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 爱情里:我们为什么会找相似的人

见闻生活家
(作者:Faith Hill,译者:严已人) 当我问朋友:“你喜欢哪一类的人?”他们从来不会认为这...

(作者:Faith Hill,译者:严已人)

当我问朋友:“你喜欢哪一类的人?”他们从来不会认为这个问题很奇怪,甚至相当多的人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很具体的答案。例如酷又不能太酷的艺术家,例如高冷的书呆子,个性阳光的高材生,强势且圆脸的女生,甚至有些人更会给出喜欢情绪敏感的怪咖这类的回答。

当中有些人的答案和他们“前任”非常相似。我想,有没有可能是这些人把前任伴侣某些杂七杂八的特质拼凑在一起,得出这样一个看似合乎逻辑的伴侣类型呢?但无论如何,他们绝对是经过认真思考,才给出所述关于“类型”的结论。

美国文化中,"类型 "的概念根深蒂固。它往往能代表我们在伴侣身上反复被吸引的生理、心理或其他特征的组合。但这些组合又往往并不正面。很多时候,“类型”可以与“恶习”挂钩,是一种我们深陷其中却不应该深陷的特质。

毕竟,在一个人的约会生涯中,重复和相同类型的人约会,怎么听也不是一个“积极”的事实。

2021 年,一档名为《周六夜现场:你的类型是什么?》(Saturday Night Live:What's Your Type)的恶搞约会真人秀节目中, 经常会听到参赛者说 "他是我喜欢的类型"、"她不是我平常会喜欢的类型"。有些参赛者会追求不属于自己平常会喜欢的对象—观众为之振奋—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最后还是选择自己的“经典类型”。反映到现实生活里,教练、网红,心理专家或者情感作家这类具有经验的引导者往往会劝诫单身男女 "不要和自己喜欢的类型约会"。当然,这种想法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约束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恋爱偏好。但这里我想知道的是,“类型”到底会不会影响我们和其他人约会的决定。如果能,究竟这是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你用它来给人贴标签,或者只是将其身体特征异化成性幻想,就是不健康的。但我认为,能让你意识到,对约会对象的开放态度和你对某些的特质的反应之间,本有调和的余地,才是最值得参考的。于是,我找了一些心理学家,针对这个问题讨论起来。

他们和我说,“类型”确实是存在的,但也许不是我想的那样。类型并非一个随机的属性组合,并不会让你不知不觉为之吸引,相反,它可能存在根源,你可以根据追溯成长历史,从而了解到其中的原委。

我们的“前任”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在2017年的一组研究之中,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过去的伴侣在吸引力、智商和教育抱负等方面都很相似。(2019年的另一项研究对参与者的前任和现任伴侣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在 "五大"人格特质上具有一致性:宜人性、自觉性、外向性、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一些研究甚至表明,人们在特定的身体特征(如眼睛颜色)方面有偏好的 "类型"。

但这种现象多少可以用人口分层来解释: 我们更有可能遇到自己身边的人,也更有可能与自己身边的人共度时光,而我们身边的人也有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精英大学生倾向于与同学约会;天体物理学家可能会不成比例地与其他科学家配对。例如,2017 年研究的作者发现,当他们控制了受试者就读的学校后,受试者对某些特征(如智商和学术抱负)的离散偏好程度明显下降。从假设的角度来看,交友软件可以帮助你与那些不太可能住在你的社区、不可能在同一个群组里玩耍、不可能参加同样活动的人建立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往更广阔的选择发展。学者们发现,即使超越了物理距离,我们仍然更倾向于和与我们相似的人约会。他们把这一令人沮丧的发现称为 "同类交配": 人们倾向于与那些在教育背景和收入等因素上与自己相匹配的人约会。

这可能与我的朋友们告诉我的小众倾向有些不同。通常,当我们谈论 "类型 "时,我们指的是一套明确、具体和个人化的品味。但是,人们所说的喜好并不总是与他们的真实喜好相符。"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的心理学家克劳迪娅-布伦博(Claudia Brumbaugh)对我说:"人们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研究表明,归根结底,人们在实际关系中最终看重的特质都是非常基本的,而且在不同文化中也非常一致:善良、聪明、有吸引力。布伦博猜测,如果让人们选择一种类型,他们可能会想到一些独特的名字: 比如 "艺术型"。而真正能吸引他们的特质却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因为这些特质太明显了。

然而,我们并不总是被同样善良、聪明和帅气的人所吸引。除了他们与你接近或相似之外,你喜欢某一类人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 他们会让你想起过去约会过的人。

研究人员发现,熟悉感会增加我们对某人的吸引力。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长期接触一个人的过程中,但也可能是因为某个人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某个人很相似而让我们觉得熟悉。布伦博在依恋理论的背景下对此进行了研究,该理论描述了我们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我们建立和解释新的关系。她发现,当一个人遇到一个与自己前伴侣相似的人时,他们往往会对对方产生更焦虑的依恋感--更担心被拒绝或得到对方的认可--这与他们通常与陌生人在一起时的感觉不同。但他们也可能不那么回避,这意味着他们更愿意倾诉和敞开心扉。布伦博告诉我:"如果某人能让我们有意无意地想起过去的伴侣,""他们就会感到更安全、更容易接近"。

即便新的约会让你想起了你不愿记起的前任,这种天然亲近情况也可能发生。我们早期的关系为浪漫的联系建立了一个框架:你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行为会被欣赏或否定,你是否可以假定对方是诚实的或善意的。因此,如果你经历过一个让你觉得被轻视的伴侣,找到另一个同样让你觉得被轻视的伴侣可能会证实你对人际关系的看法。那么,你一再被某种 "类型 "所吸引,可能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联系,而只是心理上的安慰。布伦博告诉我,"对我们的世界有一种控制感和可预测性 "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正因如此,重蹈覆辙似乎是一件几率上更容易发生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类型 "不仅指你倾向于特定类型的人,也指你属于特定类型的关系角色:你如何沟通、如何表达爱意或信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研究夫妻关系的教授马修-约翰逊(Matthew Johnson)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具有一致的特质。在一项研究中,他测量了受试者过去和现在关系中的一些因素,包括关系满意度、性满意度和频率、感知到的不稳定性、冲突频率,以及伴侣如何向对方敞开心扉并表达钦佩之情,结果发现这些因素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约翰逊告诉我:"我们有一种与他人相处的原型方式,"鉴于我们倾向于选择相似的伴侣,并以相当稳定的方式行事,"你会在一段关系和另一段关系之间得到这种具有很多一致性的感应"。

因此,如果某人的类型是 "敏感的怪人",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只喜欢与这些人约会。这可能只是意味着,他们过去曾与一个敏感的怪人约会过,他们就是这样学会如何在一段关系中相处的。现在,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和具有这些特质的人在一起很舒服--他们自己的习惯可能会吸引新的敏感怪人,反之亦然。正如布伦博指出的那样,这些浪漫的回响可能是危险的。一些研究证明,初恋--哪怕它看起来只是一段愚蠢的青少年恋情--可能会树立一个不好的标杆,不管是因为你对以后的恋情期望不够,还是因为你期望过高。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尤宾-帕克(Yoobin Park)告诉我,也许并不总是前伴侣的坏品质促使一个人去寻找相似的人;也许是对他们所爱的品质的怀念。也许,通过反复接触,你甚至可以学会如何优雅地应对你不太喜欢的特质。

这并不是说你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同一类型的人约会。更重要的是,你意识到你在伴侣上的选择是具有一致性的,从而产生警惕,并且反思这种一致性的历史原因;而且能直面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选择伴侣上,好像责任就在那里结束了,而实际上,与新的伴侣约会也许并不能改变感情的最终结果。无论和谁在一起,你的缺点和不安全感都会持续存在。在你所有的情感纠葛中,唯一的定数只有自己。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