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华尔街见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和谐汇一资管的凌晨,欢迎来到大师课《寻找下一个英伟达》。
过去两年,AI领域的投资策略相对简单,对机构而言,主要是买入并持有英伟达。但经过深入思考和对AI产业发展的回顾,我们发现在两周年之际,这个产业经历了一些变化,产生了拐点。整个产业的投资策略可能不再那么简单,机会可能更加多样化。本次课程主要是和大家分享这些观点,将分为回顾和展望两部分,旨在对AI产业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先对AI产业两周年进行回顾。我们可以将AI产业的应用大致划分为四个象限:2B、2C、效率类和娱乐类,我们会对这些应用进行日常的高频跟踪。例如在2C效率类应用中,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有AI搜索、ChatGPT。还有2C娱乐类应用,如虚拟陪伴、虚拟社交、文生视频等。我们会以这个框架为基础,对这些应用进行日常的高频跟踪。
从过去两周年的观察来看,2C类应用的发展速度明显更快,而2B类应用可能还处于萌芽状态。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2C领域的情况: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盯住OpenAI这个风向标就足够了。从日活来看,OpenAI在过去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2022年10月份,ChatGPT才刚上线。仅仅过了两个月,它就迅速成为全球最快达到日活亿级别的消费级应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过去几年中,除了TikTok,我们很难找到如此令人激动的消费级应用,而且它的增长完全是自然流量,没有购买流量实现,这与豆包、通义千问、Kimi等应用有本质区别。而ChatGPT几乎没有购买流量,全部依赖自然流量。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它现在达到了什么阶段。下面左图对比了GPT在北美的日活渗透率与Facebook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渗透率曲线。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GPT的渗透率与2009年Facebook的渗透率相当,这意味着后面还有很长的增长期和渗透率提升阶段。右边的图显示了GPT在移动端的日活数据,每次GPT模型升级,如GPT-4o的发布,日活都会阶梯式上升。目前,这种持续上升的趋势还没有被打破,因此我们对2C消费级应用的前景非常看好,预计未来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增长。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数据。大家可能注意到,Open AI很少公布其日活数据,通常只公布周活数据。原因很简单,日活数据并不好看。目前对于所有用户来说,GPT只是一个工具,还没有达到通用型AI助手的水平,也就是说,它还没有成为每个人24小时离不开的助手,这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追踪到的数据显示,GPT的日活大约是10分钟,这个水平与谷歌搜索等通用工具相当,但与社交工具如抖音、Facebook等100分钟以上的使用时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过,我们并不对此感到悲观。我们认为,随着模型能力的逐步提升,GPT的增长潜力仍然很大。
此外,GPT过去主要依靠自然流量。但2024年与苹果合作后,预计在iOS 18.2版本中,苹果将在2025年1月或12月底正式发布内置ChatGPT的功能,这可能会进一步提升GPT的日活数据,因为苹果拥有数十亿的存量用户,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简而言之,在2C领域,当前的情况类似于2009年左右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渗透率刚开始上升,一切充满生机。我们预测GPT的天花板将高于Facebook,因为它的最终形态不应只是一个问答APP或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通用型AI助手,这个市场空间将是非常大的。
在2B领域,其实在2024年9月之前,我并不特别看好2B规模化落地的前景,因为当时的2B产品相对简单,在整个产业链中创造的价值较低。
以微软的Copilot为例,它实际上对个人来说并没有创造太多价值,而且它主要面向2B市场。企业在采购效率工具时,首先考虑的是投资回报率(ROI)。你会发现,像Copilot这样的工具很难计算ROI。例如,购买一套微软的Copilot可能帮助研究员节省10%的工作时间,但这对于企业主来说并不明显。
直到今年9月份,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许多美股企业都在发布AI Agent产品,这些AI Agent相比AI Copilot的一个巨大优势是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辅助性工具,而是可以直接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取代人,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工具——这对企业主来说就简单了,他们可以轻易测算出购买AI Agent产品后能替代多少人力,从而计算出ROI,这可能会对未来的规模化落地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举一个场景,前段时间我与一家保险科技公司“水滴筹”交流,他们的主营业务是保险经济平台。以前,保险公司像平安等大规模雇佣人员进行推销。保险销售的流程非常标准化,这种流程很容易被AI Agent替代。现在,水滴筹大部分的电话销售保险工作已经可以用AI Agent来替代,这其实就是2B领域AI落地的实际应用场景。
以上就是本节课程的内容,关于课程问题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节再见。
— 《寻找下一个“英伟达”》课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