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连跌三年,乳业是否已至“黎明前夜”?

向B端要增长。

乳业正在度过近十年来最漫长“寒冬”。

终端需求弱复苏下,本轮奶价下行周期已持续超过三年,尚未迎来触底反弹。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23日,国内主产区生鲜乳平均收购价跌至3.12元/公斤,同比下跌14.3%。

牧场经营压力显著。

2024年7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公开表示,公斤奶利润空间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记录以来首次进入负值,行业亏损面超过80%。

自有牧场的区域乳企利润承压。

天润乳业(600419.SH)预计2024年净利润0.35亿元至0.5亿元,同比跌64.8%至75.36%。公司报告期内加大了对低产奶牛及公牛的处置力度,并根据会计准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麦趣尔(002719.SZ)、皇氏集团(002329.SZ)2024年则处于亏损状态。

两大巨头业绩亦受到挑战。伊利、蒙牛年营收规模来到千亿上下后,不可避免迎来增速放缓。

伊利股份(600887.SH)增利不增收,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8.61%,净利润同比增长15.9%。但考虑到原奶成本下降的影响,该利润增速或难以持续。

蒙牛乳业(2319.HK)面临的局势相对更严峻,2024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均同比分别下滑12.6%、19%。

2024年3月,蒙牛官宣换帅,原高级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高飞接任卢敏放,成为蒙牛历史上第五任总裁。

新一轮上行周期到来前,行业是否已做好准备?

漫长的周期

乳业当下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导致的供给过剩。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同比分别为7.9%、-6.5%、-2.4%。

2024年一到三季度,乳制品零售市场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减少1.8%,其中白奶(常温牛奶、低温鲜奶)产品销售同比同比下滑3.5%。

华创证券认为,疫情阶段乳品消费实现脉冲式渗透,部分透支后期增长,而中国乳品单价相较于购买力本就偏高,经济走弱后预期对消费亦产生一定影响。

相比灵活调整价格策略的零售终端,上游牧场在应对需求变化时有一定滞后性。

2020年至2022年间,国内原奶价格尚处在高位,行业曾涌现大型牧场集中建设浪潮。

据荷斯坦统计,2020-2022年中国新建或计划新建项目562个,设计存栏量377万头以上,其中69.5%为万头以上牧场。

历经两年建设周期后,行业储备产能逐步释放。近年新增的大型牧场,生产效率及管理能力上有所增强。

2024年上半年,澳亚集团(2425.HK)成母牛年均产奶量达到13.7吨,同比增长0.3吨;现代牧业(1117.HK)、优然牧业(9858.HK)单产量分别达13吨、12.6吨。

这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2023年奶牛年均单产量为9.4吨。

大型规模化牧场抗风险能力强、成本敏感度低,淘汰产能速度比中小养殖户更慢。

正因此,相较前两次奶价下跌,本轮周期调整时间更长、幅度更大。

Wind数据显示,国内主产区生鲜乳平均收购价自2021年9月步入下行通道,至今已持续近40个月,奶价较阶段高点跌近30%。

供需持续错配下,原奶收购价正在跌破牧场成本线。

澳亚集团、优然牧业、现代牧业、中国圣牧(1432.HK)等头部奶牛养殖企业,2024年上半年分别亏损6.36亿元、3.31亿元、2.07亿元、1.44亿元。

2024年9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稳定肉牛奶牛生产,针对生产和消费两端提出了强化扶持要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牛奶产量同比下降2.8%,为连续六年增长后首次回调。随着上游产能逐渐去化,市场普遍预测行业将于2025年达到供需平衡。

不过也有研究提示了需求端的不确定因素。

申万宏源认为,悲观情景下,假设若2025年需求端同比维持低单位数下降(-2%),而进口量由于进口替代,假设维持双位数下降(-10%),那么2025年的牛奶产量还需同比下降7%才能实现供需平衡。

勒紧腰带

由于终端销售不畅,2022年以来龙头买赠促销力度加大。尽管身处奶价下行周期,但乳企并未享受到太多成本红利。

较低的成本反而吸引了诸多零售商布局自有品牌,乳企降级为渠道的代工商,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竞争。

商务部数据显示,牛奶、酸奶终端零售价自2023年初以来分别下滑5.2%、4.5%。

被动卷入价格战的区域乳企,陷入营收利润双降的境地。

2024年前三季度,A股19家上市乳企中仅有2家实现营收、利润的同步增长,并有4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这个过程中,头部企业还额外承担了原奶喷粉的压力。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的调研显示,2024年4-5月,龙头乳企平均每天喷粉的生鲜乳达到2万吨,约占收奶量25%。

据李胜利介绍,一吨奶粉售价约1.5万元到1.9万元,但喷一吨粉的成本大概是3.5万元,意味着企业每卖一吨奶粉要亏一万多元。

蒙牛曾在2024年中报表示,期内净利润同比下跌主要受原料粉减值和联营公司亏损影响。2024年上半年,公司计提存货减值3.46亿元,2023年同期这一数据仅为0.23亿元。

行业的既有积弊,则在下行周期进一步暴露。

2024年7月的中国奶业大会上,蒙牛总裁高飞提到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三大“顽疾”:其一是品类多元化不足,其二是需供均衡性矛盾,其三则是产业链韧性较小。

目前,乳业巨头的营收基本盘仍由液奶板块贡献。

2024年前三季度,伊利液奶事业部营收为575.24亿元,同比下滑12.1%,占总营收比重为64.6%。

蒙牛2024年上半年液奶板块营收362.62亿元,同比下滑12.9%,占总营收比重更高达81.2%。

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常温白奶渗透见顶的背景下,液奶过去几年的增长主要由低温奶和高端酸奶贡献。

其指出,上述品类2023年开始增速有所回调,其中高端酸奶受价格战冲击严重。

被寄予增长期望的奶酪市场,仍未找到奶酪棒之外的增长。人口结构的转变,制约着奶粉业务的长期想象空间。

整体看,规模乳企的业绩诉求正由规模转向利润。

伊利在奥运营销期的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171.52亿元,同比减少0.26%;年度资本开支预计由此前几年的60-70亿元降至40亿元左右。

蒙牛2024年上半年销售及经销费用同比降8.8%,其中产品和品牌宣传及行销费用减少约6.2亿元、同比降12.1%;预计2024年资本开支不超过30亿元,未来还将逐步减少。

节省下来的资金或转为对投资者的回报。

2024年5月,伊利宣布10亿元至20亿元的股票回购计划。2023年,伊利股份派发分红76.39亿元,占净利润的73.25%。公司强调,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不低于70%的分红率水平。

蒙牛2023年分红率由此前的30%提升至40%,并在2024年8月宣布一年内不超过20亿港元的股份回购。

抢夺B端市场

奶价波动周而复始,产能过剩并非短期困境。

华创研报观点认为,相较于质量标准规范、价格低廉的进口大包粉,中国大包粉质量参差不齐,附加值较低。中国乳企喷粉往往意味着后续的减值压力。

如果能对原奶进行深加工,不仅原奶周期带来的盈利波动性将明显收敛,同时有利于乳业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需求量稳定且容易规模化的B端市场,承载了行业的平抑周期、稳定增量的期望。2024年,企业开拓相关市场速度明显加快。

伊利在2024年中期业绩会上透露,正在探讨建立单独的B端业务体系,以便更大程度上整合资源与优化业务运作。

目前,伊利已与奈雪的茶(2150.HK)、沪上阿姨、萨莉亚、海底捞(6862.HK)等连锁餐饮达成合作。蒙牛也成为百胜中国(9987.HK)、味多美、好利来、南城香等诸多企业的供应商。

然而这一领域已被成本更具优势的国际乳业巨头抢先入局。

2024年5月,恒天然宣布剥离消费品业务,转型成为专注B2B业务的乳制品供应商。近年来,大中华区的餐饮业务正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驱动力。

截至2024年7月31日的2024财年,恒天然大中华区餐饮服务业务收入23.77亿新西兰元,占全球营收比重超58%;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速7.46%,高于该业务4.79%的整体增速。

睿农咨询创始人侯军伟认为,相比国际乳业巨头,中国乳企在本土市场拥有更短的供应链,能够更快速、灵活地响应B端客户的需求。

“当前国内奶价处于相对低位,乳企在成本上也有相对优势。但随着入局企业增多,不排除未来出现恶性价格竞争的可能。”

宋亮也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B端餐饮客户对价格的重视程度较高。如果乳企与与B端企业的合作没有留出足够利润空间,只是为了消化过剩奶源的话,并不利于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比将中国核心市场放在烘焙渠道的恒天然,国内乳企更多将高速渗透的现制咖啡、现制茶饮选作B端合作的首要对象。

2024年底,君乐宝宣布与蜜雪冰城合资建设“雪王牧场”,未来将在市场拓展、产品开发、供应链合作等方面实现深度战略合作。

为霸王茶姬、乐乐茶、Manner供应乳制品原料的“水牛奶第一股”皇氏集团,2024年则打造了奶茶品牌“在桂里”。

只是绑定风口市场未必能带来增长。

更早之前,君乐宝、新乳业(002946.SZ)也曾通过并购的方式布局大火的连锁现制酸奶,但未见明显成效。

2021年1月,新乳业在斥资2.3亿元收购“一只酸奶牛”运营方重庆新牛瀚虹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重庆瀚虹”)60%的股权,并订立业绩对赌协议。

但重庆瀚虹的业绩未达预期,三年合计亏损539.96万元。最终新乳业于2023年底剥离了该项目。

2023年11月,君乐宝战略入股茉酸奶品牌持有公司30%股份。然而次年,茉酸奶就被爆门店使用过期原料、陷入闭店传闻。

增长焦虑未减,行业仍在试探未来的方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