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华尔街见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和谐汇一资管的凌晨,欢迎来到大师课《寻找下一个英伟达》。
再讲到整体商业化,理论上,在一个健康产业链中,英伟达每卖出1美元的芯片,整个产业链应该产生8美元的收入。因此,无论是在应用层面还是云端,这种商业模式看起来是相当健康的。
然而,当我们审视当前AI商业化的实际情况时,却发现它呈现出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以英伟达为例,2024年其数据中心业务可能达到1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800亿美元,几乎占据了整个产业链90%以上的商业化收入。
在应用层面,OpenAI在2024年的收入可能在45亿美元左右,而微软的Copilot,包括其编程和Office Copilot在内,2024年的年化收入可能达到20亿美元。这些是两个较大的部分,其他较小的部分并未列出。即使将这些小部分加起来,2024年整个AI商业化应用的收入也不会超过100亿美元。再加上云服务层的收入,包括AWS、Google和微软Azure等,总体加起来最多也就250亿美元。
显然,目前的商业化状态并不十分健康,但我们对未来商业化充满信心。我们相信,未来AI商业化将类似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呈现出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即英伟达每卖出1美元的芯片,整个产业链应该要有8美元的收入。
在商业化进程中,我们可以将OpenAI视为风向标。OpenAI的商业化速度非常惊人,它在全球科技公司中是最快达到10亿美元收入的公司之一。OpenAI设定了一个非常激进的目标:到2029年希望能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
回顾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化速度最快的Meta花了大约9-10年时间才成为一个价值1000亿美元的公司。OpenAI完全有机会在AI时代成为商业化的巨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此外,OpenAI最近备受关注的是连续12天的产品发布会,但这些都只是开胃小菜。公司计划在2025年春季发布他们的AI Agent产品,无论是在2C领域的个人助手,还是在2B领域的应用,都将极大提升OpenAI的商业化进程。
之前也有爆料称,2025年OpenAI的工作重点是发布并商业化Agent产品,预计AI产品的收入将达到25亿美元左右,超过了目前的订阅收费模式,因此2025年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尽管当前AI的商业化并不十分健康,但我们对其未来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在过去,无论是C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B端的云时代,商业化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下面右图可以看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iPhone 4在2010年发布,而TikTok或抖音则是在2015年之后才出现的。在云时代,亚马逊的AWS服务是在2012年推出的,而许多SaaS公司成立或开始崭露头角的时间大多在2015年之后,大约有四年之久的滞后性。
AI领域,基础的底层芯片如H100芯片是在2022年正式发布的,当时还未量产,但我相信在四年后,其应用将会迎来惊人的爆发,甚至可能在2025年就提前实现。无论如何,从OpenAI的收入曲线来看,其商业化速度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云时代的公司,因此我们对此仍然充满信心。
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两年AI赛道的投资涨幅和估值,我们对四个细分领域的指数进行了拟合。
首先,下图左边的浅蓝色曲线是IGV指数,代表美股软件或者叫美股SaaS应用指数。SOXX是费城半导体指数,还有一个是云指数,硬件终端指数则是我们用苹果、特斯拉、三星这三大云服务商的数据进行拟合。
我们发现:这四个指数在过去都跑赢了纳斯达克。从涨幅来看,这些指数的基本面主要是由每股收益(EPS)驱动的。
上图中右边的图显示了美股细分领域公司的估值,按市盈率来看,整体仍然比较合理。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这四个指数在过去半年内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第一个是AI硬件终端指数(绿色曲线),在2024年4-5月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而半导体指数则在2024年5月份开始下滑。同时,软件指数近期大幅上涨。
在下期课程中,我们将分析这些指数背后所反映的产业趋势,并探讨如何进行对应的投资。
以上就是本节课程的内容,关于课程问题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