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最大爆发,药品断货、医院建议患者回家,日本流感到底有多严重?

丁香园
恐慌性抢购和囤货行为屡教不止,导致一些医院出现流感药短缺的情况,其中尤以抗病毒药奥司他韦为甚。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分析称,往年甲流一般在1月中旬到2月达到高峰,乙流在2~3月达到高峰,因此今年乙流高峰可能会提前。

昨日,「我国台湾女演员徐熙媛(大 S)病逝,年仅 48 岁」的消息广受关注。

随着事件报道的不断深入,同处流感季,「日本暴发本世纪最严重流感疫情」、「日本这波流感已失控」、「流感药卖断货」等消息频出——

日本今次流感大暴发情况,已成为另一个焦点。

日本流感:本世纪最大规模暴发,抗病毒药抢断货

此番日本流感大流行,最高峰出现在2024年底。

截至12月29日,日本全国医疗机构报告的流感患者人数为每家医疗机构64.39人。

日本自1999年起开始以「每家医疗机构」患者人数来标识传染病流行情况, 2024年最后一周成为了应用这种统计方式以来「最大规模流感暴发」,43个都道府县都一齐越过了「警报等级」。

另据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1月31日公布的数据(下一次更新在2月7日),自2024年9月2日~2025年1月26日,日本国内累计流感病例据推算已达到约952.3万人。

日本静冈县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后藤干夫介绍,自 1 月起当地许多医院的感冒药已宣布告急,许多医院不得不建议患者尽量不要前往医院、在家修养,避免挤占医疗资源和在医院感染其他病毒。

承受「本世纪最大规模流感暴发」的同时,日本同时也出现了药品短缺。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 2 月 3 日,日本一些医院和药店受部分医疗机构过度囤购药品造成库存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已出现流感药短缺的情况,其中尤以抗病毒药奥司他韦为甚。

1 月 7 日,泽井制药通知医疗机构:「由于流感的急剧流行,12 月中旬以后,订单超量,无法供应奥司他韦仿制药,预计 1 月下旬后恢复」。

两天后,中外制药也提出奥司他韦供货调整,表示「虽然预备尽可能增产,但原料采购和系统可能跟不上」。

东和药品随之也宣布「受其他公司产品停止供应等影响,需求正在增加,没有准备充分满足的数量。」

未来趋势如何?

根据日本官方发布的监控报告,此番大流行并非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新的毒株,东京市川综合医院的寺嶋毅教授认为「最大的原因是 2020 年开始的季节以后,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期没有大流行流感。」

「加之今冬气候相对更为干燥,病毒传播得到增益,咽喉和气管粘膜的防御会减弱,各种因素叠加在了一起,催生了今次流感大流行。」

事实上,自 12 月 29 日达峰之后,日本流感流行虽然仍处高位,但已开始趋于平稳。

根据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最新更新的数据:2025 年第 4 周的每定点报告数为 11.06(患者报告数 54,594),比前一周的每定点报告数 18.38 有所减少。

根据定点医疗机构的报告,估计当周包括定点医疗机构以外的医疗机构在内的全国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人数约为 38.6 万人,较前一周的 64.5 降幅已十分明显。

按都道府县划分,47 个都道府县比前一周的报告数有所减少。

关于近几周出现的药物短缺,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教授坂卷弘之分析:

「随着流感患者的增加,从药店接受订单的批发商向价格低廉的仿制药公司订购的订单也增加。仿制药公司方面,为了不缺货,调整出货量,仿制药不再进入药店。」

一种仿制药断货,流向其他制药公司的订单就会增加,其他流感治疗药的需求急剧增加,各公司都会发生出货调整的连锁反应。

除了接种疫苗,抗病毒药物对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发病 48 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但除了合理使用,许多人因此将抗病毒药视为救星,大量抢购、囤货。日本厚生劳动大臣福冈资麿认为,此番药品短缺并非流感药物绝对量不足,而是有过多的恐慌和囤货。

「需要求医疗机构和药店不要过度订购,考虑使用替代药物等。目前,我认为通过适当使用治疗药物和订购,是可以应对的。」

目前虽然形势趋稳,但日本公共卫生机构仍提示需严加防控。

日本医科大学的北村义浩教授分析称,往年甲流一般在 1 月中旬到 2 月达到高峰,乙流在 2~3 月达到高峰,因此今年乙流高峰可能会提前。

流感季,该如何正确应对?

自去年 11 月以来,我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虽然相对往年水平偏低,但流感也已进入季节性流行期,其中 99% 以上同样为甲流。

流感虽然叫「感冒」,但与普通感冒有着本质区别,有发生重症、危及生命的风险。以下几张图总结了高危人群、如何预防和用药、如何识别并发肺炎三大关键问题,帮你正确应对流感季。

本文来源:丁香园,原文标题:《本世纪最大暴发,药品断货、医院建议患者回家,日本流感到底有多严重?》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