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牌私募机构是如何被自己“作”死的?

可悲又可叹

成立八年,注册资金一度高达三千万元,前海长富基金在当年应该算是个很显眼的存在。

他的创始人也是颇有点名气的王长富。

但这家机构却在八年后被行业协会做出了撤销备案的“重罚”。

他们究竟作了什么?

何以被重罚?

这个过程又可以给业内怎样的启发?

看过相关的处分决定,一切都明了起来。

纪律处分“复核”完毕

8月16日,基金业协会公布一份《纪律处分复核决定书》,该复核的申请人前海长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长富”)。

这份文件显示:前海长富因不服中国基金业协会于2024年3月28日作出的《纪律处分决定书》,因此提出了纪律处分复核申请。

3月份的处分决定书显示,当时前海长富已被协会予以了“撤销其私募备案资格”的处分。

前海长富不服该处分,上述请求复核并撤销上述处分。

“净值也能发错”?

那么协会在复核什么情节呢?

我们先从3月份查到的情况说起,当时的文书提及了几个比较让人“吃惊”的细节。

细节一,中基协调查发现:2020年9月开始,一位名叫康某磊的自然人投资者与前海长富两只产品存在纠纷。

纠纷的原因是,前海长富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通过微信的方式向投资者康某磊披露上述基金的净值,“但该净值信息与经托管人复核的案涉基金净值信息不符”。

一家私募的老板,直接向客户用微信发产品净值,在行业内已是非常罕见,而发送的净值还与事实不符,就更罕见了。

净值仅余“几分钱”

但如果你知道,康某磊的产品实际净值,你可能就不会惊讶。

决定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康某磊投资的两只基金的单位净值分别为0.0388元、0.0270元。

通常私募基金的面值是1元,亏到几分钱,也就是说亏损超过了90%!

但关于净值披露,其实基金业协会还有一道保护机制,就是要求相关备案产品通过协会的信息披露备份系统发布基金业绩报告。

但在投资人向私募总经理索要相关产品的账号和密码的时候,总经理也没给。这个情节也被查实。

此外,协会还发现该私募机构有不配合协会自律检查工作的情节,“数错并处”,最终于今年3月做出了“撤销备案”的决定。

涉事私募要申辩

围绕上述处分,前海长富向中基协进行了申辩。

其中,关于前述的基金净值问题,它们提了以下的申辩:

其一,私募将基金业绩报告上传至中基协信披系统,投资者可以自行进入该系统进行查询。

其二,私募为投资者在托管人服务平台上创建并激活投资者账号,供其查询净值。

其三,总经理虽早期通过微信向投资者误发了某第三方私募基金信息平台的错误基金净值信息,但因市场波动以及投资正常亏损,该非正式第三方平台的数据错误不能代表申请人披露了虚假净值信息。

其四,微信不是基金合同约定的信息披露方式,微信为非官方平台,通过其披露基金信息不具有权威性。

看到这里,似乎是把净值的发布错误都给撇了干净。

复核“揭露”关键信息

围绕着所谓的“争议”,中基协对上述申辩意见给出了复核结论,直怼了前海长富的“申辩”。

协会查实:

其一,前海长富在中基协信披系统中,并未开立上述两只涉事基金净值的查询账号。

这也就意味着,买了上述两只私募产品的投资者,并不能通过登陆信披系统查看净值。

其二,前海长富未能提出证据,证明其已将托管平台账号登录方式告知了相关投资人

其三,这家私募未能通过协会信披系统向投资者履行信披义务。

给涉事私募的每一条“申辩”都给予了回应。

另外,关于前海长富对自己不配合自律检查的申辩,比如,为前期公司办公室租赁期届满,公司为重新租赁办公室花费了时间,出现了工作纰漏以及配合不到位的现象。协会也予以了一一回应。

最终,复核决定书的结论是,对申请人的申辩意见不予采纳,

协会复核后维持对这家私募作出的纪律处分:对前海长富采取撤销管理人登记的纪律处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