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曹安浔
编辑 | 周智宇
市场持续弱复苏下,曾经的“红筹第一股”、京派房企代表远洋集团也未能幸免,只能挺身迎向一场决定未来命运走向的战役。
6月28日,远洋公告称,整体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取得重大进展,与境外银团协调委员会的讨论已进入后期阶段,将与其就主要条款达成一致。
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市场普遍惯例,方案达成后公司大概率将开放重组支持协议(“RSA”)的签约窗口,为整体方案的通过提供重要保障。
这是远洋应对债权人施压和市场担忧的自救举措之一。
在公告的前一日,6月27日,远洋收到美国纽约梅隆银行伦敦分行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的清盘呈请,涉及本金总额4亿美元的债务及应计利息。这次清盘呈请在6月28日引发了远洋港股股价下跌10%。
虽然远洋表示将极力反对呈请,呈请不会对当前营运及境外债务重组安排造成实质性影响,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疑加重了远洋尽快完成债务重组的压力。
多位投资者表示,清盘呈请常被作为债权人向房企施压的手段,目的是增加谈判筹码,推进债务重组加速。
这意味着,在宣布开启境外债全面重组的十个月后,远洋已经进入了瞬息万变的关键时刻。
唯有在债权人和法院耐心耗尽之前,通过完成境外债全面重组、加快销售等动作,改善经营面,远洋才有望重新获得债权人和法院的信任,破开阴霾,平安上岸。
持续三年的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后,行业刮起信用风暴,就连央企背景的远洋也不能独善其身。这是行业周期更迭的残酷,映射在房企身上的悲情。
远洋走到现在的境地,也表明了那个蒙眼狂奔、遍地黄金的地产风口已经远去,房企们不再能够吃老本、走老路,而是需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片天地。
不幸中的万幸是,业内对债务重组、清盘呈请已经不会闻之色变,债权人和投资者也能够比较理性地区别看待,更多看重房企的自救诚意和决心,放弃躺平、不作为的房企,给努力自救的房企更多包容。
远洋希望成为后者的一员,凭自己的努力,在周期更迭的乱流中,抓住救命的稻草。
管控债务风险是远洋今年的重中之重。1月,远洋约183亿元境内债展期方案获得通过。
远洋在财报中表态,随着房地产宽松措施陆续出台,刺激购房需求,今年将继续积极主动进行债务管理,加快物业开发项目的交付回款,改善净借贷比率。
另一方面,远洋也在努力保交付和稳定经营,1-6月交付住宅约1.83万套,并有超50个项目入选房地产融资支持“白名单”。
此外,远洋加速轻资产转型,试图降低对重资产业务的依赖。
上半年,远洋新签轻资产项目超过20个,涉及住宅、酒店、物流园区等多种类型,新增签约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为市场提供代建管理服务。
相比其他忙于自救的民营房企,远洋特殊的股权结构带来了额外想象空间。这是其幸运之处。
远洋的大股东中国人寿在6月伸出援手,联合太古地产接盘远洋在北京颐堤港二期项目的剩余股权及相关债权,使得远洋回血约40亿元。
在此之前,去年6月,远洋两位大股东中国人寿和大家人寿已派出工作组入驻远洋了解情况。接下来,如果大股东能够提供更多资金或者背书支持,或将助推远洋更早完成债务重组。
行业利好政策近期也频频出台,不躺平的房企等来更多保交付和融资政策的支持。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当前,国家已经明确对行业稳定的诉求,相比债权人集体逼债,走向共输的结局。如果各方债权人能够给还在自救的房企更多缓冲时间和空间,双方也能够有一个好很多的结果。
对于行业而言,作为首个开启境外债务重组的央企背景房企,远洋的命运牵动着市场的信心。如果交出多样灵活、带着诚意的一揽子重组方案,不仅有望尽早完成债务重组,也代表着房企信用风暴得到进一步控制。摆在远洋面前的已经有融创、奥园等不少榜样。
融创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在变卖资产、引入AMC,甚至冒着可能失去融创实控权的风险后,守住了江山;奥园集团董事会主席郭梓文通过引入国资驰援,盘活项目等方式激活现金流,历时600多天,完成境内外债务重组,接下来致力于向“小而美”、“专而精”的发展定位转型。
在多轮谈判斡旋,付出割肉代价后,初代闽系地产大佬、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潮汕地产大佬、龙光集团主席纪海鹏等人也在今年陆续取得境外债重组新进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史诗级新政暖风频吹下,深圳、上海等地陆续出现单日劲收百亿的 “神盘”,市场复苏信号隐现,越来越多房企有望加速走出低谷,告别粗放运作模式,回归敬畏市场规律、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经营的本质。
等到那一天,行业也离春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