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基金一哥”“家底”曝光,20多亿资产“不离不弃”?

王亚伟的最新动向

王亚伟,曾经是内地公私募圈“最具关注度”的名字。因为他的业绩一度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成都。

虽然如今他的动向已不为人知,但不可否认,他的名字仍旧在圈内“备受关注”。

而关于他“遗留”下的那个基金公司——千合资本,依然在市场里正常运作着,这也是这个圈层里另一个“吸睛”的所在。

而伴随着日前的公告信息,更多“炸裂”的信息,浮到了“水面”之上。

千合资本“已整改”

据基金业协会官网,千合资本的备案主页近日出现信息更新。

作为一家仍在运营的私募机构,千合资本的信息一直可以从中部分的得到了解。这某种程度,也是这家神秘机构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最新的信息更新出现这家私募的机构诚信信息一栏中,在异常提示部分——最新有了更多标注:

未按要求按时提交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本异常机构公示情形已整改)。

这段表述意味着两个信息:

首先,千合资本在此前曾经因为未及时提交“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而被判定出现异常。

其次,该异常情况被新标注为已整改——大概率是协会获得相关财务报告。

根据资事堂的了解:一家备案并处于正常状态的私募机构,应当在每个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报送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监管机构据此获得“可靠”的财务信息,并以此监督私募运营动态,确保其合规运作。

关联私募高管异动

千合资本是王亚伟实际控制的证券类私募,投向二级市场。王亚伟实控的另一家关联私募机构是上海晞恒资产。后者同样在协会备案信息方面出现了信息报送异常。

上海晞恒资产是一家正式备案的股权创投私募,投向一级市场,其主页也出现了如下提示:

未按要求按时提交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本异常机构公示情形已整改)。

此外,这家股权私募于2025年4月8日提交了高管变更、投资人员变更申请。目前处于“退回补正”的申请状态。

这意味着:

其一,这家私募最新提交的变更申请未获监管方面“同意”;

其二,这家私募可以重新修改或补充申请材料之后,再次提交审核申请。

30亿元“存量”

备案信息还显示:王亚伟实控的千合资本、晞恒资产的管理规模数据,分别为20亿-50亿元、10亿-20亿元。

如果这些数据都属实,那意味着截至目前,王亚伟家族“实控”的两个私募平台依然“拥有”至少30亿元的资金。

来自业内从业人士提供的信息:协会平台上的规模备案信息,通常来自于私募机构自身的报送,但相关数据,也会有相关部门与私募基金托管机构复核,有一定的确实性。

另外,协会要求的报送节奏是,百亿私募需要每月报送规模数据,其他规模的私募每个季度向监管部门提交最新规模区间。

换言之,大概率,上述提及的两私募真有合计30~70亿元的受托规模。

谁的“家资”?

一个关键问题就出现了:相关平台的至少30亿元“存量”,来自于谁的委托?

理论上,这只有两个渠道:

一个是,公司团队内部自己的资金或公司历史积累的固有资金(属于公司股东);

另一个是,外部委托资金。

但要知道,千合资本早在2024年2月曾经发布过一份公告,公告称:

“因个人原因,王亚伟暂不参与公司运营管理。目前,公司管理团队全部在岗······公司已向销售渠道及投资者披露有关情况,并及时安排产品临时开放。目前赎回工作已基本顺利完成,且现有流动性充足。”

这份公告,是在当时外界不断追踪王亚伟动态后,千合资本通过其官方网站正式披露的细节。

上述表述中,透露着千合资本此前启动过对外部投资者资金的特定赎回,相关工作已经完成。

按常理而言,经历了这样的考验,大部分的外部委托资金应该已经赎回。

此时留在公司平台上的,要么是公司团队自有的资金,要么是坚定信任公司且愿意和公司共渡考验的外部资金。

而据资事堂了解到:千合资本成立12年多(2012年成立),高峰时期曾掌管着接近300亿元的资产。

另外,来自好买基金网早年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2021年这七年间,千合资本旗下产品的年度平均收益率最高时为38.74%。按常理推断,当年千合应有机会在产品中提取一定量的业绩报酬。

当然上述只是一些推断。

还在勤奋“调研”?

有意思的是,截至今年年内,千合资本依然持续出现于上市公司调研名单中。

而且调研频率不低。

但考虑到上市公司在资料登记方面更多的依赖调研人士自主申报,这些调研信息是否确实尚待考证。

但从出席人士看,确实有部分仍旧备案在千合资本的人士“出席”了相关调研。这样的坚韧和坚持,属实让人有些“感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