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邦制药“含泪甩卖”的公司,要去港交所了

一切都是这么巧合

港交所IPO申报潮或正在来临。

今年5月以来,已有22家企业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同期沪深交易所仍是“0受理”的状态。

作为浩浩荡荡IPO申报大军中的一员,泰德医药(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德医药”)正向港交所发起冲刺。

申报材料显示,泰德医药主要向药企提供多肽新化学分子实体发现合成(CRO)及多肽化学生产、制造及控制(CDMO)服务。

报告期内,泰德医药已经实现盈利。2021年至2023年收入分别为2.82亿元、3.51亿元和3.3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80亿元、0.54亿元和0.4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泰德医药的核心子公司中肽生化有限公司(下称“中肽生化”),曾是信邦制药(002390.SZ)旗下资产。

2015年,信邦制药以20亿元的交易价格购买中肽生化的股权,但却在5年后的2020年以7.18亿的价格转让给泰德医药。

这意味着,泰德医药斩获中肽生化仅3个完整自然年后,便开始向港交所发起了冲刺。

尽管当年信邦制药认为中肽生化的业绩发展存在瓶颈,不过泰德医药(中肽生化)2021年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19年增长了63%、48.15%。

究竟是信邦制药“看走了眼”,还是背后另有隐情,市场仍在持续关注。

3年前遭大甩卖

乘着“减肥药”东风而起的多肽,正在受到市场的关注。

根据定义,所谓多肽一般指由100个以下的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分子量介于小分子和生物制剂之间,是涉及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减肥药”GLP-1类似物正是多肽的一种。

申报材料显示,泰德医药是一家主攻多肽的CRDMO(合约研究、开发及生产机构)的企业,可以为药企提供从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开发以至商业化生产的全周期服务。

2023年,泰德医药的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37亿元、0.49亿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泰德医药凭借2023年收入规模成为全球第三大多肽CRDMO。

值得一提的是,泰德医药成立于2020年,迄今不到4年的时间。

短短时间内能够斩获如此地位,与泰德医药的核心子公司中肽生化不无关系。后者创设于2001年,是国内第一批从事多肽CRDMO的企业。

资本市场对于中肽生化或许并不陌生,其正是此前被A股公司信邦制药以20亿元的交易估值购入,最终又被以7.5亿元“骨折大甩卖”出售的公司。

2001年,泰德医药实控人李湘设立了中肽生化,通过UCPharm Company Ltd.和American Peptide Company持有其100%的股权。

直至2012年,中肽生化还引入了多名股东,其中一名股东就是当时公司的总经理徐琪,后者通过森海医药持有中肽生化9.66%的股权。

不过仅3年后,李湘等主导将中肽生化“卖身”给了信邦制药。

后来回看这起交易,对于信邦制药来说可谓是“元气大伤”。

2015年,信邦制药以20亿元的交易估值从中肽生化的全部股东手中购入中肽生化100%的股权。

交易分成3部分,一是信邦制药向UCPharm Company Ltd.等7名股东发行股份以购买中肽生化89.98%股份,二是信邦制药以自有资金2亿元收购森海医药等股东持有的中肽生化10.02%股权,三是向投资机构配套募资19.20亿元。

与此同时,李湘、徐琪还进入信邦制药的董事会,分别位居副董事长、非独立董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肽生化20亿元的交易估值较评估基准日账面值增值727.27%。

信邦制药以如此之高的溢价收购中肽生化时,曾对此“满怀期待”。

“中肽生化的业务发展路径是由国外向国内延伸,创新药向仿制药市场拓展。”信邦制药指出,“这一发展路径帮助中肽生化利用国际创新药市场积累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反哺国内市场,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壁垒。”

但收购不到4年后的2018年,中肽生化的业绩受多肽客户自身业务的变化影响等,业绩出现了下滑,信邦制药当年随即对此计提了15.36亿元的商誉减值,当期归母净亏损更是达到12.97亿元。

2020年,信邦制药以中肽生化等子公司的发展存在瓶颈、需要巨额资金在海外建厂或对上市公司业绩造成较为负面影响为由,选择剥离中肽生化等公司。

正因如此,李湘和徐琪共同设立了泰德医药,以作为收购中肽生化等公司股权的主体。

“徐博士及李女士共同决定成立本公司,以向信邦收购呀中肽生化,以在其控制下引领其增长和扩张,并继续专注于及发展具有全球业务足迹的CRDMO。”泰德医药表示。

这一交易备受争议之处在于交易价格——信邦制药将中肽生化的股权以7.18亿元的“骨折价”转让给了泰德医药。

这意味着,当年估值20亿元的中肽生化出售时折价超6成。

对此,泰德医药在申报材料亦强调是正常商业行为。

“2020年收购事项的代价已于2020年12月交割。董事认为2020年收购事项乃按正常商业条款进行,并对本集团及股东整体有利。”泰德医药指出。

事实上,若从信邦制药向UCPharm Company Ltd.发行股份用以购买中肽生化的对价来看,与泰德医药收购中肽生化基本持平。

2015年,信邦制药向UCPharm Company Ltd.发行了9646.09万股、每股价格为7.75 元,合计总价为7.48亿元。

不过泰德医药(中肽生化)的业绩走向颇为巧合。

2015年至2017年的业绩承诺期间,中肽生化的利润表现良好,3年合计实现了3.32亿元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累计完成盈利预测数的101.71%;

但业绩承诺结束的2018年中肽生化的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仅为0.60亿元;

更为戏剧化的是,在李湘、徐琪的努力下,泰德医药收购中肽生化不到2年后业绩就回暖了,2021年被装入中肽生化的泰德医药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2.82亿元、0.80亿元,分别较2019年增长了63.01%、66.67%。

利润大缩水

伴随着以司美格鲁肽、替西帕肽等为代表的GLP-1靶点多肽药物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上游的多肽原材料厂商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如此背景下,主攻多肽的CRDMO企业泰德医药选择此刻冲刺港交所IPO,确实是不错的时点,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多肽类药物企业对于CXO企业的依赖程度更为显著。

2023年,将临床开发及生产外包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制药及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的占比可达70%,高于生物制剂的约30%至40%。

目前,泰德医药在杭州生产基地的多肽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药物活性成分)年产能为500千克,每批多肽产能为20千克,能够处理多个100千克级的多肽订单。

如此产能与A股多肽CXO龙头企业诺泰生物(688076.SH)相比,仍有差距。

诺泰生物的多肽原料药产能已达到吨级以上,同时还有两个新建多肽车间在规划建设当中,预计2025年底多肽原料药产能将达到数吨级。

此番IPO,泰德医药的目的就是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大现有钱塘园区和美国罗克林园区的多肽产能。

但摆在泰德医药面前的难题似乎并不是产能,而是客户需求。

虽然业绩较2019年有所回暖,但泰德医药报告期内的业绩呈现下滑的趋势。2023年收入、净利润较2021年分别同比下滑了19.50%、38.75%。

相比之下,作为同业的诺泰生物增速显著,2023年收入达到10.34亿元,这也是其上市以来首破10亿大关,同期净利润更是达到1.65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51.38%。

对此,泰德医药也承认其主要客户的需求在减少。

“三名主要客户因其自身多肽药物开发资源、计划及周期的变化而大幅减少对我们服务的需求。”泰德医药表示。

不过泰德医药优势依旧存在,其目前主要收入源自美国和欧洲市场。2023年这两个市场合计贡献了1.77亿元,占比超过5成。同期美日欧等在内的海外地区合计贡献了2.63亿元的收入,占比为78%。

其中,欧洲市场增速明显,2023年贡献了0.63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5.02%。

但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目前大型药企似乎更倾向于自建产能,这或许也是摆在多肽CDMO厂商面前的潜在风险。

今年5月,礼来宣布追加53亿美元以扩大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黎巴嫩生产基地的产能,用于生产替尔泊肽的活性药物成分。

如此来看,泰德医药此番扩大产能是否能找到客户买单,仍待观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