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这次要牵手比亚迪?| 见智研究

从传闻的动力电池,到如今的储能电池,这次能落地吗?

根据晚点消息,比亚迪子公司弗迪电池已在今年3月与特斯拉达成上海储能工厂的供货协议,将于明年一季度向特斯拉供应储能电芯。

这意味着,在汽车业务增长乏力之际,特斯拉未来或将开始大力推动储能业务的发展,并提前增加电芯供应商以保障电芯渠道的稳定性和多元化;同时,比亚迪也有望充分受益此次合作,增加市场份额,并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海外储能领域的影响力。

如果合作真的成功落地,将实现强强联合下的双赢。

1、新能源汽车增速踩刹车,但储能不熄火

相较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储能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中。

今年一季度,国内储能系统和EPC的中标规模合计达到10GWh和24GWh,同比增速高达170%和130%。

受益于今年最新的国内电价调整政策和成本的持续下滑,储能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和城市如浙江、河南和江苏等都发布了分时电价调整政策,峰谷电价差的拉大(今年6月全国峰谷价差最高已经超过0.7元/kwh),将进一步激发投资储能领域的热情。

以浙江省分时电价调整政策为例,政策调整前后的电价峰谷电价差从0.926元/kWH提升至0.943元/kWH(以2023年全年平均水平计算),带动用户侧储能项目的全投资收益率将由从20.52%上升至 21.29%。

除此之外,储能的成本也在跟随原材料价格下降。

储能电芯的平均价格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0.33元/Wh,储能系统和EPC的加权平均中标价格也跌至历史地位,最新的中标价格分别是0.69元/Wh和1.16元/Wh。

2、比亚迪和特斯拉实现双赢

比亚迪与特斯拉储能有望实现首度电芯领域的合作。

(1)比亚迪

从比亚迪的角度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外,公司在储能领域也影响巨大。2023年,比亚迪储能系统出货量高达28.4GWh,同比增长136%,增速远超动力电池的装车量增速52.6%。市场份额高达13%,排名全球第二,其中国内的出货量为10GWh,海外的出货量为18.4GWh(储能业务遍布107个国家和地区)。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认为,比亚迪储能电池产品的优势来源于其自主研发规模化后的成本优势。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说“未来要将汽车电池产能和储能电池产能高度联合”。比亚迪的储能电池产品从基础的电芯到系统BMS层面都来自自主研发。明星产品刀片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也都可以同步运用到储能电池产品上。因此,相比单一的储能系统集成商,比亚迪具备更高的成本优势。

同时,比亚迪的储能电池产品全面覆盖电源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能够根据工业园区、临海、城市等多种不同的场景来专门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这也使得比亚迪今年以来,频频拿下国内外的储能订单,包括1月与与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开发商Grenergy公司签署协议的1.1GWh储能系统订单、2月中标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的1GWh的0.5C和1GWh的0.25C储能系统项目、3月中标林源电力(南京)有限公司的1.4GWh的储能设备直流舱框架项目。

如果此次比亚迪拿下特斯拉储能订单实现,不仅代表着比亚迪的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海外巨头的认可,而且超8GWh的储能电池供应量对于比亚迪而言,也是一笔大额订单,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

(2)特斯拉

从特斯拉的角度来看,特斯拉的核心业务卖车业务,近几个季度表现都不佳。今年一季度,特斯拉更是惨遭销量崩盘,以及营收、净利和毛利率的三重下滑。

不过,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的能源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7%,毛利润同比增长140%,创下历史新高,也成为特斯拉所有业务中唯一增长点。

随着后续特斯拉的上海储能工厂和加州Lathrop工厂的新产线的落地,对储能电池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张。

具体来看,特斯拉的上海储能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产品主要是供给工商业的大型储能系统Megapack (用于家庭的 Powerwall暂不涉及)。

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总体的储能规模达到40GWh左右(目前特斯拉加州Lathrop储能工厂产能才24GWh),将在 2025 年一季度正式投产,未来每年能生产超过 1 万套 Megapack 储能系统。

随着储能产能的增加,特斯拉一定会增加电池的供应商,这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选择上已得到验证。因此,继宁德时代以后,特斯拉将一部分订单交给比亚迪也是合理选项之一。

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单打独斗的效果已经远不如强强联合,未来各种行业的合作相信还会继续存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