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
里根上台时,除了要面对两次石油危机的滞胀困境,还要重拾美国在军工、科技等一系列核心产业上的竞争力。
除了对内减税、货币紧缩、严控非军事支出,里根借罢工事件重创美国就业市场,为企业后续盈利好转奠定了基础。
里根改革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政策自身闭环,还不能忽视美国人口红利和科技革命等客观因素。
相比于里根,如今特朗普要面对的局面更复杂。过去三年美国经济繁荣建立在前期各种透支的基础上,除了应对外部竞争,内部人口、财政、通胀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特朗普,走里根“老路”?
2025年初,在DOGE协助下,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命令,裁撤美国教育部、国际媒体署等八个联邦机构,计划削减约10万个联邦岗位,旨在“消除政府浪费”。
此举引发市场担忧,一众软数据濒临“衰退”,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创下三年最大降幅,三大股指现两位数调整,避险情绪甚至让资本放弃了美元转向黄金,特朗普自身支持率也面临下滑。
历史总在危机时刻投射出诡异的镜像。
40多年前的里根时代初期,里根总统以铁腕镇压美国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会(PATCO)罢工,1.1万名罢工者遭永久解雇,为企业裁员扫清了障碍。
尽管失业率大幅飙升,但也为后续企业利润复苏奠定基础。里根自身的支持率也随之从谷底回升,并最终位列美国人心目中“自罗斯福以来最受尊重的总统”之一。
这一次,要大刀阔斧改革的特朗普,也能够度过民调低谷,力挽狂澜么?
里根,曾面对怎样的“烂摊子”?
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仍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滞胀”内。1969-1982年,美国CPI通胀率普遍高于5%,最高甚至接近15%,期间美国共出现过4轮经济衰退,经济在高利率、高通胀和供给冲击下进入恶性循环。
当时的大滞胀,不仅仅是1973年的粮食危机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所引起,美国在军工、科技等一系列核心产业上均在丧失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