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长“关键三问”:AI交易是否过热?是生拔估值还是系统性重估?后续如何演绎?

国信证券认为,AI和机器人属于大容量题材,具备扩散和梯队效应,因此成交额和换手率的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情绪过热。对比历史上的“茅”、“宁”行情,当前TMT板块尚未出现系统性的热度中枢抬升。AI+机器人是产业层面的“大重估”,未来可以重点关注有行业门槛的龙头企业。

中国股市近期被一股强劲的科技浪潮席卷。在阿里巴巴超预期的资本开支推动下,科技股一路高歌猛进。中小盘股表现抢眼,计算机等AI和机器人概念相关行业更是涨幅惊人。

面对如此火爆的行情,投资者不禁要问:这轮AI交易是否已经过热?是单纯的估值炒作,还是产业层面的系统性重估?未来,这股科技浪潮又将如何演绎?

国信证券分析师陈凯畅在2月24日的报告中表示,当前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板块的成交热度占比仅为第一次突破历史高位,尚未出现系统性的热度中枢抬升,因此断言“过热”为时尚早。

更重要的是,这轮行情并非单纯的“拔估值”,而是AI+机器人在产业层面带来的“大重估”。DeepSeek模型的出现,标志着国产大模型实现了算力平权,推动了下游应用的爆发式增长。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过热了吗?数据说话

A股市场近一周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以上证指数、沪深300为代表的传统蓝筹股表现平平;另一方面,以科创50为代表的科技股则一路狂飙,周涨幅高达7.07%。

这背后,是AI和机器人两大概念的联袂演出。在产业趋势和核心催化的驱动下,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带动边缘资产,实现了整体上涨。

面对市场对“过热”的担忧,国信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讨论为时尚早。

首先,从题材容量来看,AI和机器人属于大容量题材,具备扩散和梯队效应,因此成交额和换手率的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情绪过热。

对于AI和机器人来说,当前核心标的并未出现情绪熄火,且主题容量更大,题材能够扩散、梯队也相对完整。

其次,从情绪周期来看,市场的涨停家数、晋级率等指标均显示,科技行情并未结束。用炸板率、晋级率以及市场整体情况对题材本身进行观测,当前 AI 和机器人板块前排中位连板标的储备数量相对充足。中位连板作为交投情绪的接续中枢助力题材创新高,科技行情并未结束。

最后,对比历史上的“茅”、“宁”行情,当前TMT板块的成交热度占比仅为第一次突破历史高位,尚未出现系统性的热度中枢抬升。

参考历史,2021年8月成交额占比筑双顶才是宁组合成交过热的标志。整个过程中,宁组合出现两次成交热度破新高后的系统性中枢抬升并创造超额。

“大重估”时代:AI如何改变游戏规则?

国信证券认为,这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是AI+机器人在产业层面带来的“大重估”。

DeepSeek模型的出现,打破了国外大模型的垄断,实现了算力平权。这不仅降低了AI应用的门槛,更推动了下游应用的爆发式增长。

从DCF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来看,大模型能够优化企业的短期现金流结构、提升客户留存率、降低产品迭代成本,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AI技术带来了技术乘数的裂变、资本形态的进化和劳动价值的重构,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对于未来的投资策略,国信证券认为应“逐月舍星,坚守龙头”。

分析师表示,在行业门槛高、龙头企业占据稳定市场份额的领域,应该在估值合理时买入并长期持有。

分析师同时强调“深化央企AI+”、“算力强基揭榜”、“人形机器人专项”等政策催化的重要性,并建议投资者关注运营商、IDC服务商、整车厂、零部件厂商以及算力产业链等受益方向。

本文主要来源国信证券2月24日报告,报告作者:陈凯畅(S0980523090002)、王开(S0980521030001),原标题:《策略周思考 科技成长“关键三问”》。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