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全球大宗商品巨头疑“放弃”碳中和

一家富时100指数公司的惊天转弯暴露出在资本和碳承诺之间的博弈中,资本再次占了上风。

8月7日,全球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Glencore)表示,在与股东讨论过后,公司决定放弃剥离煤炭业务的计划。在公开信中,嘉能可更是直言这是因为超过95%的股东“向钱低头”,认为保留该业务能增强现金生成能力。

2021年,随着投资者纷纷涌入绿色资产,ESG热潮达到顶峰,许多养老金和投资基金、金融家和保险公司都削减了对煤炭公司的支持,英美资源集团将其南非动力煤矿剥离。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由于能源市场动荡,煤炭价格飞涨,身为全球最大上市煤炭生产商的嘉能可的核心利润达到了510亿美元,占整个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

随着去年价格的降温,嘉能可承诺效仿英美资源集团。去年在以69.3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泰克煤矿77%的股份后,碳中和的压力下,嘉能可公布了一项剥离煤炭业务的计划——将旗下煤炭业务整合在一起后,在两年内作为独立业务出售。

然而现在一切都发生了逆转,嘉能可的股东们力推公司保留化石燃料。

博弈、失败

目前嘉能可已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商,年产量约为1.1亿吨,同时还拥有焦煤资产。通过收购泰克公司(该交易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嘉能可的炼钢煤年产能将增加2000万吨,并打造出一个强大的企业,分析师预计该企业每年将产生50至6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

该公司2月曾表示,即使能源价格较低,按现货价格和备考基础计算,其煤炭业务加上其收购的泰克公司将在2024年产生75亿美元的税前息前折旧前摊销前利润,占公司总收入的 42%。

现实利益当头,早在3月,也就是针对剥离计划的股东投票前,路透社对三位排名前十五的嘉能可股东的采访就预示了失败的结果。该报道称一位前十大股东表示“强烈反对”这一想法,并已告知公司。而持有嘉能可股份的主管安德鲁·梅森也公开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认为仅仅尽快撤资就能取得最好的结果。”他还表示,企业需要有可靠的战略来支持现实世界的脱碳。

嘉能可在碳承诺方面的倒退是显然的。根据嘉能可的年度报告,该公司2023年的碳排放量较上一年增长8.8%,部分原因是煤炭产量增加,但仍比2019年基线下降21.8%。

这也让该公司此前高调的气候主张陷入了洗绿嫌疑。嘉能可多年来一直主张全球矿业公司对煤炭资产进行“负责任的管理” ——换句话说,按照能源转型的步伐削减煤炭资产。

在投票结果出来后,嘉能可指出,该公司已经与股东进行了“广泛”接触,其中最大的股东包括前老板伊凡·格拉森伯格。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分拆产生的任何价值都不足以弥补所涉及的巨额成本。据了解,除了伊凡·格拉森伯格,该公司的最大股东还包括卡塔尔投资局和贝莱德公司。

逆流、撕扯

嘉能可剥离煤炭计划的流产还显示出复杂的力量撕扯。

嘉能可的煤炭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气候活动人士和一些投资者的争议之源。2020年,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表示,由于该公司在动力煤方面的业务,该基金已出售其所持嘉能可股份。

但是另一方面,自从分拆或退出自己的煤炭资产以来,英美资源集团和力拓的股价几乎没有超过嘉能可。

这种撕扯还发生在不同的市场之间。嘉能可是众多希望进入美国市场的化石燃料公司之一,与许多欧洲投资者相比,美国投资者对污染企业的态度更为宽容。

澳大利亚对冲基金 Tribeca Investment Partners 今年早些时候致信嘉能可,敦促该公司保留其煤炭部门,并将其主要市场上市地点从英国转移到澳大利亚,该公司在澳大利亚各地的一系列煤矿雇用了超过17000名员工。该对冲基金表示,由于注重气候问题的欧洲投资者“对矿业投资兴趣不高”,伦敦证券交易所“不再是矿业的发源地”。

嘉能可首席执行官加里纳格尔 (Gary Nagle) 还表态,该行业现在是一个“动态空间”,对ESG问题的看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 9 到 12 个月,ESG 的钟摆已经摆回来了。随着我们脱碳,世界已经认识到煤炭的必要性。”

而在第三方机构的眼中,即便是该剥离计划生效,也无法与碳排放的真实减少贡献画上等号。

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 的一份简报研究了多元化矿业公司近期几起煤炭资产剥离事件——要么剥离一家纯煤矿公司,要么将资产出售给一家纯煤矿公司。剥离的实体最终都是由对煤炭市场持乐观态度的纯煤矿公司控制,并计划增加产量。

IEEFA首席钢铁分析师、简报作者西蒙·尼古拉斯 (Simon Nicholas) 表示:“投资者越来越接受这样的观点——剥离煤炭资产并不是减少排放的负责任方法。最近的案例表明,拟议分拆的新管理层可能会放弃嘉能可削减矿山产能和负责任地减少范围 3 排放的计划。事实上,新东家往往专注于增加产量,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排放量增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