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债“遇冷”,“蝴蝶的翅膀”正在扇动?

日本债市“遇冷”的原因及影响

正当市场为穆迪下调美债评级议论纷纷时,一场更猛烈的债券风暴正在日本悄然上演。

本周二,日本20年期国债拍卖遭遇“史诗级滑铁卢”,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投标倍数骤降至2.5倍,创2012年以来最低;尾差(反映市场需求的关键指标)飙升至1.14,达1987年以来最高水平。危机随后迅速蔓延,30年期、40年期国债收益率纷纷突破历史高点,其中40年期收益率更是飙升至3.591%,市场恐慌情绪骤增。

日本稳定债务的“两板斧”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全球最高的债务与GDP比率,当前已超250%,远超美国的120%,甚至高于欧债危机时希腊的18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属于独一档的存在。

但与之相对的是,日本国债却始终不动如山,迟迟没有暴雷,这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稳定债务的“两板斧”。

第一板斧:超低利率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才是量化宽松(QE)的祖师爷,在前者面前,美联储都是弟弟。

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进入“失去的三十年”。为了稳住经济,日本走上了超量化宽松政策之路,开始无限印钞买债。

可以说,日本以一己之力改写了现代货币理论,之后欧美遇到危机时,无不效仿。而且,为了避免国债利息过重,日本央行长期通过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来压制国债收益率,同时日本央行也长期实行0利率甚至负利率,这让日本政府的利息支出相对可控。

第二板斧:央行兜底

日本国债主要是自产自销,日本央行是最大的买家,占比达52%,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寿险公司(13.4%)、银行(9.8%)和养老金(8.9%),这四者相加起来合计超过日本国债市场份额的80%,外资仅占比6.4%,这与希腊严重依赖外债的债务结构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日本也暂无主权信用危机。

央行的持续兜底,也为日本国债市场不断注入流动性,相当于“左手倒右手”,强行维持泡沫,这也让日本国债一度被称为"寡妇制造机"(Widow Maker Trade),因做空者普遍亏损严重,但这也从侧面增强了市场对于日本国债的信心。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近期日本的国债市场开始“遇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