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当全球汽车产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剧烈震荡,奔驰交出了一份让市场喜忧参半的财报。
奔驰在2月20日公布的财报显示,包括销售额、利润等在内,其多项财务数据出现同比下降。此外,在业绩指引上,奔驰对2025年的营收、息税前利润的预期也低于2024年。不过奔驰仍展现出强劲的现金管理能力。
这份数据背后,既有传统豪华车企转型期的典型困境,也暗藏战略调整的积极信号。
随后的财报会上,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松林称,“作为梅赛德斯-奔驰这一传奇品牌的守卫者,我们将持续激发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发展潜力。”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接下来奔驰将从产品阵列、科技能力等维度入手,发起奔驰集团历史上最强大的一轮变革,同时,在企业运营层面也有具体措施,以提升奔驰的竞争力和韧性。
奔驰集团负责财务控制及出行的董事会成员哈拉德·威廉称,依托这一系列举措,奔驰已经为校准运营平衡点、并在不久将来恢复到两位数盈利水平做好了充分准备。
奔驰试图通过这场“史上最大变革”向市场证明:豪华车王座的争夺战,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考验
奔驰最新的财报,深切地反应了传统豪车在眼下变局当中面临的挑战,以及转型带来的阵痛。
过去几年,奔驰曾靠着产品结构上的调整,将更多资源倾向利润率更高的高端豪华和核心豪华车型,让财务数据在转型之时,稳中有升。
然而全球市场电动化转型趋缓以及部分主要市场的竞争,让奔驰这套战略,经受考验。
去年全年,奔驰营收1455.9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万亿),同比下降4.5%,在一众传统车企当中,这个降幅并不大。
乘用车业务承压,是奔驰在利润等数据上表现不佳的主要因素。熟悉奔驰的人士表示,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近年欧洲经济形势不景气,让奔驰这样的汽车巨头受影响。
从销量数字上看,奔驰乘用车销量在2024年为198.34万辆,同比减少60648辆,下滑约3%;中国市场是奔驰销量下滑的主要来源,2024年全年中国市场销量为68.36万辆,同比下滑7.3%。
受到乘用车业务板块销量减少、净价降低等不利因素影响,乘用车业务板去年全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87亿欧元,2023年同期的数据则是143亿元。
奔驰乘用车板块调整后销售利润率(RoS)也从2023年时的12.6%,下降至2024年的8.1%。
过去一年,包括极氪、蔚来、问界和理想在内的新能源车企,凭借着智能化、电动化的优势,与奔驰等豪华品牌的入门级、核心级车型直接竞争,牌桌上玩家的增多,让中国豪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包括奔驰等豪华品牌在内,也不得不调整应对策略。过去靠入门车型冲销量,豪华车型保高利润的玩法效果递减。
从奔驰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到,其销量下跌主要来自于“高端豪华”与“新生代豪华”,尤其是入门级车型销量从2023年时的61.9万辆将至去年的53.4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从30.3%下滑至27%。
亮点则是,奔驰在百万级豪车市场依旧表现突出。去年全年,奔驰S级和迈巴赫S级合计销量达到2.91万辆,超过竞争对手宝马7系、奥迪A8和保时捷Panamera的总和。
此外,奔驰核心级车型的销量在去年同比增长6.5%,从2023年时109.6万辆增至116.7万辆,这对其整体财务数据也起到支撑作用。
而奔驰轻型商务车业务的表现相对稳定,2024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28亿欧元,较2023年同期微降。
销量、营收和利润反映的是过去一年奔驰运营层面的压力,但在财务管理能力上,奔驰一如既往地展现出其财务韧性。
财报显示,奔驰在2024年工业业务自由现金流达到92亿欧元。在行业变革期,奔驰仍保持充裕自由现金流,为接下来研发投入,以及股东回报提供了坚实基础。
按照奔驰方面规划,奔驰将在未来24个月里回购价值不超过50亿欧元的股份,且在今年也有每股分红为4.30欧元的规划。这一策略既是对股东利益的妥协,也是为长期转型争取时间窗口。
突围
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的变化与奔驰2024年业绩息息相关。奔驰管理层也在业绩会上坦言,去年下半年中国市场的表现,是影响营收和盈利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中国市场是主要消费国,也是最大汽车出口国,更是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最前沿,这让中国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过去几年里,跨国车企也针对中国市场的变化,或加码,或缩减产线,都在用实际行动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任何一家希望继续引领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保持自己领先地位的车企来说,这里也是战略要地。进一步扎根中国市场,借助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方能为接下来的全球竞争奠定基础。
奔驰也选择用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应对变局。其中,中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奔驰的规划,接下来它将发起史上最强大的产品攻势。今年全新纯电CLA车型,是这次产品攻势的序曲,此后,则是在2026年S级轿车将迎来全新改款升级以及一系列梅赛德斯-AMG新产品。到2027年,奔驰都一直会有密集且丰富的全新或焕新车型上市。
奔驰方面人士表示,奔驰集团希望通过陆续推出的电动化车型,在2027年实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份额超过30%。
同步地,则是奔驰明确了运营提升计划,要通过供应链协同与生产柔性化,到2027年降低10%的生产成本,保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效率与灵活。
要实现这一变革目标,核心在于将中国从“销量引擎”升级为“创新引擎”。
北京、上海两大研发中心已成为奔驰全球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支点。比如今年要推出的CLA,自研MB.OS操作系统将全系标配,并针对中国市场做了应用优化,此外,还会搭载中国团队主导的“无图”L2++高阶智驾系统。奔驰希望借此,与中国新势力争夺“科技豪华”话语权。相关技术也会反哺全球市场。
同时则是成本上的进一步优化。奔驰方面提出,通过在本土供应链中实现零部件更深度的本土化来降低10%的材料成本,同时也计划降低可变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同步地,也在评估对经销商网络和本土生产的其他潜在调整。
在电动化技术上,奔驰也强调自己的优势。伴随着今年CLA车型陆续上市,奔驰接下来纯电车型都计划采用线控转向系统,为更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做技术储备。
奔驰集团CTO马库斯·谢弗指出,所有这些车型都配备了完全集成的技术堆栈,利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将配备包括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新型线控转向系统在内的技术。
就在近期,奔驰宣布其与Factorial Energy 合作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已开启道路测试,能量密度达到450kwh/kg,搭载该固态电池的纯电EQS测试车单次充电可行驶1000公里以上。
当康林松在斯图加特总部按下变革按钮时,这场转型已不仅是产品迭代,更是组织基因的重构。从慕尼黑到北京,从流水线到软件代码,奔驰用持续的投入证明:豪华车的未来,必须在中国战场打赢智能化攻坚战。
面对新势力们的攻势,一场“大象对抗猎豹”的生存游戏已然打响。其成败不仅关乎奔驰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将定义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电动时代的生存范式。而中国市场,正是这场变革的终极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