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颠覆手机的宏大叙事撞上鸡肋功能的残酷现实,这场号称下一代交互终端的竞赛,究竟是硬科技突围,还是又一场资本游戏?
“‘百团大战’最早发生在美国,随后蔓延至中国,‘百模大战’也是类似路径。而现在的‘百镜大战’是个例外,我们发现反而是中国率先跑赢美国的一个现象。”XREAL创始人兼CEO 徐驰对《财经》新媒体如此说道。
这其中一个前提是,历经多年演进,AI眼镜已然实现从“技术初始探索”到“AI交互落地”的跨越,迈入高速发展期。QYResearch调研显示,2023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大约为1.27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7.2亿美元,2024-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5.3%。
正因如此,众多中国企业涌入 “百镜大战”,传统手机厂商、互联网大厂、AR/VR厂商、AI眼镜创企和跨界企业五方势力云集,加速合作与布局,企图在这一赛道快速分一杯羹。
“大部分人做的,是类似于Ray-ban Meta、带摄像头、适配多模态AI大模型的眼镜。所谓百镜大战,起码至少九十几家公司都往这个方向去。”蜂巢科技创始人兼CEO夏勇峰表示。在他看来,企业们这么做或基于三种考虑:第一,有一个简单对标物,即Ray-ban Meta。第二,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即AI。第三,容易跟媒体、投资人讲故事,容易拿到钱。“即使AI眼镜到时做出不出来,卖不好,依旧可以业务转型。”
不过,其对对标Ray-ban Meta,带摄像头的眼镜品类在国内市场并不看好。夏勇峰称,曾有投资人看好作为小米产业链公司的蜂巢科技,愿意投钱投资源让其团队布局该类产品,被其拒绝。
“做任何创新的硬件产品,只能是用新产品来替代旧有的,而不是创造一个之前从来不存在,老百姓从来不使用的东西。”在夏勇峰看来,中国是个近视眼市场,光学镜比手机对一个近视用户来说更重要。在中国如果要做智能眼镜,首先考虑的应是往光学方向还是墨镜方向走。其次,芯片、续航、画质等基于产品功能的技术问题,可能很长时间都难以解决。因此,选择替代光学镜,布局不带摄像头的智能音频眼镜成为蜂巢科技的产品重点。
事实上,行业正经历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拉扯。从首批用户反馈来看,一些仓促推出的 AI 眼镜产品饱受诟病,例如:制作工艺粗糙、耗电量大、智能化程度低,甚至还出现扬声器左右装反等低级错误。
“这些乱象无疑是行业参与者盲目乐观地过早入局带来的。”徐驰坦言,真正意义上的 “百镜大战” 或许会比媒体所预期的 2025 年更为延后。目前AI 眼镜产品仍未完成从“时尚单品”到真正智能化、实用化产品的蜕变。这需要跨越巨大的鸿沟,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创新。
当颠覆手机的宏大叙事撞上鸡肋功能的残酷现实,这场号称下一代交互终端的竞赛,究竟是硬科技突围,还是又一场资本游戏?中国能否在这场竞赛中跑出下一个大疆?
一、技术突围:大模型与“不可能三角”
从定位看,AI眼镜是集眼镜+耳机+相机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助手,搭载大模型,有望演变为AI Agent的物理载体。主流的产品形态,有音频AI智能眼镜、拍照AI智能眼镜、AR+AI智能眼镜。这其中,产品的本质是眼镜加上什么功能,能够比较好地平衡用户需求和技术实现。
在中泰证券分析师孙行臻看来,目前常见AI功能包括AI助手、AI问答搜索、AI语音播报、AI翻译等。随着AI Agent的落地,AI眼镜厂商有望在C端生活服务场景率先规模化落地,探索并开发更多第三方应用,包括智能支付、打车、订票导航等。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相比手机,AI眼镜对功耗、长期佩戴的舒适度,以及显示、计算、交互等模块的性能需求都更加极致。而国内AI眼镜厂商通常与国产大模型合作,直接将通用或开源大模型接入,响应速度与场景适配性不足。重量、续航与功能多样性构成的“不可能三角”,更是倒逼AI眼镜厂商打破通用方案桎梏,走向自研或深度定制。
这从大模型的接入与融合可见一斑。面对AI 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和快速迭代,AI眼镜厂商纷纷采取差异化策略。比如,雷鸟V3是国内首个搭载定制大模型的AI 眼镜。为达到速度足够快、理解足够精准、内容足够深的目标,雷鸟与阿里云的通义团队一起,基于通义系列大模型,构建了一个由多模型组成、支持多模态交互、云端结合的眼镜大模型应用体系。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透露,这是一套专门针对眼镜场景开发的体系架构,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将每一次的任务请求交由最合适的模型处理,以此提升AI响应速度。使得雷鸟V3的AI平均响应速度为1.3s,远超Ray-Ban Meta及其他接入通用模型的AI眼镜。
雷鸟V3图源/雷鸟
此外,星纪魅族基于自研的Flyme AI大模型,接入阿里云通义千问、字节豆包、百度文心一言等头部第三方大模型。Rokid Glasses 升级搭载 DeepSeek、豆包、智谱清言、纳米搜索等多个大模型,并实施精细化的模型分类管理,划分为基础模型、视觉模型、搜索模型。
蜂巢科技采用“裁判员模式”,接入全球市面上10多家主流大模型,每个月给大模型打分,动态筛选大模型适配不同应用场景。
李宏伟直言,“雷鸟还在致力打造一些更加有用的场景,比如下棋指导、调酒指导。这些多模态的推理能力,是目前通用大模型不具备的。只有深度定制,才能帮助雷鸟在一些更前沿的大模型应用场景上获得优先开发。”
而从AI眼镜价值链视角看,大模型定制化调优,需要确保硬件和AI更有效结合。据悉,单在AR光学显示方面,雷鸟每年的研发投入就达上亿元。
“AI眼镜的核心,70%的关键在于大模型,30%在于眼镜本身的硬件研发。”徐驰认为,短期内,AI大模型的突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多模态、个性化和有记忆这三个维度实现突破。而长期来看,则需关注与AI眼镜智能穿戴特性紧密相连的芯片、显示及交互体验的提升。
“我们对 AI 眼镜行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AI眼镜是一个万米长跑,抢跑没有意义,跑对方向才是关键。”在他看来,把握机遇的关键在于持续创新,XREAL将继续聚焦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并与全世界“最好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分工中去,例如:与Bose在声学领域的合作,与Google在Android XR生态方面合作。
XREAL One图源/ XREAL
据悉,XREAL One系列中,定制化零部件的成本占比已超过65%。徐驰表示,XREAL自研芯片,不是“为了造芯而造芯”,而是从产品需求出发,基于当前产业链现状的必然选择。“如今市场上通用的核心模块难以满足我们对产品体验的高标准。如当年的苹果、大疆那样,XREAL选择自己定义芯片和光学显示模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产品体验真正跨越鸿沟,成为用户心目中理想的智能设备。”
二、市场卡位战:功能分野、渠道合作、价格分层
目前,雷鸟创新、Rokid、影目科技、闪极科技等众多厂商已纷纷推出AI眼镜。字节跳动、小米、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巨头也在积极布局,预计2025年内均有望发布相关新品,AI眼镜产品矩阵加速扩充。
功能分野、渠道合作、价格分层,是目前市场卡位战的三个关键词。
“AI 眼镜的产品设计需基于使用场景不断优化,综合考虑体积、重量、功耗、成本等因素,拍照AI眼镜是当前各大厂家的主攻方向。”国泰君安在研报中分析,从2024年AI眼镜的销量结构看,拍照AI智能眼镜占比达94%,AR+AI智能眼镜占比仅4%,音频AI智能眼镜占比2%。
从功能上看,音频、摄像、显示“三足鼎立”。音频AI智能眼镜满足会议、通勤等场景,技术成熟但同质化较严重。 拍照AI智能眼镜强调第一视角交互,但隐私争议与社交压力成推广阻碍。AR+AI智能眼镜探索AR信息叠加,技术门槛高但被视为终极形态。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日前MIJIA智能音频眼镜2开启众筹,众筹价999元,上线不到 3 天全部售罄,截止2025 年3月28日,获小米商城/米有品众筹金额双第一。
“音频AI智能眼镜领域,中国市场上主要有三个品牌,华为、小米、界环,其中小米的相关产品也是我们做的,界环是我们自有品牌。”据夏勇峰透露,截至2024年底,蜂巢科技旗下所有智能眼镜的销量达到近15万台,在音频赛道排名第一。
界环AI音频眼镜 图源/蜂巢科技
此外,不乏受访者表示,AI+AR眼镜行业中国头部企业,并没有比美国公司落后多少,产品进阶极具想象空间。
据了解,星纪魅族、雷鸟创新、Rokid 、XREAL、INMO为代表的AR眼镜五小龙,形成国内AR眼镜市场的主要竞争格局。根据IDC报告,XREAL连续三年居全球AR市场份额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近37.7%,超过第二至第四名总和,且XREAL成为全球AR/VR市场TOP5公司中的唯一AR厂商。
日前,徐驰曾抛出一个最新行业判断:“2025只是L2级AI眼镜的元年,L4级AI眼镜的真正赛点将在2027年,XREAL要做AI眼镜,并且要瞄准L4级高阶AI眼镜!”在XREAL看来,目前全球AI眼镜行业正处于L2(智能辅助级)阶段,综合能力仅相当于5岁儿童。在AI技术的助推下,AI眼镜将很快进化到L3(智能助理级)阶段,并于2027年进入L4(智能协同级)阶段,真正满足个性化需求,具备情感陪伴、危机处置等能力,达到25岁成人社会认知水平。
“在AR赛道,中国企业可能和美国企业一起引领行业发展,带来行业爆发,甚至可能中国企业会更早或者更大地发挥这个作用。”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如是道。在他看来,中国在技术上面并不那么落后,且在供应链、应用生态上也跑得很快。“Meta发布了Orion却无法量产,但我们在更早时就有了X2,且实现了量产,我们的X3 Pro也很快就要量产了。”
也有其他品牌表现不俗。比如艾瑞咨询报告显示,星纪魅族在2024年光波导方案的AR眼镜产品的销量占据市场第一梯队。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Q4中国AR主流电商平台2000-2999元价格段品牌中,星纪魅族的销量份额达41.5%,位列行业第一。在抖音渠道,星纪魅族的品牌表现也是第一梯队。
这背后,是AI眼镜厂商们正根据自身策略,抢占线上、线下渠道先机。比如,在线下,与博士眼镜、宝岛眼镜等传统眼镜品牌合作,在店内开辟“智能眼镜体验区”,提供试戴、配镜、换镜片一站式服务。在线上,通过抖音、小红书搭建“AR虚拟试戴”导购场景,缩短决策链路。
“智能眼镜到底属不属于眼镜行业,很多公司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或天然觉得应该不是,但我坚定认为智能眼镜是眼镜行业。”在夏勇峰看来,公司第一阶段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成为一个知名的眼镜品牌,跟其他眼镜品牌的差异化是比较有科技感。而蜂巢科技能与传统眼镜品牌达成渠道合作,一大原因是公司要的是消费电子渠道的利润,而不是眼镜传统利润。而对方愿意合作,一是AI这阵风也刮到了眼镜行业,二是目前市场下公司产品具备价格和产品优势,传统眼镜商在线下门店一卖,发现能卖掉,且能赚到钱。
目前来看,AI眼镜的价格从百元级到千元级不等,价格分层或驱动销量分化。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分析,若AI眼镜降价至800元-1500元区间,从消费者心理账户角度考虑,相当于拥有传统眼镜加TWS无线耳机、便携摄像机,附赠AI Agent功能,仅额外支付500元左右。保守估算渗透率3%,年销量约300万台;若功能不可替代性显著,则乐观预估达480万-600万台/年。在2000元-3000元高端市场,若国产光波导方案和国产AI芯片将成本持续压缩,使整机BOM成本压缩30%,结合手机大厂入局,该价格带年销量预计为30万-50万台。
三、谁能穿越“百镜大战”周期?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随着中国AI 眼镜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期,国产品牌有望打破 Ray-Ban Meta智能眼镜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
“只从量上来考虑,三种眼镜的量都会比较大,短时间内只带音频的量可能更大一点。而基于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判断,带不带显示屏幕的AI眼镜(含AI拍摄眼镜、AI+AR眼镜)在接下来两年都会迎来蓬勃发展。”李宏伟分析,今年估计全球可能会有几百万的出货量,明年预计能够到千万级。因为这类产品一旦出现压倒性的产品设计后,增长速度会非常快。带显示的AR眼镜可能会稍晚一点,但预计 2026年后也会迎来快速爆发。“也许2026年的时候,这个类型的产品只是一个百万或几百万的量,但很快会出现一个倍数甚至十倍数的增长,并保持翻倍或更高倍速的发展。”
在他看来,这个赛道是综合实力的比拼,供链、硬件、软件、应用、生态、销售渠道、品牌营销都要做到比较好。对一个纯新的创业公司来说有较大挑战,因为这类公司比较适合做单点突破。面对Meta等国内外竞争对手,雷鸟的策略是布局未来正确的技术和正确的产品。就雷鸟的公司模式看,背后有像 TCL 这类较大公司提供资源支持,但它又是一个完全独立经营、独立决策、独立融资的公司,整个流程制度、价值观是一个新的创业公司的价值观。
从最底层的架构设计、组织,到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各方面来看,包括在大模型、操作系统、应用生态的布局,雷鸟的合作伙伴都是全球最顶级的公司。李宏伟称,“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倒没有觉得雷鸟处在劣势,我们审慎地看待竞争的问题,积极应对,但对未来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乐观。”
对于百镜大战,夏勇峰认为,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在国内,视光镜是主流市场,因此智能眼镜产品必须遵循眼镜的本质属性,做好智能眼镜的前提是先打造一副优质的眼镜,核心在于满足“好看、舒适”这两大基本要素,其次才是数码功能的延展。相比之下,Ray-Ban Meta的摄像头智能眼镜因隐私问题在日常使用中受限较多,更适用于墨镜场景,而墨镜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品牌影响力。
他强调,智能眼镜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如何真正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AI眼镜作为融合消费电子、互联网科技与传统眼镜行业的全新品类,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长远,品牌必须具备这三大领域的综合实力。
国泰君安也认为,在AI眼镜领域突围,需同时满足“技术可用性-价格可触达-场景必要性”三角平衡。当前竞争焦点聚焦中游品牌与制造层,2025-2026年将是厂商“卡位战”关键期,华为(技术整合+生态优势)、小米(价格杀手+渠道穿透)、雷鸟创新(光学技术纵深) 或率先突围,但最终存活者需证明AI眼镜不是手机附庸,而是独立的“下一代交互入口”级产品。
其在研报中分析,短期来看,关键在于谁能更快将AI眼镜的“工具属性”转化为“身份表达符号”,并实现从供应链到销售链路的全生态本土适配。长期来看,AI眼镜行业的竞争本质是品牌方对技术、生态与用户心智的争夺。品牌厂商通过定义产品、推动技术、整合供应链、构建生态与塑造标准,成为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主导者。未来,随着软件服务占比提升与行业标准固化,华为、Meta、雷鸟创新等头部品牌或将进一步巩固其“中轴”地位,而缺乏自主定义能力的厂商将沦为产业链配角。
不难看出,这一逻辑与智能手机行业的演进高度一致。最终胜出者,必将是那些“既懂技术、更懂用户”的品牌玩家。
在天风证券全球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席院长孔蓉看来,AI眼镜的功能还比较简单,如果能基于多模态大模型,让AI助手和硬件产品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变成真正的AI助手,会让产品体验有很大改善。从未来一段时间看,目前还在等真能够让AI助手变成现实的模型。
徐驰也对《财经》新媒体直言,AI 眼镜若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在使用体验上超越手机上的AI APP。只有当眼镜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个性化体验,仿佛有一个超级人工智能助手在背后为你服务时,这个产品才真正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市场潜力。
“未来两三年内,AI 眼镜有望作为一种极具价值和高效的新终端迅速进入市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跨越技术与产品体验的鸿沟,达到用户满意的阈值。”他如是道。
本文来自“《财经》新媒体”,作者: 刘芬,编辑:蒋诗舟,36氪经授权发布。原文标题:《从技术突围到市场卡位,谁能穿越“百镜大战”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