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大厂突陷“履历门”:一场“旧闻”和一个行业困局

郑孝杰
无名之火

一场“从天而降”的“流量”突然就延烧到了百亿私募机构身上!

近日,坊间突然对一家知名量化机构的高管名单进行了“热议”,并引申出了质疑的声音。

然而,这家机构的高管阵容早已在一年之前有所变动,但直至今日才突然发酵为行业话题。

这多少让市场觉得奇怪:这背后是啥情况?

私募高管突然“爆红” 

近期,一家百亿量化机构的高管名单同然“爆红”。

一些视频博主们,纷纷跟上,曝光这家百亿量化机构“聘请跑路机构CEO”。

这种说法相当吸引眼球。

“主人公”曝光

私募同行们“围观”后,迅速探讨出了涉事的“核心人物”——钱某。

据悉,该人士担任着一家百亿量化私募机构W(后简称“W私募”)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执行董事等职务。

据基金业协会备案资料:钱某早年曾在多家内外资大型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之后于2018年入职海某集团,更在2019年1月成为海某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恰恰是这个人在海某基金的经历,触发了“关注”,并引发了很大的讨论。

三年前“旧闻”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钱某加盟W机构的时间并不是现在,而是近三年前。

按照官方备案资料,钱某早在2021年秋季就跳槽离开了海某基金,而后者是近年才“出事”的。

这个钱某三年前离职前的作为,是不是和当下的发酵的事情有什么直接联系?

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

但显然这一轮,钱某曾担任这家理财机构总经理的经历,被放在了聚光灯下。

新机构 “作用”几何?

随着钱某被关注,他现在的“东家”也进入了被关注的。究竟是何“身份”和“岗位职责”,他在相关机构中究竟作用几何?

据中基协备案资料:2023年8月底W私募机构对出资人状况进行了更新:该私募机构两位创始成员股权各占47.5%,钱某持有5%的股权。

钱某虽然在三位股东中持股最少,但他加盟W私募时间也较短,似有一定合理性。但他又承担法定代表人等关键责任,这个股权比例看起来又有点不太相称。

引人关注的治理结构

实际上,W私募的治理结构中,引发外界关注的细节还有不少。

W私募此前的法定代表人殷某,也是创始人之一,有着专业背景,官网中提及他“中期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研究方法体系”,率领公司团队“在多个高频交易品种交易占比遥遥领先”。

但在钱某成为法人后,殷某的备案职务变成“首席策略”,这个岗位在百亿量化机构备案信息中,亦十分少见。

另一位创始人郑某,更是从十年前就以“监事”自居。但就是这两位身份“奇特”的股东殷某、郑某,目前同时担任实际控制人。

纵观百亿量化私募,除了个别机构外,普遍都采用“类似”的简单的出资人结构,即创始人是控股股东,并且担任法定代表。而W私募案例中,两位创始人依然实控这家私募,但法人换成了一个跳槽过来的销售背景人士。

这多多少少让外界有些无法理解。

“高管”身份应基本统一

这场突然而起的讨论,其实涉及了资管行业的一个关键点——公司治理。

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有效、长治久安,对于委托人的财产有重大意义。

但实际上颇有一些机构,治理结构有其“个性色彩”。

有些机构有很多个平台主体,却有相近的持股结构。

有些机构只有一个平台主体,但治理机构却差异很大。比如,有些机构承担法律责任的是一批人,名义上的高管是一批人,而实际上掌控公司的又是一批人。还有些公司会设置一些独特的岗位。

这种种件件的安排,都让人看到这一些“费解”的细节,并让人揣度相关人物处理事情的动机。

或许,普通、一致的岗位和治理机构,公开、透明的公告信息,才是未来有待重视和完成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