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OT,开启?

国债买卖,填上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后的一块空白。

央行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终于水落石出了?

近期,央妈买卖国债的消息颇多:

1)8月28日,央行官网“公开市场业务”专栏页面中正式新增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栏

2)8月29日下午,央行公布“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

但翻阅了财政部十天前的答记者问文稿后,会发现本次央妈从一级交易商处买断的4000亿元国债现券,原本就是央妈手里的,2007年买入的老券。老券到期后先由财政部滚动续作,再经一级交易商之手,最后回到央妈手中。

这样的操作,在2017年、2022年老券到期时都有出现过。

对于QE的担忧,暂时是虚惊一场。

3)而在8月30日下午,央行直接在两天前创设的公告栏中披露,8月已经开始买入短期国债并卖出长期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1000亿元。

关于二级市场国债买卖,我们并非这一工具的开创者,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以前均在特定时期都使用过。

海外央行买卖国债,分别是面临什么背景?

而央行目前所使用的“买短卖长”方式,也有些似曾相识,美联储也曾做过类似操作。这一操作的目的又是什么?

国债,缺少公开市场工具

据中泰证券统计,目前我国现有的人民币计价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国库现金定存、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对手限于50家一级交易商。

可以看到,大部分工具都偏短期:

回购交易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个期限品种,实际操作以7天、14天居多;

央行票据期限以3月期、6月期、1年期为主;

国库现金定存期限包括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

短期SLO期限就更短。

唯独“现券交易”是例外。

现券交易,即买入债券投放基础货币、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

20年前,国债买卖曾是央行青睐的一项工具,但后来逐渐退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