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同城2024年盈利翻倍,但利润率仍显单薄,规模效应能持续多久?
核心要点速览
财务表现: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157.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1%。毛利10.72亿元,毛利率从6.4%微升至6.8%。归母净利润1.325亿元,同比激增161.8%,实现全年盈利,但净利润率仅0.8%。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72亿元,保持正向流入。未建议派发末期股息。
核心业务进展:
同城配送服务(占总收入57.9%): 收入91.21亿元(+23.5%)。其中To B业务66.88亿元(+28.1%),To C业务24.33亿元(+12.2%)。非餐场景收入增长26.2%,下沉县域市场收入猛增121%。KA客户及平台合作深化,活跃商家达65万(+39%)。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占总收入42.1%): 收入66.25亿元(+32.5%),增长强劲,主要得益于支持派件(含电商退货)及揽收环节服务规模提升,以及非主要客户合作收入翻倍增长(+106%)。
发展战略: 坚持“高质量健康增长”,依托中立开放平台定位,拓展全场景服务(尤其非餐、下沉),深化KA与平台合作,利用科技(CLS系统、AI)和精益管理提升效率,与顺丰控股集团生态协同。
未来关注: 公司能否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持续提升微薄的利润率;对人工成本(劳务外包占总成本近99%)的控制;下沉市场扩张的可持续性及盈利能力;与顺丰集团的协同效应能否带来更大价值;以及在激烈竞争中,技术投入能否转化为更强的护城河。
正文
顺丰同城(09699.HK)刚刚交出了其2024年的成绩单。表面上看,数据颇为亮眼:营收达到157.46亿元,同比大增27.1%;归母净利润更是从去年的5060万元翻倍不止,达到1.325亿元,增幅高达161.8%。这标志着公司继2023年后再次实现了全年盈利。
然而,对于关注这家中国最大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的投资者而言,狂欢可能为时尚早。仔细审视这份财报,一些关键问题值得深思。
营收增长动力: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顺丰同城的营收增长主要由两大引擎驱动:
同城配送服务:作为基本盘,该业务收入91.21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面向商家的B端业务是主要增长点,收入66.88亿元,增速达28.1%,远超面向消费者的C端业务(收入24.33亿元,增速12.2%)。这背后反映了几个趋势:
非餐场景的崛起:非餐场景收入同比增长26.2%,达到36.95亿元。茶饮(+73%)、商超便利、美妆、医药等品类的高双位数增长,显示公司正抓住餐饮外卖之外的即时零售机遇。
KA客户与平台合作深化:公司强调了与大客户(KA)和各大流量平台的合作。年内新增合作KA门店超7500家,平台上年活跃商家达65万,同比增长39%。这显示出其作为“中立开放”基础设施的定位正在吸引客户。
下沉市场凶猛:公司将触角伸向三线及以下市县,尤其是县域市场,县域收入同比暴增121%,覆盖县域超1300个。这既是增长亮点,也可能意味着未来需要应对更复杂的运营和成本控制挑战。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该业务增速更快,收入达66.25亿元,同比增长32.5%。这部分业务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与顺丰控股集团的协同,为其提供弹性运力支持(尤其在高峰期),同时也得益于电商退货需求的增长(退货回仓单量翻倍)。值得注意的是,来自非主要客户(即顺丰体系外)的合作收入同比提升106%,显示出其独立获客能力有所增强。来自顺丰集团月结客户的外部增量收入达3.67亿元,同比增长45.5%。
盈利能力的“硬币两面”
利润翻倍固然可喜,但需要看到基数较低,且净利润率仅从0.4%提升至0.8%。这微薄的利润率凸显了即时配送行业的残酷现实。
毛利率微升:毛利率从6.4%提升至6.8%,增加了0.4个百分点。公司将其归因于规模效应提升和运营效率改善。这确实是一个积极信号,但提升幅度有限。
成本结构压力巨大:营业成本高达146.75亿元,同比增长26.6%,仅略低于收入增速。其中,劳务外包成本达到惊人的144.61亿元,占营业成本的98.5%,同比增长26.7%。这意味着顺丰同城的盈利能力极度依赖于对骑手成本的控制和人效的提升。虽然公司提及年活跃骑手约100万,并通过技术手段(CLS系统、AI调度)提升人效,但人力成本依然是悬在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费用增长:销售及营销开支(+10.1%)、研发开支(+17.9%)、行政开支(+23.1%)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主要用于人员、推广和技术投入。虽然增长率低于收入增速,但持续的投入仍会挤压利润空间。
现金流与财务状况
经营现金流保持正向: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72亿元,与去年的2.66亿元基本持平。在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经营现金流未能同步提升,部分原因可能是营运资金的变动(如贸易应收款项从11.95亿增至16.60亿,增幅38.9%;贸易应付款项从7.03亿增至10.30亿,增幅46.5%)。应收款的较快增长值得关注。
现金储备尚可,投资活动增加: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69亿元(去年同期19.02亿元),减少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6.44亿元(去年为净流入2.95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5.17亿增至11.46亿)。此外,融资活动净流出1.59亿元,主要用于股份回购(年内耗资约1.56亿港元)。公司目前无银行借款。
IPO资金使用:截至年底,IPO募集资金已使用80.0%(约16.41亿港元),剩余4.10亿港元,主要用于扩大服务覆盖和潜在并购,使用期限延长至2026年底。
预期差与核心逻辑
顺丰同城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建立规模化、高效率、全场景的第三方即时配送网络,在本地生活服务和同城物流提速的大趋势下,实现盈利性增长。其“中立开放”的定位是区别于平台自有运力的关键。
预期差可能在于:
利润率提升空间:市场可能期待规模效应能带来更快的利润率改善,但目前0.8%的净利率显示这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未来能否持续提升利润率,而非仅仅是利润额的增长,是关键看点。
成本控制能力:在人力成本刚性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公司通过技术和管理提效的空间有多大?尤其是在下沉市场扩张中,能否维持效率优势?
独立增长潜力:虽然与顺丰集团的协同带来了业务量和收入,但市场也关注其独立开拓客户、尤其是高价值KA客户的能力,以及非顺丰系业务的增长能否持续。
总结
顺丰同城2024年确实在“高质量健康增长”的目标上迈出了一步,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并成功扭亏为盈。然而,投资者不应被利润翻倍的表象过度迷惑。极低的净利润率、对人力成本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在激烈竞争中持续提效的压力,都是公司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未来,顺丰同城能否将规模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盈利能力,尤其是在毛利率和净利率上实现更有意义的突破,将是检验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关键。其在下沉市场的拓展、非餐场景的渗透以及技术投入的效果,都值得密切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基于公开财报信息进行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