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权威声音,齐声警告债市和债基风险

齐声警告债市风险!央行主管媒体称更需关注债券类价格波动,中证报引权威人士称债券型基金“牛市”也隐藏不小风险

今年以来,在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国债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爆发,尤其是长债和超长债交易热度很高。而受益于债市走牛,部分债券型基金投资回报率上升,一些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10%。

债市的大幅波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周五,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和四大证券报之一的《中国证券报》双双发文提醒债市风险。

《金融时报》援引业内人士报道提示,当前的利空因素有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此时投资者更需关注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守护好“钱袋子”。

《中国证券报》则援引权威人士报道称,债券型基金“牛市”背后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此轮债基行情与债券利率下行有很大关系,这种高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

以下为《金融时报》报道全文:

如何理解债券市场波动?

近期,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发行并受到追捧、快速售罄,债券市场的波动问题关注度持续升温。

实际上,回溯历史不难发现,2018年初至今我国债券市场已大大小小经历过多轮涨跌。上一轮较为明显的下跌出现在2022年第四季度。2022年9月10Y国债收益率均值为2.67%,12月的均值已升至2.87%,三个月内上行了20bp。

在那轮10Y国债收益率上行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类型债券的收益率都是上行的,只是幅度大小的差异罢了。上述时间段内1Y国债、1Y国开债、1Y AA级短融和1Y AA级二级资本债的收益率月均值分别上行了43bp、51bp、112bp和114bp,5Y国债、5Y国开债、5Y AA级中票和5Y AA级二级资本债的收益率月均值分别上行了23bp、33bp、57bp和95bp。

上述变化也引发了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净值的变化。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短期纯债型基金、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和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年化后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皆是负数,依次为-0.10%、-1.21%、-3.81%和-5.20%。与此同时,与基金净值下跌相伴的是基金份额的缩水。2022年第四季度末,短期纯债型基金、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和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的份额分别较当年第三季度末减少了35.2%、5.7%、15.8%和9.7%。

究其背后的原因,基本面、估值面、供需面、情绪面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22年四季度债市调整。当时,多项重磅政策出炉,一系列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扭转了市场预期,该年9月制造业PMI再次回升至50%以上;此外,第三季度债券市场的估值已明显偏高、市场出现了资产荒等因素也都是上一轮债市变动的推手。

以往鉴今,我们也能看到当前的债券市场和2022年第四季度调整之前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从基本面上看,随着通胀等指标的修复,当前投资者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期亦正在逐步扭转。年初以来,CPI一直处于温和回升的趋势中;3月以来,PPI同比降幅持续收敛。5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0%,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从估值面上看,6月13日10Y国债与MLF间的利差为-22bp,5Y AAA-级银行永续债与5Y国债之间的利差为37bp(以月均值计),上述两项指标已明显低于2022年9月的水平。

从供需面上看,当前债券投资者再度感到“资产荒”,特别是普遍认为长债和超长期债券品种的供给速度低于预期。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债券融资的总量是较大的,前期少发行一些意味着后期就会相应地多发行一些,5月下旬以来政府债券发行的提速将推动债券市场供需格局的转变。

从情绪面上看,当前市场中普遍较少关注利空因素。这样的看法在2022年第三季度以及以往每轮牛市的末端皆会出现,而在调整开始后投资者往往又会过度强化利空因素。

此外,除了这些“面”的因素,业内专家也指出了一些“点”的因素值得关注。例如,今年4、5月R007的均值连续下降,5月相较于3月降低了24bp,这体现出非银主体的流动性颇为充裕,也是本段时间投资者给予10Y国债收益率较低定价的原因之一。但是,投资者必须意识到,“非银有钱”只是阶段性的,而不是趋势性的。禁止手工补息等措施所导致的流动性再分配在刚开始实施时的冲击偏大,此后会逐步淡化。随着非银机构对债券等资产的配置,未来非银主体的流动性还会逐步回归常态,这也容易带来债券市场的重复定价。

综合上述分析,不少业内人士提示,当前的利空因素有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我们期待此时投资者更需关注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守护好“钱袋子”。

以下为《中国证券报》报道全文:

 部分债基年化收益率甚至超10%?权威人士提示关注风险
 
今年以来,部分债券型基金投资回报率上升,一些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10%,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权威人士提示,债券型基金“牛市”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此轮债基行情与债券利率下行有很大关系,这种高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业内专家分析,通常在利率下行阶段,债券价格上涨,大量资金涌入债市,加剧了债券供求失衡,利率进一步下行,价格继续上涨,形成正反馈效应。反过来,利率回升时也会有负反馈效应。长债收益率不会持续处于低位,投资者在债市高位接盘,未来遭受投资损失的风险很大。

近期,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提醒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也有国际投行如麦格理集团提到中国债券市场需要吸取美国硅谷银行危机的教训,投资者大量持有长期美债,在利率方向和水平变化后会暴露出重大风险。

据了解,当前债基追求高收益的策略主要是拉长久期。债券投资收益,一方面来自持有债券期间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则来自债券价格变动产生的资本利得。

业内人士介绍,债券利率与价格负相关,利率走低,价格就会升高;持有债券的久期也会影响债基投资收益,债券价格变动幅度(资本利得)可视为债券利率变动幅度与债券久期的乘积。“简单地说,久期大后,债券价格变动与债券利率变动的倍数关系也会放大。从这个意义上看,久期实际上有倍数或杠杆效应。”这位业内人士说。

举例来看,在利率同样下降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久期3年的债券价格会上涨3%,而久期8年的债券价格则会上涨8%。

市场人士表示,近期受“资产荒”影响,一些机构投资者找不到收益较好的资产,尤其是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后,更加凸显出债券基金的比价优势。这些机构投资者更多地要拉长债券久期来追求高收益,实际上也是在“冒险”赚钱,博弈市场利率还会走低。

事实上,久期对债基投资收益的倍数效应是双向的。未来若债券利率回升,久期越长,债基产品资本利得收益也会成倍下降,风险相应加大。

这种反向影响的案例近年也曾出现。回顾2019年-2020年的债市行情,受疫情因素影响,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是在2019年11月-2020年4月半年间下降了近80个基点,之后又在2020年5月-11月回升了80个基点左右。

假设某债基产品满仓持有10年期国债,若投资者在利率低点也就是价格高位买入,持有到2020年11月卖出,半年将亏损6%左右,折算为年化收益率就亏损在10%以上。当时债券基金出现了大面积亏损,投资者大幅赎回又加剧了市场的继续下行,并进一步放大了亏损。

此外,权威人士提示,理性看待债基产品收益率数据。通常市场宣传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根据一段时间的实际收益率折算而成,是动态变化的。

“例如,若过去一个月某债基产品净值由1元增长至1.01元,意味着该产品当月收益率为1%,折成年化收益率可高达12%。但对于债券基金来说,月度收益率1%已经属于很高收益,很难指望每个月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即便后续市场保持平稳运行,一年的实际收益也远远达不到10%以上的预期收益率;反而是出现潜在亏损风险的概率在加大。上一轮不少公众投资者对债券基金亏损觉得难以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收益率预期过高背景下入场的。”上述权威人士说。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