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一凌:A股成交量扭转,需要等待两个转向

投资作业本Pro
市场主线也会慢慢清晰

今日,A股全面爆发,5000股飘红,半日成交就达5235亿元,那么A股成交量萎缩局面是彻底扭转了吗?

此前8月28日下午,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牟一凌在鹏华基金直播间,分享了对A股市场成交量萎缩的看法,和对大宗商品的展望,并对出口出海行情做了分析。


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要点如下:

1、从近一两个月来看,成交量的萎缩过于快速,这与周期性因素有关。

风险偏好较低,一些交易性资金在不断撤离。另一个问题是市场缺乏主线。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等待两个转向......

2、从长期或大周期的角度来看,(大宗商品)并不是所谓的高位回落

现在大家(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是悲观的,但正好处于一个小周期的底部。过去确实有过下跌,实物消耗也确实有所回落,但展望未来,我们不应该悲观。

3、为什么在去金融化的过程中还看好银行?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过去的金融化过程中,银行并没有显著增长,也没有从中受益。反而在去金融化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银行的业务正在调整,风险在下降,它们正在逐步转型,这些国有大型银行的机会正在体现。

4、中国企业的出海现在正处于开疆拓土的阶段,这些公司的长期前景是不可限量的。但是否能马上带来ROE,其实你需要谨慎。

课代表在今年4月曾整理过牟一凌的观点,牟一凌当时表示,房地产去金融化这个事儿是不可逆的,整个利润往上游分配,制造业变得更强是不可逆的。围绕制造业的领域——上游的资源品,将成为未来15年最好的投资标的。未来全球实物都在进入脱虚向实,实物资产的价格会系统性的上升。

本次直播中,牟一凌进一步指出,这一轮实物资产的崛起背后是中美联合的"脱虚向实",开始关注实物消耗领域,并推荐四类资产。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课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成交量扭转,需要等待两个转向

问:我们看到近期A股市场整体波动较大,板块之间轮动很快,而且成交量较低。您怎么看当前市场的交易特征的原因?也请您谈谈对后续市场的展望。

牟一凌:我觉得大家都在关注成交量呈现的地量现象,这需要考虑其周期性和趋势性因素。

自今年以来,我们发现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被动基金和保险基金的换手率较低,但它们在不断增量。而主动偏股基金和北上资金的交易盘,以及市场广义上的交易性投资者,换手率在350%到700%之间,这部分投资者在不断缩量。因此,市场平均成交量中枢下移。

从近一两个月来看,成交量的萎缩过于快速,这与周期性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风险偏好较低。第二个是一些交易性资金在不断撤离。

另一个问题是市场缺乏主线。前期2到4月份的强势主线行情由于基本面因素进入调整期,市场只能进行高低切换或快速轮动,不断消耗市场情绪。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等待两个转向。第一是一些基本面的积极因素。今年以来一个重要亮点是全球实物消耗增加,海外逐步进入降息状态。同时,中国财政下半年有再平衡发力,整体经济向制造业转型没有问题。

这些因素逐步被市场确认后,市场主线会慢慢清晰,成交量的过度萎缩也能有所扭转。

看好四大行业

我也谈谈我们看好的行业。这半年或者这一年多来,我们现在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在给与宏观定价时,需要考虑它是否与产业层面相吻合。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开始关注从实物消耗领域,包括这一两年大家讨论的,为什么有些领域在中观层面景气度已经很好,但宏观数据却没有反映出来,或者宏观数据和中观数据为什么总是出现背离。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们整个经济体的实物消耗在边际上增加,即在每个单位GDP中增加,但上市公司的利润却在不断减少。

这实际上在很多行业都是一个产业问题。当这些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它就成为了一个宏观问题。

当然,我们的推荐,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资产类别。

第一种其实就是供给上本身有约束,同时需求侧比起整个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有韧性的上游资源品。

第二个公用事业类资产。在我们的定义中,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实际上,我们的定义中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点,那就是许多稳定的公用事业类资产。

大家可能会说,一个是周期性股票,一个是公用事业。但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经济中的基本要素部门,都是资本在经济运行中需要投入的部门。只是每个行业的属性不同,展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公用事业类资产都是占据优势的。

第三种是资本回报。它并不是默认的东西,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资本回报,但不代表所有企业都没有资本回报。

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在制造业领域,你的增长能否带来一些资本回报,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

实际上,新兴行业之间的公司往往差异不大。因为景气度太好了,大家的扩张都特别容易。而越传统的行业,其实越容易形成这种差异。

第四种是大型银行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去金融化的过程中还看好银行?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过去的金融化过程中,银行并没有显著增长,也没有从中受益。反而在去金融化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银行的业务正在调整,风险在下降,它们正在逐步转型,这些国有大型银行的机会正在体现。

大宗商品处在小周期底部,并非高位回落

问:谈下资源品的投资机会,这类资产在年初经历了大幅上涨,但近期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资源品公司股价都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我个人认为供给端逻辑变化不大,主要是需求预期走弱。牟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牟一凌:实际上在过去两年里,我们可以观察到上游的许多资产,包括商品价格,确实有过下跌的情况,在其他领域它们也不是没有上涨过。

但大家会发现,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它们之间的相对收益差距越来越大,上游的表现越来越好。

其实我们所说的所谓实物消耗韧性,并不是一个保证你每天都能上涨的东西。我们所说的稳定性分析框架,它不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而是说它可能在整个经济中或在整个产业链中,是一个相对更好的环节,或者是一个更有韧性的环节。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基于这个框架去讨论。

首先,我们谈一下现在实物消耗,它长周期是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有人说现在大宗商品的价格在高位,它是一个高点,于是要往下走,这其实是会掩盖很多信息。

因为你从历史上看,由于货币和一些供给成本抬升,大宗商品的价格中枢总是在往上移。

那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些刻度,第一,全球制造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在2023年是处在过去十年的低位。

我们都知道有两个原因,一是疫情修复带来复苏,第二是利率上升抑制了制造业的活动。

这个值为什么重要呢?我们去看历史上一个单位的GDP需要多少的大宗商品,恰好就是由这个决定的。

所以到2023年底,我们全球对于商品的需求其实是在偏历史性的一个低位,每个单位的程度。24年开始进行了明显复苏。

今年上半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涨,我开玩笑说如果这轮复苏最后你发现没有了,那也只是低位爬坑失败的

不是说从高位还要往下掉,大家还要继续去恐惧,这个肯定是不至于的。

第二个就是它短期是不是一个高点呢?其实也不是,因为在过去新兴市场的整个的投融资活动都是被高利率压制的。

从历史上看,我们只要看到利率开始下降,资本市场的活动就会开始好转。当然,历史上也有人会说,为什么新兴市场有时好转,有时又不好转?

这涉及到投资或者整体的资本流动是否顺畅。因为在以往的加息周期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新兴市场出现债务危机,或者经济崩溃。

但这一轮我们观察全球,包括印度、越南、墨西哥这些增长较快的经济体,它们的制造业PMI实际上比全球平均水平还要好。

同时,在这一轮的观察中,我们再来看美国,尽管大家谈论美国可能衰退,但美国的结构也有所不同。

美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2022年高利率开始就已经在下滑,到现在,实际上如果我们去看整个美国的设备类制造投资,其增长率是2.4%以上。

历史上衰退周期中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实际上制造活动在降息之后是要慢慢回升的。因此,从长期或大周期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谓的高位回落。

第二点,阶段性的回落是因为补库活动存在节奏问题

包括我们中国在制造业替代房地产的过程中,有时制造业表现更强,那就体现为中国实物消耗的上升。有时房地产的收缩更为明显,那肯定会体现为另一种情况。

至少在过去的情况下,我们讨论了两个客观的定价。

中国的南华工业品指数的上涨家数与下跌家数之比,已经达到了过去五年以来大家认为最悲观的时候。

同样,用全球对冲基金对商品的做空程度来看,实际上现在也达到了2015年前,即2016-2017年大宗商品牛市上行之前的水平。

现在大家的定价是悲观的,但正好处于一个小周期的底部。过去确实有过下跌,实物消耗也确实有所回落,但展望未来,我们不应该悲观。

实物资产崛起背后:中美联合的“脱虚向实”

最后,我们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实物资产的反面是什么?其实是金融资产。

应该说,这一轮实物资产的崛起背后是中美联合的"脱虚向实"

中国的"脱虚向实"主要是地产的去金融化,这是我们经济健康转型的必经之路。美国的"脱虚向实"实际上是通过宽财政不断解决其整体的不平等或不公平,以及整个社会的矛盾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产是脆弱的,而实物资产相对具有韧性。一旦金融资产的脆弱性需要更多因素来稳定,那时货币政策就会发生变化。

2023年,我们看到硅谷银行危机之后,整个美国或全球(大宗商品)就见底了。

这一轮其实也是一样,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所有衰退交易中,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包括日本套利交易的回流带来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实际上,实体需求是回落的,并没有回落那么多,反而金融市场更不稳定。反而我们又要对整个实物资产的韧性做一个更强信心的假设。

从这个意义上讲,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物消耗本身的韧性,甚至其后续的恢复,是有信心的。

出口、出海怎么看?

问 :除了这个板块,上半年出口链也经历了超额收益行情。近期有明显走弱,市场担心海外需求走弱和贸易摩擦。牟总怎么看待出口链或者出海链的后续行情?

牟一凌 :首先我们要分开来看“出口”和“出海”。很多投资者分不清这两个概念。

尽管贸易条件在收紧,但中国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不断上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过去得到了验证。中国的产业链越来越完备,以价换量优势明显,制造业竞争力增强。过去两年,企业的贸易伙伴在增加。

我们承认贸易条件收紧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但就像我们宏观策略,你发现有个东西变了,你就觉得什么都不行了,但不能低估整个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这是对出口的看法。

对于出海的态度,我的理解是,你要怎么去看这个上市公司,如果你对出海的要求是觉得国内不赚钱,一个公司到海外建厂,你马上就要让它有ROE(投资回报率),如果你讲这样的成长逻辑,我觉得是很危险的。

因为现在很多出海的企业,大家喜欢去和90年代的日本类比,但我们要知道日本的出海是从60年代开始的,这些出海企业不断竞争份额,到90年代苏联解体,新的一轮全球化浪潮,日本刚好赶上了那一轮才带来了这样的机会。

中国企业的出海现在正处于开疆拓土的阶段,这些公司的长期前景是不可限量的。但是否能马上带来ROE,其实你需要谨慎。

所以说我们怎么去定价?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整个市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都悲观了,那就是你买入的点。如果整个市场对订单和盈利都特别乐观,那就是你阶段性要卖出的点

我觉得这是我们对出口和出海的区别的看法。

再讲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就是大家说我到底应该买消费品的出口还是资本品?

首先我们讲一个长周期的变化,现在中国客观上讲肯定在面对一个产业链的转移,在历史上产业链的转移一般会从消费品最后到资本品。

比如资本品的占比可能还有一个阶段性的上升时期,所以说中长期的资本品确实也是比较好的。

那现在面对的就是这个选择。短期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美国在最近其实你会发现哈里斯和特朗普都非常支持房地产。第二个也慢慢进入降息周期了,所以说美国的地产周期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同时随着利率的下降,资本品的投资也会开始出现。

所以说如果把它整体结合起来来讲的话,就是资本品你要持续关注,也关注一些消费品的机会。

整个量增更看出口,远景更看出海,更潜在的空间在新兴市场,这是我对整个出口的看法。

来源:投资作业本Pro 作者王丽

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