竞争对手联手,参与替代CUDA的开源项目

包括OpenAI、Meta、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英伟达的大客户,以及英特尔、AMD和高通等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在推翻Cuda霸权上似乎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共识。这些公司都正在参与OpenAI发起的开源语言项目Triton。

像Meta、微软和谷歌这样耗资数百亿美元购买英伟达芯片的科技巨头,希望Triton能帮助他们打破英伟达对AI硬件的垄断;英特尔、AMD和高通也寄望利用Triton挖角英伟达的客户。

Triton最初由OpenAI于2021年发布,旨在使代码能够在各种类型的GPU上流畅运行。

根据OpenAI官方的解释,Triton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开源环境,以比 CUDA 更高的生产率编写快速代码,同时比其他现有DSL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分析人士认为,英伟达在过去一年多以来,之所以能成为AI产业的“卖铲人”,主要归功于其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CUDA系统,这是一道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壁垒。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他的公司“不仅生产芯片,而且打造整个超级计算机,从芯片到系统再到互连……但最重要的是软件。”

他将CUDA称为AI的“操作系统”。

挑战CUDA 可能非常困难

自2006年CUDA诞生以来,英伟达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开发了数百种软件工具和服务,以加快并简化在其GPU上运行AI应用程序。从员工数量来看,英伟达软件工程师数量是硬件工程师的两倍。

AI投资公司Radical Ventures的合伙人大卫·卡茨表示:

我认为人们低估了英伟达实际上所构建的东西。他们围绕自己的产品打造了一个高效、易用且实际可行的软件生态系统,使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

尽管如此,英伟达产品的高昂价格和购买最先进设备的漫长等待队列,仍促使其大客户寻求替代方案或自主研发GPU。

但由于大多数AI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在英伟达的CUDA生态里运行,要想为其他GPU (如AMD的MI300、英特尔的Gaudi 3或亚马逊的Trainium) 重写代码,开发者需耗费大量时间和承担风险。 

AI创业公司CentML的首席执行官及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根纳迪·佩希门科对媒体表示:

要想在这个领域与英伟达竞争,你不仅需要打造有竞争力的硬件,还需要使用起来足够简便。英伟达芯片性能的确非常出色,但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软件方面。

与英伟达相比,打造一款有竞争力的芯片就已是一大挑战,更别说打造整个软件生态系统并让人们开始使用它了。

尽管Triton可能会削弱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但花旗分析师估计,到2030年,英伟达在生成式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仍将高达63%左右,这意味着它在未来多年内依然将保持主导地位。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