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群拿下今年全球最大IPO

万亿级零碳市场蓝图。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从福建小城宁德出发,到征服全球三分之一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用了十余年;而从A股“创业板一哥”到铸就今年全球最大IPO,他用了不到7年。

5月20日,港交所的铜锣声穿透交易大厅,宣告着全球动力电池霸主宁德时代正式登陆港股。曾毓群身旁,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与他并肩而立,反映出对此次宁德时代在香港上市的重视。

无论是仅用25天时间,最快完成境外发行备案;还是2个月即通过港交所聆讯,仅用98天即完成上市,都让宁德时代这次IPO有了更多的含义。

正如陈茂波所说,宁德时代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反映了企业和投资者对香港股票市场的信心。

宁德时代也以上市募资净额约为353亿港元,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

站在港交所的聚光灯下,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向全球资本市场描绘了一幅野心勃勃的蓝图:从电池零部件制造商到零碳科技公司的蜕变,从中国本土到全球新能源革命的领航者。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宁德时代对全球能源结构重塑的洞察,也是其对万亿级零碳经济赛道的战略押注。

曾毓群表示,“港股上市,意味着我们更广泛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也是我们推动全球零碳经济的新起点。”

这场新征程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生态主导权,在换电网络、储能标准、产业协同等领域建立新规则。宁德时代也希望藉此定义全球能源转型的游戏规则,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

火爆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的火爆程度,在中国资本市场罕见。

截至5月21日收盘,宁德时代H股股价报337.4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28.29%,总市值达1.53万亿港元。除去几家银行巨头和中国移动外,仅有腾讯、阿里巴巴市值超过宁德时代,紧随其后的则是小米、比亚迪。

并且,在以低折价率上市的情况下,宁德时代已然成为港股市场里少有的H/A溢价公司,展现出资金对宁德时代认可度。过去,仅有招商银行、美的集团等少数股票会存在H/A溢价现象。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在5月21日分析称,部分股票出现 H/A溢价,意味着它们被视为海外投资者的优质核心持股。此外,在香港上市的股票的流动性高于A股。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初期的表现有些超出投资者预期。

尽管今年港股IPO赚钱效应回归,IPO的赚钱效应显著优于去年,为宁德时代的上市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然而此前不少散户投资者对是否打新宁德时代,仍有些犹豫。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IPO中,香港公开发行部分认购额超151倍,认购金额超3500亿港元。不过相比今年热门的蜜雪冰城(认购倍数5258倍,认购金额1.84万亿港元)和布鲁可(认购倍数超6000倍,认购金额8774.96亿港元),宁德时代的散户认购金额并不高。

以至于很多个人投资者对宁德时代上市后表现没有太高预期,在暗盘阶段就选择卖出(约涨8%),错过了其上市后的大涨。

这一定程度上与宁德时代此次募资结构有关。此次宁德时代申请了豁免回拨机制,未对散户认购部分进行超额回拨,让散户认购比例固定在了7.5%。更多的份额则留给了机构投资者。

可以看到,国际配售阶段,宁德时代获得超30倍认购,最终国际发售部分的股数为1.25亿股,大约占此次发售总数的92.5%。

一名接近宁德时代港股IPO的投行人士表示,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宁德时代希望更多的长期投资者与它深度绑定。

当然,这样的结构使得宁德时代虽整体募资额不少,但大部分筹码被锁死。一名机构投资者表示,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初期实际流动的股票较少,当前港股市场流动性充裕,使得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后短期内存在炒作情况。

此前,宁德时代也披露,23家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拿到了募资额中约26.28亿美元。其中,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和KIA(科威特投资局)拿到的份额最多,均为5亿美元;高瓴资本通过子公司投资2亿美元,高毅资产、UBS(瑞银)资管、Oaktree(橡树资本)等知名机构也赫然在列。

宁德时代方面表示,向专业及机构投资者分配更多的发售股份,有利于建立稳固而均衡的股东基础,维持公司的企业管治水平,确保长期持股及短期流动性之间的平衡,并增强H股二级市场的稳定性。

王宗豪表示,港股最近一段时间IPO新上市公司之后的表现,反映了一些海外投资人对中国核心资产的一些兴趣、认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长线资金需要回流到中国股票市场。

正如陈茂波所言,作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型的新股集资个案,宁德时代成功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也成为全球投资者的聚焦点。

突围

宁德时代在资本市场屡屡创造“资本神话”。

在一众知名机构的簇拥下,宁德时代2018年于深交所上市,打破当时创业板的募资最高纪录。

随后,乘着新能源的浪潮,宁德时代在2021年5月成为创业板首家市值过万亿的公司。

然而过去三年,A股市场对宁德时代的估值一度陷入瓶颈。尽管其2024年营收达3620亿元,净利润突破500亿元,但受制于碳酸锂价格波动、国内动力电池内卷加剧等因素,A股股价从2021年的巅峰一度回落超6成,至今仍比巅峰时期低约26%。

市盈率从高峰期的百倍回落至行业均值水平。这一现象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宁德时代的重新定价。

透过宁德时代过去几年的财报,尤其是国内业务的数据看到,如今的动力市场已经不再是单纯依靠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来实现营收增长,而必须在存量市场中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成本优化来维持利润。这也标志着动力电池行业从“跑马圈地”进入了“精耕细作”的阶段,对所有参与者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想要从中突围,需要突破动力电池增长瓶颈,宁德时代也需要借此甩脱当前市场对其传统制造业周期性定价。

曾毓群在港股上市仪式上的演讲,传递出清晰的转型信号,宁德时代不只是一家电池零部件制造商,也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更致力于成为一家零碳科技公司。

在“净零排放”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零碳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全球零碳交通、全球零碳电力和全球产业新能源化,这三个方向都是万亿级的市场新蓝海,正是宁德时代瞄准的下一个“主战场”。

作为一家“零碳科技公司”,宁德时代的核心业务已不再仅仅是生产电池,而是围绕“以先进电池和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电力系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固定和移动能源系统”这一零碳目标展开。

从“电池”到“全场景解决方案”全球零碳交通的发展,已然步入“深水区”。这不再是简单地将燃油车替换为电动车,而是要以技术创新引领,解决用户痛点,实现全场景的低碳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去年发布报告估算,为实现2050年可持续交通目标,全球总投资将超过16万亿美元。据高工产研数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会从2024年的1770万辆,预计于2030年增长至5560万辆,2024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1%。

换电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的经济性,尤其是有助于15万以下的车扩大渗透。在上市仪式上,曾毓群也屡屡提及换电。在他看来,全球交通体系正在重构,新能源车及换电生态进入爆发阶段。此前,他的观点是,2030年,换电、家充、公共充电桩将三分天下。

如果说零碳交通是“移动的能源”,那么零碳电力则是“固定的基石”。全球零碳电力已从“是否做”走向“怎么快”的阶段。

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深耕,使其成为推动全球零碳电力变革的“快车道”上的重要力量。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已连续四年全球第一,业务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其储能电池业务毛利率提升至26.8%,较动力电池高出2.9个百分点,成为其第二大增长极。

据投资者透露,宁德时代方面在一场交流会上曾表示,看好澳洲和中东的数据中心及配储需求,认为这将是未来优质的增量市场。其在阿联酋还拿下创纪录的19GWh储能订单。

宁德时代的新故事,不仅限于交通和电力,更延伸至全球传统产业的“新能源化”。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起,为实现“净零排放”,全球投资每年将达4.5万亿美元。其中,推动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绿色转型,是实现零碳目标的关键一环。

今年起,宁德时代陆续与DHL集团(敦豪集团)、辽宁方大集团、茅台集团等企业以及多地政府合作,推动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新能源化,以及探索一体化零碳解决方案落地。这种“系统级解决方案”不仅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路径,也为宁德时代开辟了新的营收增长点。

从零碳交通到零碳电力,从产业转型到全球布局,宁德时代意图借此重新定义自身的边界。

远航

当宁德时代港股上市钟声在港交所响起时,这不仅是一场资本盛宴,更是一场关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的宣言。

从动力电池到整车制造,从光伏组件到储能系统,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早已渗透到全球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而如今,这场“远航”不再局限于产能输出,而是以“技术定义”、“生态构建”、“资本赋能”为支点,撬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

宁德时代此次赴港IPO,正是这股“出海”大潮中的一个缩影。其募集资金的绝大部分,将投向匈牙利电池工厂的建设,这清晰地表明了其海外产能扩张的决心。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国内激烈的竞争,更是为了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成为“全球零碳经济的开拓者”。

宁德时代方面表示,接下来,其会加速推进匈牙利工厂、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以及印尼产业链项目等项目建设,从而进一步完善全球生产网络,提升本地化供应能力,以更灵活地响应全球市场的需求。

此外,其还会通过LRS模式(Licence, Royalty, Service,技术授权)等方式,不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

放眼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股“出海”的浪潮早已汹涌澎湃。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等一众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积极将产品销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并尝试布局欧洲高端市场。

中东地区,凭借其旺盛的新能源转型需求和财团雄厚的“钞能力”,已然成为中国新势力造车们的“香饽饽”。

无论是蔚来得到阿布扎比主权基金机构CYVN战略投资,还是小马智行获得沙特阿拉伯王国新未来城(NEOM)的投资,都印证了海外资本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青睐,以及中国企业借力海外资本加速全球化布局的趋势。

然而,全球化的棋局并非一帆风顺。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企业走出国门,曾经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效率优势和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诸多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壁垒”与“暗流”交织的复杂局面。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给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带来了更多变数。宁德时代在欧洲市场已站稳脚跟,今年前两个月,其在欧洲市占率为43%,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较第二名高出13个百分点;但在美国市场的开拓,则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多位熟悉宁德时代的投资者表示,如果能够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宁德时代的估值还能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在港交所顺利上市的宁德时代,则希望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在海外市场进一步开拓。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宁德时代在香港已组建总部和科研中心,聚焦研发、业务管理协调和资本运作。

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胡知鸷指出,香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上市融资的首选地之一。这一趋势的背后,不仅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也是港股上市政策的持续优化以及多重因素,共同推动A+H模式进入新一轮的上行周期。

宁德时代也将成为吸引全球资本对中国新能源故事的认同的一个样本,标志着中国新能源企业开始以“规则制定者”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也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曾毓群说:“零碳时代是属于每个人的时代。”而在这场时代变革中,中国企业的角色,注定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变量。

正如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们,中国新能源企业正站在新的起航点上。他们的目的地,是星辰大海,而他们的航程,才刚刚开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