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消费数据:“下沉”&“价跌”延续

华创证券张瑜
华创证券指出,端午假期消费延续了五一的“下沉”与“价跌”趋势。一是人均旅游支出的恢复程度,仍不及2019年(恢复至89.5%);二是三线以下城市继续成为旅游新增长点,其平台订单热度高于部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三是国内、国际机票酒店价格低于五一或去年同期。

核心观点

端午假期,消费延续了五一的“下沉”与“价跌”趋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均旅游支出的恢复程度,仍不及2019年(恢复至89.5%),结合历史数据看,人均旅游支出自去年五一以来,恢复程度一直在90%左右上下波动。二是三线以下城市继续成为旅游新增长点,其平台订单热度高于部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三是国内、国际机票酒店价格低于五一或去年同期。

报告摘要

消费的数量延续增长

量的增长,体现在出行和旅游人次上。1)跨区域出行人数。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假期前2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日均流动量比2019年增长12.5%(五一假期为23.7%),比2023年同期增长3.4%(五一假期为2.1%)。2)旅游人次。据文旅部数据,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6.3%,较2019年增长15%。

消费的层级延续下沉

消费层级的延续“下沉”,体现在三线以下城市继续为旅游新增长点。据平台同程旅行数据,假期国内热门三四线城市旅游预订热度同比均超过+100%,高于部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如北京、重庆、西安、苏州,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三成)。

消费的价格延续下跌

受消费层级下沉、供给修复等因素影响,消费的价延续下跌。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人均旅游支出仍不及2019年同期(恢复至89.5%)。结合历史数据看,人均旅游支出自去年五一以来,恢复程度一直在90%左右上下波动,今年清明是唯一一次超过2019年的假期。

二是机票、酒店价格继续下降。机票价格受运力供大于求、高考、燃油附加费等多因素影响,据各平台数据,端午期间,国际机票平均价格较去年下降了两成左右,国内机票经济舱均价同比下降25%,部分国内航线票价接近或低于高铁票价。酒店方面,经济型酒店供给增加+端午假期旅游表现相对“平淡”,假期高星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均价降幅最为明显,达到两成左右。

一、出行:小幅正增长,自驾占比回落

(一)跨区域出行:小幅正增长

端午假期前两日,跨区域出行人数小幅正增。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假期前2天(6月8日至9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日均流动量为2.05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2.5%(五一假期为23.7%),比2023年同期增长3.4%(五一假期为2.1%)。

分结构看,自驾出行占比较五一有所回落。假期前两天,自驾出行基本持平去年,占比为74%,五一假期为79%。营业性客运量较去年增长14.6%,较2019年下降8.3%。

假期前两天,营业性客运中,各交通方式同比(2023年)情况如下:

1)公路:发送旅客同比增长19.4%(较2019年低17%),好于五一假期的6.5%。

2)铁路:发送旅客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五一假期的1.4%。

3)民航:发送旅客同比增长8.2%,增速持平五一;但航班执行数不及去年,6月8日-9日,国内航班执行数日均为1.19万架次,较去年端午同期-8.3%。

4)水路:发送旅客同比增长6.1%(较2019年低35%),增速持平五一。

(二)市内出行:好于去年同期

地铁出行:公布数据的9个城市,假期前两日地铁客运较去年端午同期+9.2%,五一假期为+3%(9城包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西安、苏州、郑州、重庆)。

私家车出行方面,百城拥堵延时指数略高于去年。假期前2天,百城拥堵延时指数较去年同期+2%,5月全月同比为-1.3%。

二、旅游:延续“下沉”与“价跌”

(一)国内游:延续“下沉”与“价跌”趋势

端午假期,国内旅游继续呈现“下沉”与“价跌”趋势。

1、人均旅游支出或不及2019年

今年端午假期,人均旅游支出或不及2019年同期,好于去年同期。

1)计算人均支出。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03.5亿元,同比增长8.1%。由此人均支出366元。

2)计算较2019年、去年同期增速,分别为。由于文旅部未公布较2019年增速,我们直接使用今年人均支出(366元),除以2019年(409元)及去年同期(352元)人均支出,得出今年端午人均支出较2019年低10.5%,较去年同期高4.2%。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未考虑口径调整等因素,因此计算出的增速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

2、三线以下城市继续成为旅游新增长点

据同程旅行6月10日的《2024端午假期旅行消费报告》,“国内热门三四线城市旅游预订热度同比增长均超过100%”,对比部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如“北京、重庆、西安、苏州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三成”。

3、机票、酒店价格低于去年同期或五一

机票方面,受多重因素影响,票价延续下跌态势。据航班管家数据,截至5月27日,2024年端午期间国内机票经济舱(不含税)均价580元,同比下降25%。机票价格下跌受多重因素影响,一方面,端午前夕,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再次下调;另一方面,据财新网6月7日报道,“受运力供大于求、中高考等因素影响,2024 年端午假期机票价格延续春节后的颓势。部分航线票价接近或低于高铁票价”。

酒店方面,经济型酒店供给增加,高星级酒店涨价动力不足。据去哪儿6月10日数据,今年端午“高星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均价降幅最为明显,达到两成左右”;另据华夏时报6月5日报道,“携程方面表示……截至目前,西安、烟台、威海、厦门等热门目的地的酒店单均花费较五一可省超过30%,较暑期也有2-3成左右的优惠”。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分析,“由于今年经济型酒店供给量增加明显,对价格起到平抑左右;而相比中低星酒店,高星酒店则在‘保入住率’上有较大压力,在比较‘淡’的端午假期,涨价动力不足”。

(二)跨境游:国际机票酒店订单“量升价跌”

端午口岸出入境人数恢复情况,好于五一、不及清明假期。据国家移民管理局6月6日预测,“端午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将达17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2.5%”,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5.6%。清明、五一假期,日均出入境人员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9%、80.1%。

出入境游方面,同样呈现“量升价跌”态势。

量方面,平台出入境游订单维持高增长。入境方面,据携程6月10日发布的《2024年端午节出游报告》,“端午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15%”。出境方面,据上述携程报告,“小长假三天,海外租车自驾订单同比增长220%。由于假期时间短,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集中在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短线海外国家”;另据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假期平台上预订端午出发的国际机票量较去年增逾60%,端午入住的国际酒店预订量较去年增长50%。

价方面,平台机酒价格低于去年同期。据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分析,“端午历来不是国际游的旺季,加之今年端午又与高考重合,国际航线运力比去年同期也有较大提升,国际机票和酒店价格相比去年端午和即将到来的暑假都要便宜不少。去哪儿大数据显示,端午期间“国际机票平均价格较去年端午下降了两成左右;热门国外度假城市酒店平均价格普遍比7、8月便宜三成以上”。

三、地区数据:或有一定分化

旅游方面,四川、湖南、山东、广东等地公布了端午数据。除广东受天气影响外,其余三省游客数均好于去年及2019年同期,但在人均支出方面略有差异。

1、四川:人均门票收入好于2019年,不及去年。据四川文旅厅数据,假期前两日,全省891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去年、2019年分别+9.4%、+46.4%;门票收入同比去年、2019年分别+4.7%、+48.6%;人均门票收入同比去年、2019年分别-4.3%、+1.5%。

2、湖南:人均花费好于五一假期。据银联商务大数据分析,假期前两日,全省游客人均花费656元,高于五一假期的618元。

3、山东:人均实现营业收入好于去年。据山东文旅厅数据,假期首日,全省重点监测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4.7%;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3%。

4、广东:首日游客数出现下滑。据广东文旅厅信息,“因受天气影响,据初步测算,2024年端午假期第一天;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173.9万人次,同比下降2.3%”。

商品及服务消费方面,北京、重庆公布了假期数据:

1、北京:增速较高。据北京市商务局数据,假日期间,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7%。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0.3%;实现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2.9%。

2、上海:增速较高。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数据,节日期间,全市线上线下消费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7.3%。

3、重庆消费总额小幅增长,服务消费表现相对较好。上游新闻6月10日报道,“据监测显示,端午期间,全市消费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3%”;“全市餐饮业消费额同比增长3.4%,服务行业消费额同比增长5.7%”。

四、电影票房:较去年同期低6成以上

受排片等因素影响,端午电影票房较去年低6成以上。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6月10日14时07分,2024年端午档档期总票房破3亿元,较去年同期低67%。五一假期,日均票房基本持平去年,较2019年下降20%。

五、地产:成交“腰斩”

假期前两日,地产成交降幅扩大。6月8日-9日,28城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为-50.9%,5月全月同比为-25.2%,前5个月累计同比为-33.5%。

本文作者:张瑜 袁玲玲,来源一瑜中的,原文标题:《“下沉”&“价跌”延续——端午消费数据点评》

张瑜 S0360518090001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