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kman为何重仓次贷“毒瘤”:两房?

私有化,放出的是“羔羊”,还是“饿狼”?

美国“两房”,罕见大涨

2024年倒数第二个交易日,美股三大股指集体下跌。但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美国的“两房”——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却迎来了神奇的暴涨,前者涨超36%,后者涨超33%。

这样的暴涨来自华尔街传奇投资者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的一则推文:

“两家公司将可能在特朗普政府2.0的支持下实施改革,最终有望脱离联邦政府监管,预计将于2026年左右再次公开上市。”

Ackman的传奇投资历史不必多言,其曾准确押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2020年的美股崩盘、以及2022年的美联储激进加息,在华尔街享有“Baby Buffett”的名号。本次Ackman对两房的发声,再度点燃了投资者的信心。

事实上,早在2014年,Ackman就指出两房美存在“显著低估”,其所管理的潘兴广场对冲基金就已经持有两房,分别持有房利美1.156亿股、房地美6350万股。

但是过去近十年,两家公司股价一直在低位震荡,从未有过像样的“牛市”,这是为何?

如今,他如此笃定两房即将完成私有化并上市,是基于什么逻辑?

私有化后,对市场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两房”,华尔街的古老叙事

“两房”中的“大房”——房利美,最早成立于1938年,由美国政府注资设立,目的是由中央信用提供流动性支持,托底居民资产负债表。

运作方式上,房利美通过从私人贷款机构购买贷款,并将其重新包装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缓解了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避免经济陷入螺旋式下降的循环。当国家信用开始托底后,美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

1970年,为避免房利美一家独大,联邦政府又成立了“二房”——房地美。

之后,房利美和房地美陆续改制为股份公司,分别于1970年、1989年在纽交所上市。除优先股外,房利美和房地美在市场上流通的普通股分别约为11.4亿股和6.5亿股。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的10年间,“两房”股价长期稳定在50-70美元,并进行定期分红,受到投资者积极追捧。

但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全美20%的住房拥有人的贷款超过房地产的价格。两房手中持有的大量次贷资产价值迅速缩水,经营陷入亏损状态。两房股价同时开始暴跌,一年下跌90%。

图: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2007.07-2008.12)

考虑到两房的市场地位,为避免对美国经济与房地产市场造成灾难性影响,美国政府在2008年秋天正式接管两房,向其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确保两房持续运营。

但是被接管后,两房曾经的管理层被全部解雇,公司停止任何政治捐款,股票从纽交所摘牌,仅在OTC市场交易,员工工资也被下调到政府雇员水平。

同时,两房的资本金基本上清零,此后每年如果有亏损,由美国财政部注资弥补,如果有盈利,也全部上交美国财政部。

成为GSE的代价,是股价长期低估

接管两房后,美国财政部持有两房79.9%的普通股及优先股认股权证(32.34亿股),理论上持有后者近八成的股份,其余股东所持股票市值总计不到10亿美元。

虽名义上是GSE、以盈利性为目的,但两房实际上已经不再按普通商业模式经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