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语境中,“棕”与“绿”是一组对立色,前者被用来描述与低碳理念不符的行动。近日资管机构的“含棕量”受到了气候倡议者的检视。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在与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国资产管理机构气候表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聚焦了16家中国头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对总规模达到3.06万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情况深度分析,发现针对高碳行业的投资规模约为2672亿元,占比8.73%;投向化石能源行业的总资产则接近740亿元。
《报告》对资管公司尚未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长期的资产配置调整提出批评,认为这些公司既没有逐步有序退出化石能源相关资产的计划,也尚未公布推动具体高碳行业或企业低碳转型的尽责管理战略或者机构层面的转型计划。
不过,华尔街见闻也注意到,大多数资管机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公布其高管层面和专业部门/工作组层面参与气候风险治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等相关信息,多家资管机构已经建立起了计算投融资活动碳排放的能力和基础设施,并借助ESG的概念框架搭建了风险识别、评估及管理的方法、流程和工具,但整体而言还没有任何资管机构承诺公司层面科学完整的中长期净零排放目标。
高碳投资投向模糊
高碳投资占比来看,6家资管机构高碳行业持仓比例超过8.73%的同业均值。其中高碳行业持仓比例最高的资管机构达到了16.42%,远高于同行平均水平;另外两家机构的高碳行业持仓比例也超过了10%。
在七个高碳行业中,大部分资管机构针对化工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投资最多。从投向高碳行业的资产绝对值来看,投资最多的5家资管机构贡献了超过一半(51.8%)的高碳行业投资,其中投资最高的机构投资超过了400亿元,占到了16家高碳投资总规模的15%。
值得注意的是,该机构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的投资额也超过了总计的四分之一,而在化石燃料相关行业方面,其投资规模和化石燃料行业暴露程度均为同业最高,化石燃料相关行业持仓规模达到189.4亿元,贡献了16家总计近26%的规模;其化石燃料相关行业持仓比例(3.58%)约为16家平均水平的1.5倍。
在四个化石能源相关行业中,大部分资管机构针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投资最多,而投向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资金最少。从四个化石能源行业分别来看,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中,上述机构的投资规模也是最大的,分别占16家总计的22%和30%。
在传统高碳资产配置方面,仅有南方基金在其报告中提及“通过碳排放数据库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调整高污染企业的投资比例,股票投资组合加权平均碳排放降幅超过40%”,“在投资端避免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投资”,“从数据库中选出碳排放量最高的100家公司作为尽责管理的目标公司”等表述,但同样未能详细说明优化投资组合的长期计划和目标。
“相比债券和信贷等融资方式,多数资管机构采用了上市股权投资形式,无法从募集资金投向的维度来判断被投企业的减排效益,加上目前转型金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指导标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现状下,如果资管机构为高碳行业投入上千亿资金,我们很难评估其针对高碳排行业的投融资是否有效助力了低碳转型。”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袁媛对华尔街见闻分析称,“如果资管机构进一步延后气候战略考量和制定进度,对资产的气候风险敞口缺乏及时评估和有效控制,可能导致投资组合价值下降,特别是对于那些在高碳行业有大量投资的资管机构,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据悉,《报告》样本产品来自16家资管公司自2021年以来在中国内地发行的名称中包含“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ESG”、“碳中和”及“气候”等关键词的可持续主题基金产品,并排除以特定绿色行业为投资标的的基金产品,共筛选出40支产品。
洗绿风险较高
发行绿色投资相关产品是目前资管机构把握气候机遇的主要方式。《报告》发现,有6家公司公布了2022年度以绿色债券和绿色主题公募基金为主的绿色产品量化的投资规模和趋势变化,其中绿色债券大多参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基金则参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主要聚焦于低碳、碳中和及新能源主题,或者跟踪绿电、新能源车等产业/主题指数。
在资管机构的绿色投资产品数量和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产品质量仍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部分机构在产品投资策略中声明符合主题相关的标准,实则并未公布标的筛选的详细过程。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甄别没有“洗绿”风险的产品变得更加困难。
许多纯ESG基金也尚未在其投资策略中披露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三大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占比情况、评估企业ESG表现的具体方法等关键信息。这表明,目前市面上很多可持续主题基金产品存在命名不严谨、界定模糊的问题,所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和颗粒度也较低,无法让投资者了解产品的选股标准以及投资对相应主题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存在较高“洗绿”风险。
此外,“洗绿”风险同样可能存在于被动基金产品中。近年来,中国境内ESG指数化投资得到迅速发展;随着一系列“双碳”政策出台,碳相关主题、绿色主题等可持续主题指数成为指数服务商布局的热点。采用被动管理方式的ETF产品高度依赖指数服务商采用的主题定义、选股策略和评级方法等,容易出现主题命名和策略界定混淆、不严格等问题。
在高碳行业中投资比例近30%的8支ETF基金都跟踪了“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该指数的成分股中包含较多化工、有色金属、电力等高碳行业的企业,总计占比为30.97%。而跟踪另一指数“中证内地低碳经济指数”的4支ETF基金的高碳行业持仓比例明显更低,仅接近6%。
除此之外,《报告》还发现大部分资管机构尚未开始进行产品层面投资组合碳排放的核算及披露。银华基金、大成基金和招商基金在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中尝试性地公布了产品层面碳排放信息,包括“银华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ETF”、“银华华证ESG领先”、“大成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和“招商碳中和主题”四支产品。
分析表明,目前资管行业对可持续和ESG主题投资产品的信息披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如何提升可持续主题基金产品的信息透明度,尚未形成共识。目前针对绿色经济活动的政策指引,例如《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及最新发布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等,并不完全适用于以股票资产为主的公募基金产品,这也导致绿色股票类公募基金产品面临较高的“洗绿”风险。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绿色与可持续投资委员会工作组在2023年的研究成果也指出28,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碳相关主题基金,大部分碳相关主题基金会在投资策略中提到对低碳行业的关注和资金倾斜支持,然而对于低碳产业或行业等的提及和覆盖仍较为笼统,尚未有对于低碳、绿色、高碳等明确的定义或参考的标准;策略中虽提及对低碳行业产业的投入,但尚未量化资金具体的绿色投向。
「0碳未来 · ESG创新实践榜」第三届招募开启!点击下方图片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