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固收基金经理马龙的去向,最终落定。
5月13日,来自业内可靠消息,原招商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基金经理马龙已正式加盟天弘基金。马龙预计将在静默期结束之后重回固收投研一线,并很有可能继续从事基金经理的工作。
此前,关于马龙“下家”的传言曾经甚嚣尘上。一方面,马龙自己一直未有“挺身而出”给过明确回应。另一方面,作为业界少有的能管理近千亿规模且业绩整体还不错的基金经理,他的走向确实引人关注。
此番传言落定,也让不少基民“长舒了一口气”,毕竟在经历过去一年多位明显基金经理的“淡出”之后,马龙至少还留在了公募行业之内。
飞龙在”天”
马龙加盟天弘基金,其实在业内的预期之内。
早在他集中卸任“前任”的基金时,业内就有传言说他将加盟一家非国有控股的基金公司,而天弘基金即是这个名单中的“热门”。
而作为业界的“债券全能投资大师”,马龙似乎也只有大型基金公司才“挖”的动。
他在上一家基金公司,高峰期的管理规模近1000亿元。
历史上管理过58只基金,涵盖中短债、一级债基、二级债基、长债基金、偏债混合、灵活配置等各类型风格偏好的基金。
除了货币基金没有沾手,马龙是几乎是把一个固收团队能够涉足的产品都“摸”了一遍。
“莫以名状”
从业良久的马龙,个人投资风格也非常“灵动”。不同时期获得了外界不同的“定义”,颇为有趣。
比如,曾经的他被认为是擅长自下而上选券的信用债投资高手,但后来发现,他在长债的配置上也很有建树,再后来发现他在权益波段操作上也有心得。其后,发现他管理的债券基金“回撤”也管理的不错。
这或许与马龙的经历有关。马龙历史上在3家公司(含天弘基金)任职过,早年从事过宏观经济、债券市场策略、股票市场策略研究工作。日后又在固定收益投资部内“轮转”,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等,从业经历相当丰富。
总之,你要精确描述下马龙的投资风格并不是容易的事。但从历史业绩看,这无疑是一位固收投资的人才。
会否“亢龙有悔”?
而天弘在吸纳了马龙后,其本已非常突出的固收投资人才“家底”将更加雄厚。
在马龙前,天弘已经拥有“老、中、青”三代固收人才和完整体系的固收投研团队。无论管理规模还是人才配备,天弘都是业内一流的公募固收团队之一。
公司副总经理陈钢是天弘最为资深的固收人才之一。历史上,他曾经在华龙证券、兴业证券、银华基金、国寿资产工作过,亦是天弘第一代固收基金经理。
天弘的固定收益业务总监姜晓丽拥有十六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验,个人业绩也相当突出,此外她在良好运转的天弘固收投研体系中也是居于核心位置的“主基金经理”。
除了姜晓丽外,天弘还有多位比较出名的固收/固收+主基金经理,包括投决会成员王昌俊,以及贺剑、杜广、张寓等。
而未来,马龙加盟后将如何定位自己?具备经济学博士资历和长期优秀业绩的他。如何与这支运转已久的固收强棒团队无间合作?抑或各做各的?
非常令人好奇。
“马太效应”
而马龙加盟天弘基金的背后,是近两年公募明星投资人才批量化、集中化的“流动大趋势”。
观察近年的骨干人才流动,除去奔私、退隐的人不算,最为知名的投资人才集中流向了几家公司。
权益方面:范妍、白冰洋流向富国基金;高楠、李文宾加盟永赢;陈金伟流向鹏华;赵诣、刚登峰、孙伟、钱思佳流向泉果。
固收方面:马龙流向天弘是为颇受人关注的一个案例,此外,由银行理财机构而来的投资经理批量充实了公募固收投研团队。
而伴随而来的,则是不少中小公司的人才在外流之后,有些甚至呈现(部分资产类别)规模“崩塌”式的结果。
范妍离任圆信永丰后,该公司股票+混合规模从146亿以上持续下降到86亿出头。
恒越基金在核心基金经理离任后,公司非货基金总规模更是从2年半前的百亿以上,跌到不到31亿,相比2021年的高峰期更是下降了近80%。
一方面,强棒公司越来越善于“挖角”,逐步在自己强势领域主动的“积累”优秀投资人才,并与“竞对”拉开差距。
另一方面,一家资管机构一旦在组织、管理、经营、激励的任一方面出现“明显短板”,那么都大概率出现人才和规模的“戴维斯双杀”。
这种由人才的“留”与“走”,带动的投资能力和规模的起起伏伏,预计可能会成为未来公募机构经营水平进一步拉开差距的重要“环节”,而公募行业整合的大潮或许也会因此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