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保险业“数智高手”是这么炼成的!

中国太保Voice

 

最高等级认证!DCMM 5级数据认证“花落”中国太保。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联合会披露的信息,国内头部保险集团中国太保,凭借卓越、成熟、系统的数据管理作业能力,于今年9月获得了DCMM 5级认证。

这既是全国首家通过DCMM 5级认证的保险集团,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境内罕见的仅用4个月就完成顶级数据认证的大型企业。

中国太保是如何高效地完成这个认证的?

这背后反映了中国太保怎样的数智作业能力?

中国太保的大数据战略又是怎样的?

带着这些问题,华尔街见闻日前对话中国太保的科技与数字管理团队,详细了解背后的故事。

直接挑战“最高难度”

资料显示,DCMM是我国在数据管理领域权威的数据管理成熟度认证体系,其评估内容覆盖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和数据生存周期8个核心能力域、28个能力项,共445项评估标准,认证内容格外复杂且专业。

由于该项认证对相关企业数据管理的能力、深度、广度、体系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业界哪怕是科技企业,也不太多第一次参加认证,就直接挑战最高级5级认证的。

注:DCMM的评估等级也自低向高依次为初始级(1级)、受管理级(2级)、稳健级(3级)、量化管理级(4级)和优化级(5级)。

但中国太保一出手,就直接挑战最高难度。

2024年5月,中国太保组建相关团队开始推进DCMM 5级认证相关事宜。

此次认证,中国太保派出了科技方面的顶级阵容。由相关分管领导直接牵头指导和指挥,集团数据管理部具体负责,中国太保旗下太保科技全程参与,各科技条线、团队、部门协同配合。

最终,收集超过3000份证明材料,中国太保仅用四个月就完成了相关认证需要的准备工作。

2024年9月19日,中国太保集团答辩组通过了中国电子信息联合会组织的专家评议。至此,中国太保正式获得DCMM最高级“优化级”(5级)认证,成为保险业首家通过DCMM最高级认证的机构。

事非经过不知其难易

作为保险业最早的数据标准牵头参与方之一,中国太保对内部数据的管理和治理工作从2005年就开始了,到2024年已是第20个年头,团队上下对于太保数据管理的扎实程度都很有信心。

但即便如此,认证开始时,团队内部对于是否直接认证DCMM标准最高级,也有讨论和分歧的。

中国太保集团首席科技专家徐建国透露,最终是两方面考虑,推动了中国太保的团队直接挑战DCMM最高级别认证。

首先是,中国太保对数据管理体系制度化、流程化的追求。中国太保对于数据治理方面的积累从2005年级开始了,但如何把这些数据管理的经验制度化、流程化、体系化直至可以进行评估,需要一个外力来助力和推动。而DCMM认证就是这样一个契机。

其次是,中国太保在数据管理、治理方面的历史积累。再逐一对标认证要求后,不止一个参与认证的团队表示,很有信心拿下最高级别认证。一线团队的强烈信心也协助集团树立信心,把完成最高级别认证,放在了此次项目的目标位置上。

事实也验证了这个判断。

仅仅4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国太保集团就完成DCMM最高级别的数据认证,比一般同等规模企业的认证时间缩短了约66%(通常的准备时间要一年)。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在准备和实施DCMM认证的过程中,中国太保还创造性的提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战略原则。

也即是说,中国太保把通过DCMM数据管理认证的过程,变成了科技数字事业“迭代提高”、“查弱补强”的契机。

中国太保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马波勇透露,集团很早就确定了“不能为了认证而认证”的工作理念,而是要把DCMM认证的过程,当做公司数据业务和先进标准“对标”、“查弱补强”的过程。

通过“对标”,来改善和提升中国太保的数字管理能力、数字治理能力;通过对标,发现中国太保数字业务在规范和制度层面的瑕疵;通过“对标”,找到改进目标并有力的采取措施来完善和改进自身。“这才是中国太保团队的初心”。

中国太保数智研究院院长王磊亲身参与此次认证,他最大的感触是此次的认证过程既“快”又“新”。

从“快”角度上说,由于各部门历史积累丰富、准备充分,认证需要的3000份材料很快就陆续汇总到认证小组的手里,大大加快认证进程。

而“新”则是,本次认证不仅聚焦公司数据业务各方面基础能力和特点,而且围绕着公司数据“持续优化”能力(这也是DCMM5级认证和4级认证最大的区别),展开了重点考察。考察的角度和要求都很新颖。

此外,认证机构以及机构的专家团队,还把对中国太保的认证,当做树立行业“标杆”的过程。这也督促中国太保不断提高标准,把数据业务的认证和对行业服务、创新的过程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以评促建”。

考验历史积淀

在外界看来,DCMM的5级认证过程可能是一个体系复杂、要求繁复、且总体落实难度较高的过程。中国太保能在四个多月里顺利完成,令人意外。

但在中国太保内部看来,这个过程恰恰是公司历史上持续在科技数据业务方面不断投入、持续积累的过程使然。

从2005年开始,中国太保集团即在科技和数字业务上做投入,此后每三年一轮规划,不断迭代、持续提升和增厚公司在相关业务方面的管理和治理能力,期间也有很多经典的案例。

比如,业内外都很有名的“沪惠保”业务,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寿险即是主承保商(首席承保公司)。公司承保了该项业务的大部分客户,并承担了其中83%的理赔金额。

“沪惠保”项目对中国太保而言,是数据和科技能力的综合考验。如何稳定的承担数百万客户的数据储存、交换和管理?如何在充分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赔付效率,让投保人能够尽可能快的获得理赔?如何充分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和便捷投保客户的投保和理赔?

而中国太保的数据业务经历了考验,不仅多年平稳的完成数百万客户的投保和理赔,而且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把客户平均理赔时间减少了45%。

此外,中国太保还积极使用大数据模型来扩大实体经济的服务范围。比如在电梯保险领域,在电梯运行大数据模型的支持下,中国太保研发了电梯健康度模型,和传统人工定期检测相比,大幅提升了检测准确率,并降低了监测成本。而通过这样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有效降低的电梯风险发生率和维护成本,该项业务目前已经在上海、无锡等多地试点。

此外,中国太保也是保险业AI(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劳动力的探索者。中国太保数智研究院研发的健康险理赔审核数字劳动力,已经在2024年4月底内部上线了第一版,之后不断迭代。目前,理赔审核数字劳动力自主推理完成复杂案件判责的准确率达到96%,每月可处理1.2万例案件。

未来发展方向明确

DCMM 5级认证只是中国太保在科技和数字业务方面的一个“里程碑”,未来的中国太保科技和数字业务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中国太保科技规划团队陈家亮介绍到,中国太保历来是“规划驱动”的,即凡重大业务推进必有规划,凡规划必须有结果。

而且,中国太保的科技和数据方面规划,以三年为一轮,每轮着重一个重点,层层推进、抓铁有痕。

最新一轮科技规划源于2023年,其关注重点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本轮规划投入和创新应用程度均胜于以往。

具体来说,中国太保最新3年的科技规划目标,可以归纳为“5”、“1”、“3”三个大方向。

“5”代表中国太保有五大科技创新应用方向,对应“新服务、新客群、新风控、新运营、新投研”五个应用领域。

“1”代表中国太保会把“大模型”这一件事,作为整个数字化业务的重要依托。

“3”代表中国太保基于数字2.0时代所建立的科技硬核能力,包括架构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和安全服务能力。

上述的“513”是构成了中国太保在科技领域的总体规划蓝图。

相对应的,各子公司也会制定了相应的一个落地计划,比如,太保科技作为中国太保转型2.0战略中科技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希望通过科技赋能来推动整个中国太保集团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并成为“数智太保”战略落地的主力军之一。

太保科技在未来新三年的战略规划中,会强调三个目标。

第一方面,是持续勇担中国太保数字化转型主力军的一个重任。

第二方面,是坚持中国太保新三年规划的战略目标,实现科技成就主业,推动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第三方面,是以成为一流的保险科技公司为战略愿景,重点在科技金融、保险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上海五大中心建设,以及发挥科技引领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助力中国太保集团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方面持续创新突破、有所作为。

作好准备的中国太保科技团队,未来显然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