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Hyper | 英特尔陈立武首秀:复兴与重构

枪口指向哪里?

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北京时间4月1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维尔京酒店(Virgin Hotels Las Vegas),65岁的陈立武(Lip-Bu Tan)站在了英特尔Vision大会聚光灯下。

这位刚刚履新14天的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的新任CEO,正以一种近乎“逆龄”的姿态,试图扭转这家“老牌”科技企业的命运齿轮,希望能一扫英特尔“老派”气质,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这场被业内视为英特尔“生死时速”的演讲中,陈立武抛出了“以工程师文化为核心”的战略宣言;同时,他还披露了剥离非核心业务、加速AI芯片布局、推进18A制程量产等一系列激进改革举措。

战略手术刀:聚焦核心

陈立武上来就直言不讳,“我们在创新速度和客户响应上落后了。”

这一表态直指英特尔近年来的核心困境——在AI芯片领域被英伟达远远甩开,制程工艺被台积电、三星超越,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在AI芯片领域,英特尔正面临英伟达的绝对压制,同时还受到AMD的强劲挑战。

综合Futurum Intelligence、集邦咨询、Gartner等机构的市场统计数据,2024年英伟达在数据中心AI芯片市场的份额约为89%-92%;在整体AI芯片市场(包括边缘和终端设备)的份额约为58%-65%。

AMD Instinct加速器收入突破50亿美元,而英特尔的Gaudi系列AI加速器却未能达成5亿美元的营收目标,2024年预定目标没有达成。

为打破僵局,陈立武祭出“聚焦核心业务”的战略手术刀。

在演讲中,陈立武明确表示,“将剥离与公司使命无关的资产,并开发定制化半导体产品。”

虽然陈立武没有透露具体的剥离方向,但业内普遍猜测,非核心业务可能涉及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边缘领域。

这一决策与英特尔2024年启动的100亿美元成本节省计划一脉相承,包括此前宣布的裁员15%举措,旨在通过资源集中化重塑竞争力。

机构臃肿是此前英特尔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不足,此外还有这个问题导致的的一系列衍生问题。

一位英特尔离任工程师告诉华尔街见闻,“英特尔架构重叠,决策迟缓,反应很慢,部门协同极差,对客户态度傲慢,公司文化堪称‘腐朽’,因而很多项目和技术立项执行不下去,导致产品要么延期,项目要么放弃。”

看陈立武的演讲,这位英特尔前工程师评论:“方向没问题,但不知道执行深度如何。陈立武有董事会支持,可能困难会小点。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陈立武不继续裁员,英特尔‘重生’可能性很小。”

陈立武承认,“我们在适应和满足客户需求方面行动太慢。”

面对AI浪潮,陈立武将数据中心业务列为核心突破口。他说,“必须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机柜级系统解决方案,强化云端AI市场地位。”

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对标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该系统在单柜内集成72颗GPU,算力密度远超英特尔现有方案。

颠覆与捆绑:陈立武速度

陈立武透露,英特尔工程团队已启动AI芯片架构重构,计划采用“软件优先”设计理念,颠覆英特尔传统的“硬件先行”模式。

为解决复杂挑战并支持客户工作负载,英特尔将采用软件优先设计思维,并将利用AI驱动的系统设计,以加速新计算架构的开发进程。

这是陈立武对英特尔原先技术和产品策略的最大改变动作,是即将推进的英特尔四项核心规划中的一部分;其他三项规划分别是:晶圆代工、强化产品结构、定制x86架构的芯片。

推动这四项规划的基础,陈立武认为是战略转型(如剥离非核心业务、强化代工服务)、确立技术路线图(如18A制程节点、AI PC生态)、加强客户合作(如与IBM的watsonx平台整合),以及培育创新文化——“在我的领导下,我们将让英特尔回归到工程优先的公司,并且重新像创业公司一样运作。”

这个表态,实际上说明陈立武已经意识到英特尔团队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协同差、反应慢、效率低、闲人多等等。

这些动作和规划是陈立武上任14天内完成的,这效率不可谓不高。

为什么这么快?

全球顶级薪酬咨询机构Farient Advisors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罗宾·费拉孔(Robin Furlong)认为,陈立武的任务不只是要扭亏为盈,而是几乎要完成英特尔的“重建”。

Robin Furlong主导了英特尔CEO陈立武在2025年的薪酬方案设计。该方案被《财富》杂志评价为“半导体行业最激进的绩效绑定案例”。

英特尔在3月14日提交的SEC文件中明确要求陈立武,“作为任职条件之一,需在上任后30天内自费购买2500万美元的英特尔股票”。

陈立武在上任首月即达成了这项要求。

虽然这是英特尔董事会的要求,但陈立武的这一象征性举动,被市场视为其对AI战略的坚定押注。

但实际上这是Robin Furlong给陈立武确定今年的薪酬方案的核心的一部分,后面还有一部分要求:持有至少五年,若提前套现或未达成业绩目标,其股权激励将部分或全部失效。

在这个方案中,还有另一项“要约”:陈立武今年的薪酬结构中,有75%是股权奖励,包括1700万美元绩效股和2500万美元股票期权,但要满足市值增长、制程技术突破等多重条件。

这套方案效仿私募股权“亲身入局”模式,将CEO利益与股东深度绑定。Farient的设计逻辑是“薪酬即战略”,通过高风险激励重塑市场对英特尔转型的信心。

这么苛刻的要求,陈立武能答应,所以他的动作快,也就不难理解了。

制造复兴与文化认同

作为美国唯一同时具备芯片设计与制造能力的IDM企业,英特尔的制程工艺被视为翻盘关键。

陈立武在演讲中强调,“未来数年,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晶圆代工厂。”

目前,英特尔18A制程工艺(等效1.8nm)正按计划推进,首个外部客户流片即将完成,采用该工艺的Panther Lake处理器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

此前有消息称,Panther Lake延期,后来英特尔对华尔街见闻做了澄清,称这颗芯片仍会按计划量产。

按期量产,这对英特尔至关重要。

若18A工艺如期量产,将缩小与台积电3nm、三星2nm的差距,并为后续的Nova Lake处理器(2026年发布)奠定基础。

陈立武特别提到,将与美国政府合作强化美国半导体制造领导力,这与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政策导向形成呼应。

一家领先的技术工程公司,真正的驱动力实际上是文化认同,技术复兴的根基在于人才与文化。

陈立武对英特尔此前的决策体系官僚作风开出的药方是,重新强调“初创精神”:我们要重新像创业公司一样运作。

那么在陈立武领导下的英特尔,会采用何种文化?

答案是——工程师文化。

陈立武称,“我们将让英特尔回归到工程优先的公司”,故而会优先招募和留住顶尖人才,扭转近年来的人才流失局面。

为激发创新活力,陈立武提出“初创公司第一天”文化,主张简化流程、减少官僚主义。

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早年在Cadence担任CEO时,通过文化变革实现营收翻番,股价飙升3200%。

这一经验,可能会成为英特尔转型的标杆模板。

尽管陈立武的战略蓝图雄心勃勃,但英特尔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技术追赶压力,18A工艺量产时间落后于竞争对手,AI芯片架构尚未证明市场竞争力。

其次,现金流与债务压力;第三,客户信任危机;最后是地缘政治风险,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可能影响英特尔的制造布局与市场拓展。

这些困境导致英特尔被二级市场“抛弃”:2024年底,英特尔年度股价重挫近60%,被移出道琼斯指数,转由英伟达替代,市值也跌破千亿美元。

在演讲尾声,陈立武引用梭罗名言:“与其要爱情、金钱和名誉,不如给我真理。”

这位“芯片创投教父”正试图以工程师的务实精神,带领英特尔穿越迷雾。

未来三年,IF部门能否顺利突破、AI芯片能否虎口夺食、文化转型能否落地生根,将成为检验其战略的试金石。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英特尔的估值重构,可能就始于这位华裔CEO的“真理时刻”。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