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认为,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据中心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与全球同行相比,中国的IDC企业却似乎被市场“冷落”了。
分析师表示,中国的IDC企业在项目回报率和EBITDA增长方面均优于全球同行,但估值却存在明显折让。这种“价值洼地”的现象,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评估中国IDC行业投资价值的良机。
随着超大规模订单确定性的提高,以及DeepSeek等新兴技术对AI需求的进一步刺激,中国IDC企业的增长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而内蒙古等新兴IDC枢纽的崛起,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估值折让:被忽视的成本优势
瑞银分析师Sara Wang在2月20日的报告中表示,当前中国IDC企业的估值水平,较全球同行存在约25%的EV/EBITDA折让。这种估值差异,显然与中国IDC企业在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上的优势不符。
分析师认为,投资者可能过于关注中国IDC的单位租金绝对值低于其他市场,而忽视了中国项目高效执行带来的成本优势。
尽管中国的IDC租金水平相对较低,但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方面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高效的项目执行能力。凭借潜在的更高项目回报率,中国IDC的估值将赶上全球同行。
超大规模订单确定性更高,DeepSeek推动AI需求
瑞银表示,与之前的云计算周期相比,超大规模订单的履行可见性更高,因为它包括超大规模企业的内部AI工作负载,而不是来自云客户的间接需求。
在AI时代,超大规模企业(如互联网巨头)对于算力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些企业不仅需要利用AI技术来优化现有业务,还积极探索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这进一步推高了对算力的需求。
DeepSeek的推出,更是为AI应用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DeepSeek表明,AI训练和推理的成本可能会大幅降低。这不仅会刺激超大规模企业加大对AI的投入,还将吸引更多传统行业的企业利用AI来提升业务或开发新的应用场景。
瑞银预计,中国IDC企业在2024年至2026年间的EBITDA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11%。
“内蒙古现象”:低电价与低空置率的IDC新枢纽
在具体细分地区,瑞银建议投资者关注在内蒙建设的IDC企业。
分析师表示,由于低电价和可接受的延迟,内蒙古已经崛起成为一个新的IDC枢纽(除了河北),那里的空置率很低,先行者正在建设超大规模企业已经预先承诺的项目。
内蒙古的崛起并非偶然。
一方面,当地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且电价相对较低,这对于能耗巨大的数据中心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虽然内蒙古地处偏远,但其网络延迟尚在可接受范围内,能够满足大部分数据中心的应用需求。
在内蒙古,空置率低,且先行者正在建设超大规模企业已经预先承诺的项目。这意味着,内蒙古的数据中心市场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为IDC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