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交易手册:市场的近忧、远虑,与四大看点

花旗认为,4月2日或成为“贸易战2.0”的阶段性节点,而非终点。花旗预计,短期市场可能因关税冲击出现“膝跳反应”——美元走强、美股与美债收益率承压,但长期风险在于贸易战对美经济增速的拖累被低估。

4月2日,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即将落地花旗认为,这或成为“贸易战2.0”的阶段性节点,而非终点。新一轮贸易战可能成为触发资本流向逆转的导火索,特别当欧洲财政政策转向宽松、美国消费者支出疲软之际。短期市场可能因关税冲击出现“膝跳反应”——美元走强、美股与美债收益率承压,但长期风险在于贸易战对美经济增速的拖累被低估。

花旗的Adam Pickett分析师团队在最新研报中写道:

4月2日即将到来,更多美国关税也近在眼前,除非出现延迟或后续撤销。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关税公告将在4月2日发布——如果没有任何变故的话。我们希望能获得一些明确信息,或至少了解更多计划细节。

归根结底,4月2日很可能标志着贸易战2.0开始的结束,而非结束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截止日期、更多更新和更多政策转向。我们将这一事件风险视为可以增加短期明确性的因素,但这种明确性不会持续太久。

Pickett还指出,当前全球投资者对美股的配置处于历史高位,若贸易冲突升级,资本流动失衡或加剧市场波动。投资者需关注四大关键变量:关税规模、国家/行业的针对性、执行风险及报复性措施。

近忧:4月2日市场或受到冲击

从短期来看,市场对关税公告的反应可能会沿着贸易条件恶化的逻辑展开。花旗认为,如果美国宣布的关税措施规模较大且范围较广,那么市场可能会出现“膝跳反射”式的调整:

美元汇率上升,因为贸易保护主义在短期内可能被市场解读为对美元的相对支撑;

全球股市整体下跌,尤其是新兴市场和欧洲股市,因为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了市场的避险情绪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资金流向避险资产。

当前市场定价显示,投资者预期的结果较为温和——接近10%的加权平均关税涨幅,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豁免。

花旗的股票策略师对美国加权平均关税上升10%的压力测试显示,欧洲斯托克600的每股收益(EPS)可能会下降12%,而标普500指数的EPS可能会下降5%-6%。

报告指出,全球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持仓从未如此之高,尤其是美国股票。花旗研究显示,全球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超配程度前所未有,这种配置是购买流动和相对价格大幅跑赢的混合结果。这使美国在股票市场可能出现持续下跌时尤为脆弱,因为美国股票市场支撑了美国双赤字的很大部分,并占家庭财富的30%。

花旗研究表明,虽然短期内投资者已开始减少对美国股票的超配,但仍存在结构性的美国资产超配需要被消化。因此,除非出现最鹰派的关税情景,美国股票可能会表现不如世界其他地区。

远虑:“美国例外论”再度面临挑战

花旗强调,从长期来看,美国经济的脆弱性可能面临被市场低估的风险。报告指出,美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正在下降。三个关键转变正在发生:

相对财政赤字方面,欧洲相对于美国的宽松趋势更为明显,特别是考虑到特朗普政府对财政扩张的有限热情;

美国科技股的主导地位受到质疑,估值泡沫和商业模式风险引发投资者担忧;

美国增长故事出现裂痕,劳动力市场疲软,而广泛的美国关税对美国本身的伤害可能大于对其他地区;

如果美国提高关税后,主要贸易伙伴也采取同等幅度的报复性关税,花旗的经济模型显示,美国的GDP增长可能会在第一年下降0.5% -0.7%,并且在后续几年内难以恢复到之前的增长水平。

4月2日需要关注什么?

花旗为投资者梳理了在4月2日当天需要密切关注的四个关键角度:

总体规模:美国进口篮子的加权平均关税增幅。花旗认为10-15%符合市场预期,高于此为鹰派,低于此为鸽派。

国家和行业数据:这对汇率、相对利率和股市板块轮动至关重要。关于是否引入基于增值税(VAT)的互惠关税是关键变量,特朗普总统近期评论暗示可能“比互惠更宽松”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花旗认为,若以VAT作为指导,欧洲风险敞口明显。

实施风险: 一是宣布日(4月2日)与实际执行日之间的时间差。使用IEEPA法案可能更快但面临法律挑战,而采用1974年贸易法案的232或301条款可能更稳妥但耗时更长。二是官僚机构的延迟,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人手有限,处理复杂关税调整可能面临执行瓶颈,正如近期的de minimis(小额豁免)规则调整所经历的延迟(引用 路透社 2月7日报道)。

报复风险:花旗经济学家的模型显示,若仅美国加征10%关税,美国GDP受冲击最初大于其他地区,但随后会反超。然而,若主要贸易伙伴实施10%的报复性关税,美国GDP将遭受更深、更持久的打击,且无法反超其他地区。报告认为,市场可能低估了广泛贸易战(尤其是有报复的情况下)对美国GDP的负面影响。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