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冲击波,正在倒逼AI制药加速进化

暗战

恒河猴、小鼠等实验动物长期以来是新药研发的“无名英雄”,它们用自己的身体为人类药物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监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出炉,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4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炼了41个关于技术创新发展的典型场景,为医药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参考。

其中提到“动物模型数据挖掘与虚拟动物实验”,即针对动物替代需求高、与人体结果一致性有偏差等问题,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模拟技术,建立动物造模计算机仿真模型。

更大变化则来自14天前的大洋彼岸。

4月10日,FDA发布《减少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动物实验的路线图》(下称“路线图”),指出将逐步取消单克隆抗体(单抗)及其他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动物实验,转而采用类器官等更多新的替代技术。

这场变革,正在重塑中国医药行业的游戏规则。

为此,信风走访调研多家CXO、模式动物企业、AI制药企业、类器官相关企业后发现,此次动物实验冲击波或将带来多重变化:

一是短期内影响有限,长期则是行业发展方向。

短期内,与动物实验相比,新技术的精确度仍待更多数据的验证;

类器官等新技术发展确实是趋势,但能否完全替代动物实验以起到颠覆性影响仍不明确。

二是替代类解决方案正在更用力酝酿。

不少CXO、模式动物、AI制药企业在类器官等新技术上进行布局,合作方式包括自研、战略投资等。

三是“类器官”等新技术的发展迅速,也仍需更多实验数据验证。

国内已有“类器官+AI”公司自主研发的类器官可以达到超80%的准确度,但同时也有AI制药公司向信风反映,药物反馈在类器官和动物实验中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猴子到小鼠

作为新药临床试验前的必备步骤,“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服务”(下称“安评”)正是通过实验猴等动物模型体内外全面评价候选药物安全性。

但实验猴在美价格高昂。

以单抗开发项目为例,通常需要使用144只实验猴,在美国平均一只实验猴的价格达到5万美元,这对于药物开发者来说负担沉重。

出于伦理、成本等因素的考虑,FDA在此次发布的路线图中,把“第一枪”开向实验猴。

FDA计划在未来3年缩短单抗的实验猴毒理试验周期:对于在1个月研究及测试中未显示令人担忧信号的单抗,将常规6个月实验猴毒性试验缩短至3个月。

这引发了市场对于实验猴相关业务前景的担忧,首当其冲便是“囤猴”的昭衍新药(603127.SH)。

2022年,昭衍新药以18.05亿元收购云南英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玮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控制权,获得1.96万只实验猴。

截至2024年末,实验猴等生物资产金额为10.69亿元,占昭衍新药总资产的比例超1成。

近年来国内实验猴价格的下滑,昭衍新药早已尝到“囤猴”的苦。

2024年,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下滑已经给昭衍新药带来1.14亿元的净损失。

安评等在内的药物非临床评价服务是昭衍新药的核心业务,2024年创收19.17亿元,占比超9成。

未来实验猴使用的减少,可能给昭衍新药带来收费下滑挑战。

“囤猴”的益诺思(688710.SH)核心业务也是安评,2023年实现8.89亿元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8成。

2021年至2023年,益诺思所采购的实验猴在内的生物资产金额合计达到7.06亿元。

药明康德(603259.SH)同样曾收购实验猴公司。

2019年11月,药明康德子公司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以8.04亿元对价收购苏州康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约2万只实验猴。

但由于药明康德体量较大,实验猴相关的生物资产占比有限。

截至2024年末,药明康德的生物资产金额为20.18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2.51%。

减少临床前研究所使用实验鼠,也是FDA的目标之一。

作为与人类高度同源,同时具有繁殖能力强、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等特点的实验动物,实验鼠基因组承载了连接大动物实验的重要过渡。

实际运用中,CXO企业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实验鼠的特定基因序列部分或全部替换为人类基因,以此进行药物的药效和毒理评价。

但如今这一业务正受到冲击。

FDA在路线图中指出,未来3年内将试点采用非动物模型申报药物研发的项目。

例如单抗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模型之一是转基因小鼠,FDA未来或允许申请者用一系列人体体外测试或多参数评估加上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的方式之一)等非动物模型的形式申报药物研发,来替代转基因小鼠实验。

目前“国内模式动物三巨头”药康生物(688046.SH)、南模生物(688265.SH)和百奥赛图(2315.HK),重要业务均是提供小鼠实验服务,潜在挑战正浮出水面。

远景与现实

限制动物实验一直是FDA的政策方向。

早在2022年,美国国会便通过了《FDA现代化法案2.0》,明确允许使用非动物替代方法支持试验用新药,此后各方一直在探索新技术作为替代方案。

此次路线图更像是此前的升级版本,进一步为药企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新技术使用方向。

FDA明确指出鼓励药企使用类器官、计算机模拟、体外人体组织等多种方式,以评估与人类生物学高度相关的免疫原性、毒性和药效学。

例如FDA允许药企在药临床试验申请/生物制品许可申请中使用类器官或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作为支持性数据。

不过短期内,新政对行业影响仍然有限。

因为在生物体的复杂性下,以新技术快速完全替代动物实验的设想显然并不现实。

“短期内,对公司的业务影响不大,因为目前很多新方法只是起到补充作用,无法完全模拟生物体。”接近药康生物人士向信风表示。

“本次政策并不新鲜,也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么大,距离实际落实还存在挑战,但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更加明确了拥抱AI预测模型、类器官组织等动物实验替代方案的态度,向减轻监管负担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名接近英矽智能人士向信风解释。

“FDA此次新政并非彻底否定动物实验的‘禁令’,而是一项更贴近现实、循序渐进的监管改革。尽管FDA提倡药物安全性评价未来有望通过替代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疾病机制高度复杂,临床前药效评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更加离不开动物模型的支撑。”一名接近百奥赛图人士向信风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随着FDA对临床前安评试验要求的简化,新药研发企业在时间与成本上的压力将大幅缓解,研发资源有望更多投向创新管线。

如此趋势将进一步释放市场对高保真度动物模型,尤其是人源化小鼠在药效验证中的实际需求。

长期来看,减少动物实验确实是行业趋势。

不少CXO、模式动物企业在探索类器官、计算机模拟等新技术的应用。

信风从接近药康生物人士处获悉,其目前正在关注并布局类器官技术。

“中长期来看的话,没办法确定新技术会不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目前我们看到的确实只能起到补充。但战略上,我们肯定是要去布局,比如类器官技术,这也可以给客户提供多一种选择。”该人士表示。

恰好在FDA发布路线图的前一天,药康生物宣布变更此前的IPO募投项目。

新增“AI驱动类器官、动物疾病模型多模态临床前药物研究平台项目”,拟投入金额为2亿元;同时,减少对“模式动物小鼠研发繁育一体化基地建设项目 ”的投入,投资额从6亿元减少至4.3亿元。

昭衍新药正在以类器官平台的开发经验为基础,拓展肿瘤类器官-药敏平台,已建立骨肉瘤类器官体外药物敏感性测试,但尚未商业化。

“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还没商业化。”一名接近昭衍新药的人士向信风确认。

上述接近百奥赛图人士亦向信风表示:“公司始终秉持前瞻性视野,随着AI平台如DeepSeek在公司的本地化部署,以及对更多新技术的探索和积累,结合公司在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产品资源,我们将会逐渐发布更多智能化推进药物发现与开发的进展信息。”

虽然短期内动物实验仍是刚需,但行业正在押注未来。

迎接新入局者

据FDA的规划,新技术主要涵盖类器官和微生理系统、计算机模拟等,都可以为减少动物实验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中,类器官类似3D细胞,取自身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形成了类似器官的迷你版本,能够模拟天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肝脏、肠道类器官等。

这有望推动行业迎来更多入局者。

目前国内2家知名AI制药公司晶泰科技(2228.HK)、英矽智能均在此有所布局。

晶泰科技孵化了类器官相关的公司希格生科(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希格生科”)、深圳耀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耀速科技”)。

希格生科是全球首家“类器官+AI”药物研发企业。

据希格生科向信风介绍,以心脏毒性检测为例,传统心脏毒性检测金标准“hERG”仅能评估钾离子通道,临床毒性预测准确率约40%;其通过自主研发的“心脏类器官+AI”技术,对120余种FDA批准或完成II期临床药物进行毒性测试后发现,准确率可达到85%。

“经过大量的实时对比验证,将来类器官可以成为可靠的临床前模型,至少部分替代动物对新药和生物类似物进行药效和安评的试验。”希格生科创始人兼CEO张海生向信风表示。

晶泰科技还与耀速科技达成了战略合作,将AI药物研发技术与类器官模型、器官芯片技术融合,包括利用器官芯片的临床前肝毒性模型进行毒理学评价,从而实现关键药效验证等。

耀速科技今年还和FDA的药物评估与研究中心达成合作项目,共同推进微生理系统技术在药物安全性测试中的应用,并聚焦于药物诱导的肝损伤评估。

英矽智能则以自研的方式切入,未来计划结合AI进行毒理性质预测。

据上述接近英矽智能人士向信风介绍,AI生成分子结构的过程中,其已经将成药性和代谢等相关选项,纳入到了自主研发的化学引擎chemistry42筛选项中,未来也会建立针对小分子毒理性质方面的预测。

三大挑战待解

尽管类器官等新技术具备优势,但短期内仍然难以对动物实验形成有效替代。

一是类器官等新技术的精确度仍有进步的空间。

前述接近英矽智能人士向信风透露,以类器官分子为例,小分子药物在人体中与在类器官模型中的表现不同。

当前英矽智能在评估AI设计的小分子药物时,不仅会考虑AI模型中各项筛选项的排序表现、分子在类器官模型中的表现,也会结合动物实验进行研究。

这意味着,即使有最强大的AI,也需要真实动物实验来支撑。

二是缺乏足够的真实世界数据反馈。

目前搭建用于实验结果预测的AI模型需要大量高质量毒理和安全性数据,但这些难以公开获取。

“我们希望与药企、研究机构、监管部门展开广泛合作,共同推动数据共享与透明化,加速技术驱动的新政落地。”英矽智能指出。

三是具体的技术指导标准等均尚未落地,需要各方的持续探索。

“政策从短期看,标准制定与监管认可仍是关键挑战。公司正在联合北大、清华等顶尖科研院所以及监管机构共同推进类器官技术的标准化,以期为全球药物研发提供更精准、高效以及符合伦理的方案。”希格生科向信风表示。

国内目前也在探索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但尚未有更多细则指导。

这场关于创新药研发的生产力变革最终会走向怎样的方向,市场正在拭目以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