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爆火“出圈”已经一个多月了,而这个事件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发酵。
一个典型的变化是,部分曾经和梁文锋“摩肩接踵”过的量化大佬们,纷纷开始下场招聘人工智能人才。
虽然,这个动作远比它们的产品业绩要“低调”,但在市场上开出的筹码已经显示大佬们的决心:
必须招到核心人才。
而且随着金融机构们普遍投身这个领域,AI(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相关人才貌似已经成为了这个领域里“有为机构”的标配。
随着招聘动作的展开,一个开发AI、应用AI的热潮或许正在酝酿。
“500万”高薪岗位涌现
对于量化圈来说,过往的大中型量化私募机构(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多数把招聘中心放在量化主业身上。
热门岗位也围绕着投资策略开发展开:量化策略研究人员、系统开发工程师、量化实现工程师、数据专家等都是热门岗位。
尤其是量化策略研究员,更是直接站在薪酬链条顶端。
随着DeepSeek热潮开启后,部分机构开始重点“搜罗”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
第三方招聘平台信息显示:近日有金融高才的猎头人士,发布了特别的量化大厂招聘需求:AI Infra工程师负责人:年薪最高可达500万!
这是近年来该平台罕见的高薪酬!
工作经验须3年以上
据悉,该岗位的工作地为:上海,面向相关岗位工作经验3-5年的专业人士。
岗位薪酬范围非常“吸睛”:月薪10万-20万元的,一年“24薪”。据此推算,年薪范围在240万元-480万元。
相关猎头人士还透露,上述职位的职责包括:
负责AI基础设施相关系统架构设计与核心模块开发,进行AI计算框架和AI平台的系统性能与扩展性优化。
显见得是有机构要以高薪招聘人工智能人才大干一番。
目标是“挖角”同行?
来自另一个招聘渠道的信息显示,一家位于北京的一家头部私募机构也曾发布类似的岗位,而且岗位方向注明是训练推理,亦注明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
相关岗位职责包括:
一,负责深度学习算法框架的架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研发落地。
二,结合业务场景来推动算法框架的深度优化,提升框架稳定性、易用性,提高模型训练效率。
三,促进框架和AI平台的结合。
该招聘有意思的还有,这家量化私募对工作年限的细节规定非常细致,结合其同样细致的岗位职责要求,最可能的人才来源就是,对AI有更深研究的同行。
换言之,类似幻方这样在AI有深度积累的机构里的人才,可能更容易受到各方关注。
重在训练大模型?
难么量化机构大局招聘AI人才的用意何在呢?
资事堂和业内机构沟通后,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可能性
其一、就是结合功效不断提升的通用大模型,来训练出在投资市场有针对性的专用模型,甚至推动AI参与的量化投资策略。
其二、在整个投研流程里,深度嵌入“人工智能模型”,以提高整条投研生产链条的产出。
包括但不限于:利用AI推理技术协助从海量金融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通过AI推理快速完成风险指标计算,以及利用AI推理生成市场趋势报告和投资建议等。
前三、在AI大模型领域,有其他更深入的规划。
而从目前行业推进情况看,人工智能参与的量化策略可能是近期各方关注的焦点。虽然各家机构研发的路径相对分散,且个别策略的收益波动还是比较大。但业内对这方面的投入的态度还是相对鲜明的。
效果仍存争议
但部分业内机构也表示,在是否重拳出击“AI”大模型方面,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一方面,各家机构在量化方面的准备成熟程度不一,量化策略的原理也不尽相同,在既定策略方向上“嵌入”AI的必要性有分歧。
另一方面,嵌入AI必然涉及持续投入算力集群硬件和人力,所费不赀。在资管市场整体费率有所压缩的当下,是否下决心“All in”各家还是有分歧的。
其三,就是目前大模型在推理时时常出现“幻觉”(编造结果),这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短板。
不过业内确实也有中小型机构早早的打出“All in”人工智能的旗号,也获得了一定的场内关注。
实习生待遇“升级”
不过,眼见得的事实是,随着DeepSeek的风靡,量化人才受到了更多的追捧。
有关AI的实习生待遇,也出现了提升。
就在上述提及的平台上,部分量化机构也推出了AI算法实习生的招聘。
相关岗位为全职类岗位,且岗位的日薪范围为800元-1500元,再度打破了此前日薪1000元的天花板。
不过岗位的职责要求也较高,包括:利用公司强大的平台资源及系统框架,实践机器学习算法等要求。
显然,这也是个考较实际产出的高技术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