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生活家》是由华尔街见闻出品的人文类电子杂志,编辑团队坐落于上海、香港及海外地区,内容聚焦泛财经、科技、文化、生活方式与艺术等主题。
2024年11月5日卡地亚与上海博物馆携手呈现展览「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展览甄选300多件卡地亚典藏中的珠宝、钟表和档案等艺术珍品,以及30多件中国文物珍品,由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及其团队量身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cAI™️参与的展陈设计带来不同凡响的观展感受。
这批展览品亦曾于2023年4月至8月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百样玲珑⸺卡地亚与女性」为另一主题首个以女性在卡地亚发展史中的地位与影响的大型展览,透过同批收藏约300件19世纪至今的卡地亚珠宝、钟表、珍宝及文献,彰显女性的生活方式、创造力和影响力。香港的展览通过精美的展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探讨女性、珠宝和时尚之间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和世界艺术对卡地亚的深远影响,
卡地亚(Cartier)在20世纪初期欧美大行其道的艺术装饰风格年代(Art Deco)在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先生带领下被中国深厚悠久的文化与艺术深深吸引着,东风西渐的风潮极大地激发了卡地亚的设计灵感与想象,以及探索中国艺术的兴趣与热情。来自中国建筑的造型与纹饰,古代神话中龙凤、麒麟等珍兽的图腾,漆艺、珐琅等传统技艺以及对玉的创新运用都被卡地亚融入到一系列珠宝、座钟及珍贵器物的创作上。
因此卡地亚创作了众多影响深远蕴含东方美学思维的设计,特别是「物我合一」的设计理念,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透过对卡地亚设计档案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东方美学思维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物我合一」在卡地亚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意境的营造」。卡地亚的设计师们深谙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的重要性。以1920年代推出的「山水系列」为代表,设计师们不是简单地复制中国山水画的元素,而是致力于捕捉东方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之美,试图理解东方艺术中的空灵之境。
创作于1926年的插屏式座钟以中国文人书桌为灵感源头,钟盘由一块古董雕山水白玉构成,背部则呈现珐琅工艺的龙形装饰,巧妙地将动力传动机制隐藏起来,延续了卡地亚神秘钟一贯的风格特色,更展现了卡地亚兼容并包、探索创新的风格魅力。
其次是「虚实相生」的理念。这一点在卡地亚的镂空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28年创作的中国风格化妆盒盖上的图案源于路易·卡地亚私人收藏的康熙五彩瓷盘,巧妙运用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镂空技法,将实体与虚空完美结合,创造出动静相宜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留白」的概念不谋而合。作品整体上兼顾审美精神和造型设计,完美传达了只可意会的东方意境。
第三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卡地亚的设计师们深知,真正的艺术品应该与佩戴者建立精神共鸣。1925年推出的「四季」系列,便是以东方节气为灵感,将自然变化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体现出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每件作品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与佩戴者的生活节奏相和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卡地亚对材质的处理。在东方美学的影响下,卡地亚的设计师们特别注重材质的自然属性。以玉器为例,卡地亚不仅重视玉的品质,更注重保留其天然纹理和质地,这与中国传统玉器追求「温润如玉」的理念不谋而合。
1933年,芭芭拉·赫顿获赠一条举世瞩目的翡翠项链,而后受赫顿委托,卡地亚为这条项链设计镶嵌了红宝石搭扣,与翡翠形成鲜明对比。这件旷世之作于2014年被卡地亚成功回购,纳入卡地亚典藏,成为见证卡地亚受中国风格影响而创作的一件重要藏品。
在工艺技术层面,卡地亚融合了东西方的精湛技艺。例如在金属处理上,既采用法国传统的珐琅工艺,又借鉴中国古代点金技术,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据卡地亚工艺档案记载,品牌曾专门派遣工艺师赴中国学习传统金工技艺。
这种东方美学思维的融入,使卡地亚的作品超越了纯粹的装饰功能,达到了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统一。每件作品都是对东西方美学的深刻诠释,体现出设计师对「物我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
在当代珠宝设计中,这种东方美学思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卡地亚最新推出的设计作品中,仍能看到对东方美学的致敬与创新。这种跨文化的美学探索,不仅丰富了现代珠宝设计的内涵,更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卡地亚设计中东方美学思维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东西方元素拼贴,而是对不同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这也正是卡地亚能够在国际珠宝界始终保持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