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柴旭晨
世界汽车行业的变局还在继续,日产的自救也远没有结束。
最近,有消息称日产汽车公司正在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其中70%以上的调整措施涉及工厂员工和其他生产部门;组织的收缩也包含了董事体制,目前63人的董事体制也将在4月缩小。
目前,日产在日本本土员工占比最大,约占45%,北美占30%,亚洲占13%,欧洲占7%。针对此项裁员计划,日产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确定各区的裁员人数,并计划在2026财年之前完成这一调整。
整体收缩是日产在业绩恶化后开启的“瘦身”自救,也是为与本田经营合并做准备。日产计划彻底实现组织“瘦身”,打消本田对日产重振经营的疑虑。
去年末,早就开始寻求自救之法的日产终于等来本田的出手。12月23日,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三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公司将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
不过,与本田合并并不意味着日产能就此上岸,针对这一项合并,本田还提出一系列要求。
本田汽车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Mibe Toshihiro)明确表示,在合作关系继续之前,日产汽车需要有坚实的财务基础。本田汽车估计,到2026财年,日产汽车的年营业利润至少需要增加两倍,双方的合并计划才能成功。
完成这一成绩,对于日产而言也颇具挑战。
2024年,日产主销的中国和美国市场,销量都出现了不小幅度的下滑。2024年4-9月,日产中国的销量经历了最大达14.3%的跌幅,而美国市场则下滑了2.7%,日本本土的销量也下降了2.4%,进而日产同期全球销量同比下降了3.8%。
虽然整体销量下滑幅度不大,但日产财务状况一言难尽。
日产公布的财报显示,2025上半财年(2024年4-9月)其营业收入为5.98万亿日元,同比下滑1.3%;营业利润为329.08亿日元,大幅下滑90.2%;净利润更是仅为192.23亿日元,同比下滑高达93.5%。营业利润率也仅为0.5%,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6%。
如果从单个季度来看,日产还在亏损。2025年第二财季(2024年7月-9月),日产当期净亏损93亿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3亿元。
2024年11月时,两位日产汽车高管就曾向外界表示,日产公司只有12—14个月的周转时间,情况正在越来越糟糕,迫切需要日本和美国来产生现金。而现实情况却是中国市场销量大幅下降,美国市场车型老化和库存积压严重。
这样的财务状况不仅让日产寻求自救更加迫切,也让日产在合并谈判中更加被动。如果要达到本田的要求,日产的利润将要达到近600亿日元,这在销量已经下滑的周期里,属实难以完成。
于是日产便从减少固定成本来入手,此前日产汽车计划在2024财年将固定成本削减3000亿日元,可变成本削减1000亿日元,而上述的裁员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而在财务压力之下,日产CEO内田诚表示自愿减薪50%,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也纷纷响应。
此外,日产还将出售其持有的三菱汽车部分股份,计划削减全球产能20%,并降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可见,日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也是拼尽了全力。而能不能最终实现合并、以及如何合并,包括股份转让比例,预计将于2025年6月确定。此番合并如若顺利落地,合并公司将成为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的世界第三大车企,但挑战依旧在继续。
近年,日产、本田、三菱在主要市场的份额都一直在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失去优势地位。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三家公司共在全球销售了约400万辆汽车,远低于日本车企老大丰田一家520万辆的销量。
另外,三家都面临着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困境。
这一现状从三家在中国市场的情形也能看出。日产当前还没有代表性的智能化产品推出,转型滞后;本田虽然推出新品牌烨和新车型烨P,但认可度有待市场进一步验证;三菱在中国的故事则在2023年就已落幕,2024年3月由广汽正式接手合资公司。
日系车在华份额也在进一步降低。当前,日系在华整体市场份额已跌至11.2%,相较一年前下降3个百分点,已跌至历史新低。也就是说,合并之后,它们只是以更大的体量面对更激烈的挑战。
汽车本就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事实证明,无论从哪里掀起的变革,必然没有车企能独善其身,巨头也不例外,各家只有顺应变化,才能持续屹立不倒。日产生死时速的增利,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