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Q4电话会:国补提振消费电子需求,客户补库存需求强烈,一季度预计“淡季不淡” | 财报见闻

中芯国际在股东会上称,在国补消费政策红利带动下,客户补货、补库存意愿较高,消费互联手机等补单急单较多,一季度淡季不淡。

2月12日,中芯国际举行2024年Q4业绩说明会。

此前财报数据显示,中芯国际2024年Q4营业总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加;2024全年收入首次突破80亿美元。公司月产能从2024年第三季季末88.42万片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进一步增加至2024年第四季季末的94.76万片。

中芯国际对2025年业绩保持谨慎乐观。短期内,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环比增长6-8%,毛利率在19%-21%之间。公司预计2025年销售收入增幅将高于可比同业的平均值,资本开支与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即约为73.3亿美元)。

中芯国际表示,四季度是行业传统淡季,客户拿货意愿相对较低,但在公司季度新增2.8万片12英寸产能的基础上,产品组合得到优化,公司平均销售单价环比上升6%,大致抵消了出货下降对收入的影响和折旧上升对毛利率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公司四季度销售收入实现连续七个季度增长。

中芯国际表示,2024年半导体市场整体呈现复苏态势,设计公司库存大致恢复到健康水位,主要产业向国内产业链转移切换的速度比较快,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4%。在应用层面,受益于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带动,消费电子、智能手机等应用收入有大幅增长。

根据与产业链伙伴的广泛沟通,大家普遍认为2025年除了人工智能继续高速成长外,市场各应用领域需求持平或温和增长。

对于今年一季度表现,中芯国际表示,目前汽车等产业向国产链转移切换的进程从验证阶段进入了起量阶段,部分产品正式量产。与此同时,在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红利的带动下,客户补货、补库存意愿较高,消费互联手机等补单急单较多,所以整体来说一季度淡季不淡。

对于价格战,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表示,在地化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但同质化竞争使得结构性过剩的产能即使在市场回暖的情况下,依然面临激烈竞争。公司通过打造领先技术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绑定客户,通过增加新产品来对抗价格压力。公司保持一贯的定价策略,随行就市,不主动降价,但在必要时也会和战略客户一起直面价格竞争,以保持住公司在各个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赵海军表示,中芯国际正将现有部分产品平台向汽车产品进行验证,并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升级平台、逐步上量,届时对应产能将满足国内汽车市场三分之一需求。公司计划与终端整机厂合作,将未来汽车类产品销售额占比提升至10%。

以下为问答全文:

Q:四季度ASP上升的原因是?怎么看2025Q1及全年的趋势?

A:这里面两个原因。四季度是淡季,新接到的订单在产线里面下线会略少于其他季度,产能利用率一般会下降。但这个时候出货的晶圆,一个是12英寸多了、8英寸少了,12英寸比例上升;

第二个是淡季的时候减掉比较多的反而是价格比较低的commodity,还在出货的是单价比较高的客制化产品。所以会有这种悖论一样的情况,就是工厂越满有可能价位是下降的,因为价格高的、低的全做了,而产线不是特别满的时候接的可能是价钱比较高的。

2025年,我们现在看到的急单很多,一个是大家觉得未来国际政策不稳定,如果能提前运到使用地的就赶紧运出去,大家可能把下半年和全年的需求在现在税等变化还不大的时候赶紧到外地,使得有个拉货动作;

第二件事是中国市场有一些激励的政策,对电车、电脑、手机、pad等,我们去年四季度看到周边有个省做了手机的激励政策、国内的品牌销量在当地成长了15%-20%,所以我们和客户看到激励政策对近期的拉动,客户也想赶紧把现在的库存备得高一点,为了拿到比较多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所以第一季情况是很好的,产能利用率升高。

但问题是,大量的急单也把我们8英寸填满了,按照刚才的算法,就会使得ASP加权平均值就会下降一些。

第二个,公司产能逐季增长,为了快速把产能填充,有一些低价位的也要拉进来,所以使得一季度和全年会有下降趋势,虽然不是很大。

下半年我们担心两件事,一个是上半年拉货使下半年缺少单子,但下半年产能纷纷开出,会使同业有更强的竞争,可能会有低价抢订单。这两件事加一起,我们看不清下半年走势。但下半年价格不会向上走,应该是下降趋势。

中芯国际通过三件事,一是技术更快更新、更好的性能;二是跟客户有战略发展的绑定;三是在推出产能时也推出平台的完整性,新平台、新技术也要加进来,这样产能的增长并不是过剩的产能增长。希望通过这些使价格波动不会很大。

Q:25年资本开支和去年相当,产能释放节奏跟去年相当还是跟前年相当?

A:2025年我们规划好了资本开支基本跟去年持平。这些产能建设都是我们跟客户有绑定、有长期合作意愿情况下进行规划的,并没有建设没有预测的产能。对于我们这样的公司,长远是要发展的,不会因为旺季就多发展一些、淡季就停滞,比较好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每年增加一个工厂的量,大概5万片12英寸的量。

至于说什么时候能够到位,我们现在采买设备到位的时间的影响因素多一些。但从我们去年、前年整个的安排和供应链的配合情况下来看,基本是可以实现目标的。前年75亿美元、去年73.6亿美元,不确定性并不是特别大,我们预计今年也是这样的一个发展。

Q:之前我们提到汽车领域规划拿到1/3的承接量,目前初步预估我们要准备大概多少的产能去承接?

A:汽车里需要各种产品,最大宗的是分立器件高可靠性的,比如IGBT、三代半等,这些平台我们都已经建立,跟汽车产业链公司密切合作、在试产,接下来两三年内成为主要供应商。

我们现在每个工厂优选的设备、产能里,用不同的质量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设备、做汽车产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任何一个产品线,在不同的节点,MCU、CIS、LCDdriver、分立、逻辑等也好,都要验证成工业级、汽车级,这样可以在同一个工厂里面分配产能,好的产能部分去做汽车产品,其他的来做工业产品、做消费类产品,我们现在觉得这条路是走得通的,也取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合作。

四季度工业、汽车占我们收入大概8-10%。我们第一部的设想是跟客户一起,跟更终端的整车客户一起,能够把收入10%是汽车类产品。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所有的产品平台都先验证成汽车产品,逐渐上量。因为汽车量级相对手机是小的,把汽车收入占比做特别大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的事。所以我们要做汽车类产品,第一年是做consumer,第二年升级到工业类,可能第三年才能完全验证成车规级。所以我们就是长远的计划已经定在那里,跟客户也都做了沟通,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

刚才讲的需求的量,随着公司发展,如果未来公司有10%收入来自于汽车领域,大概就能占到国内1/3的比例了,这两个大概是能对照起来的。

Q:如何看待规模增长带来的各方面竞争优势?

A: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变得高了。客户对我们也更尊重了,但对我们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更高了。

规模大的直接好处是,我们规模很大,应该说客户不会饶过我们去找小的供应商商,如果我们能做的,客户会优选我们,这是规模带来的行业地位。

同时,我们收入多后同样的百分比资源就更大,我们可以支持客户做长远技术开发,比别人更有资源做买设备、投入等事情。

规模大了后,如果失去了市场份额或名誉受到影响,那损失也更大,所以我们更注重品牌、质量、效益,这样跟业界一流客户就更对应了,因为一流客户都是看长期,都是要求质量和效率,都要对未来有更好的承诺。

我们也是从很小长到今天的。现在把自己当作业界龙头、第一梯队的公司,做长远的考虑,讲究战略、讲究绑定、追求质量、追求效率。

Q:28nm的工艺布局和产品规划?

A:公司40/45nm营收高过28nm,产能是根据客户要求建立的。现在40nm客户或者新来的大客户都要求用平面28nm来做原来40nm做的事情,所以公司在加速28nm的产能建设和平台建设。

40nm公司的产品平台和IP的布局是非常全的,以前讲过8大类,但每大类里面还有不同的要求。现在看,40nm往28nm直接延续,有几个是不大好做的,比如MCU是不太好做的,要提供新的平台。

28nm第一代标准逻辑,然后超低功耗,然后加上射频做网通,然后加上模拟电路来cover这个connectivity的东西,然后加上高压就是LCDDriver、超低功耗CIS,以后也会有28nm的SOI,因为40nm还是有SOI的,公司在40nm也有存储器比如nor flash、NAND flash,而28nm不用做nor flash了但我们还是有高质量的NAND Flash这种特殊专用存储器。

从质量上来看,先做consumer,然后坐到工业级、做到汽车级。产品上,标准逻辑、超低功耗、网通射频、高压驱动、MCU,要布齐,然后各种IP、应用客制化,竞争力更高。

业界里公司28nm产能建设相对是比较晚的,所以第一步是把平台补齐,别人有的我们都要有,别人能提供的质量我们都要能够提供。进来时间晚有个好处,就是产能建设设备是更先进的,控制精准度是更好的,所以有优势也有劣势,跟客户一起把市场做好。

Q:公司近几年产能持续扩大,折旧压力大增,但公司毛利率只下降了一点点,原因是什么?

A:公司这几年确实一直在扩产,capex投入也比较大。2024年折旧大概5.5亿美元、增幅超过20%,确实对毛利率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但半导体整体呈复苏态势,公司也加快了产能扩充的节奏、提升平台完备性,国内客户的新产品快速验证并上量,也推动了公司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我们以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来对冲折旧的增加。

另外我们在年初就制定了降本的目标,也定期跟踪各个工厂降本的效果,通过成本压降对毛利率也有明显提升效果。

我们的产能建设之前是跟客户有战略合作,建立起来后产能不会放空,而不是说先建设产能后是空闲的、要满市场低价找订单,我们新产能价位是可以确认的。在有规划情况下实现新建产能,它的利用率很高,加上规模扩大、降本增效,使得折旧对毛利率影响没那么大。

Q:结合2025年资本开支,怎么看折旧及毛利率?

A:2025年资本开支预计基本持平。这些年确实外部环境给行业格局带来了深刻变化。

公司也加强了供应链安全性、可靠性和韧性的管理。为了把握好日益增长的在地化制造需求,公司持续高投入,在推动收入增长同时,确实增加了折旧压力。

我们预计2025年折旧增加大概20%左右,而且是逐季增长。但我们会一如既往,以持续提高盈利为目标,通过产能利用率对冲折旧影响,并通过技术迭代来制程ASP和产能利用率,同时进一步加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来加大降本增效力度,来提升成本竞争力,使毛利率不断恢复和改善。

Q:四季度客户提货意愿相对弱,但现在一季度收入势头较好,公司怎么看消费刺激政策的效果以及是否有提前拉货情况?如何看产能利用率拐点?是否产能成为制约瓶颈?

A:刺激政策的影响,手里数据有两个,一个是去年国庆期间,9-10月份对大屏电视的刺激政策,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当地销售量的增长是在原来基础上20%以上,也使得大屏无论是面板厂还是LCD Driver公司库存消耗比较快,所以四季度和现在都在补单子。当然这个能持续多久,是否把下半年的都提前到上半年,这个有待观察。

但这个当季15-20%的增长量,如果同样放到手机、pad、PC、电动自行车上面,就是我们现在跟客户一起来商量要增加多少备货,如果手里没备货、而增长真的达到了20%,可能手里就不够用了,所以大家订一些货、库存填得更充实一些、机会更大一些。所以也看到了这样的急单,包括8英寸都已经到了满载。

但是不可能永远满载,尤其是8英寸这种单一节点,.15、.18节点,不会永远满载的,原来8英寸就是80%左右利用率,现在满载就说明新来的订单急单的量就是增加了20%以上。

至于什么时候使拐点,我觉得政策出尽时候,国际加税政策变化一旦确定后,就不会像现在一样赶紧拉货到生产地去以免到时候还要加水,所以我理解现在大家做的是拉货动作,把今年下半年要用到的能早一天就早一天做出来。

第二个就是,如果政府刺激真推动了15-20%增长,大家自己也要有货才可以抓住机会。这两个因素叠加使得现在一季度和二季度利用率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整年大家预测并没有增长那么多,那就变成了下半年的销售拉到了上半年。8月份应该能看得比较清楚。历年也是8月份,大家在8月份看到订单足够了后就不下单了,所以历年8月份是供应链上客户反省库存状况来做调整的时候。

Q:年度两位数量的增长和收入大个位数增长的指引是否改变?

A:刚才我们预告了一季度的增幅,同比30+%。那如果看到现在的情况延续,很快就会扩展到二季度。但下半年的事情的确需要一些时间来确认。

只能说我们具备一些别人不具备的条件,比如我们能享受到产业链切换,看到国内政府刺激红利的影响,别人看到的可能少一些。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成长一定高过可比同业的平均值。

更多的情况我们要到五月份才能回答,因为外部局势变化多大、客户拉货情况持续多久,以及刺激政策红利什么时候终止,这些都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即使我们不看,客户也是要看的,也不会在没有数据的时候就不停建立库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