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慈爱感恩妈妈之家专项基金启动“如意拾遗计划”

助力少数民族儿童艺术教育。

用“爱”点亮一盏盏照亮前程的明灯,助力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不灭的爱成为可持续的公益。

11月7日,2024“公益时光廊道参观 回首十年——甲辰感恩会”慈善活动在上海举行。

在活动上,上海宋庆龄基金-慈爱感恩妈妈之家专项基金宣布启动“如意拾遗计划”,旨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儿童提供艺术领域的公平教育机会,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宋庆龄基金慈爱感恩妈妈之家专项基金的副主任曾丽璇在活动中正式介绍了“如意拾遗计划”,该计划将专注于为少数民族儿童建设艺术教室、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艺术课堂,以及开设非遗艺术特色课程,培养未来的小小艺术家。

“我们将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孩子们,在艺术领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的公平教育机会,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孩子们对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提升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我们将基于当地少数民族非遗艺术开发适合孩子们学习的非遗艺术特色课程,通过小小艺术家们的传承和传播,实现非遗项目的年轻化、艺术化和国际化。”曾丽璇在演讲中表示。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慈爱感恩妈妈之家专项基金成立于2014年8月11日,由“太和生技集团”创始人郭襄颍博士发起,旨在通过慈善公益活动为偏远地区孩童筹募助学经费,推动教育公平。

基金会每年都会举办慈善公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孩童筹募助学经费,并落实推动《如意点灯》助学项目。据了解,在过去的十年中,《如意点灯》助学项目已为汉藏偏远地区的14所小学共1582个孩子提供了公平教育的资助。目前有一位完成博士、三位正在博士学习中,还有一些大学生的丰硕成果。

“如意拾遗计划”的启动,是对“如意点灯”项目的延伸和发展。该计划不仅关注艺术教育的普及,还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曾丽璇强调,非遗不仅是技艺或表演,更是中国故事的当代演绎,传承着中国式的热血和浪漫。她提到,我国42项世界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超过1/3,但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非遗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如意拾遗计划”将组建专家顾问库,协助非遗传承人将传统非遗音乐、舞蹈、绘画编制成适合儿童学习的课程,并组建以少数民族非遗艺术和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儿童合唱团、舞蹈队、大师绘画班。此外,计划还将在寒暑假为孩子们主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有机会走上舞台,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曾丽璇还提到,高考改革将艺术素养纳入考核指标,国家强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她表示,希望通过“拾遗计划”,使艺术教育不再因地域和民族而导致到达不了的地方,为少数民族儿童开启一扇通过艺术改变命运的窗。

作为项目基金的发起人奖品提供者,郭襄颍博士将收藏的各类古玉、点翠、珍珠、玛瑙、彩色宝石等99件,以及1件她设计的“穿越的文化宝珠”作品古玉黄金项链,捐赠作为奖品。她期待以这种有趣的抽奖寻宝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爱心公益活动中。

所有认捐公益福袋的前2000名捐赠者(额满即止),将有机会参与“感恩寻宝抽奖”活动,中奖率为5%。抽奖活动将以公开方式进行,并由律师见证,暂定于今年12月底举行,具体时间将在2000个福袋认购完成后的一个月内确定,并对外公布抽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捐赠者可通过访问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官网,点击“爱心捐助”选项,选择“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慈爱感恩妈妈之家专项基金”进行捐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