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火线”获批。
5月23日,易方达、广发、交银、华夏、嘉实基金等基金公司上报的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获证监会注册。
此前,5月16日,首批产品完成申报。
更早前的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性制度重构,推动行业实现从“规模驱动”向“回报导向”的根本性转变。
十六天内,一个新基金品种“诞生”。
迅速获批
5月23日,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获证监会注册。
据悉,这批产品预计很快就会向投资者发售。
市场人士认为,全市场将迎来首批新模式的浮动费率基金,这也是《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以来行业就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优化基金运营模式相关部署的落实迈出重要一步。
费率细化到“单客户、单份额”维度
据了解,与过往浮动费率产品不同,新一批全新模式浮动费率产品在费率机制上做了重大革新。
首先,管理费率挂钩投资者持有一定时间后的实际收益情况、以及相较业绩基准的表现,更强调投资者最佳利益导向,并首次将费率细化至“单客户、单份额”维度,真正实现“千人千面”差异化;
同时明确锚定业绩比较基准,激励基金管理人不断提升投资能力、完善投研体系,强化对长期超额收益的挖掘;
第三,采用开放式运作模式,兼顾投资者长期投资与流动性管理的需求。新机制下的“新基金”对各家基金公司的综合运营和平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嘉实基金表示,通过费率机制创新将产品管理费率与投资者实际回报水平深度挂钩,将进一步强化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费率取决于持有时长和期间年化收益率水平
以华夏瑞享回报混合基金为例,其基金管理费由固定管理费、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组成,其中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取决于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长和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水平,分档收取。
具体而言,当投资者赎回、转出基金份额或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发生时,持有期限不足一年(即365天,下同),则按1.20%年费率收取管理费;
持有期限达到一年及以上,则根据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分别确定对应的管理费率档位:
若持有期间相对业绩比较基准的年化超额收益率(扣除超额管理费后)超过6%且持有收益率(扣除超额管理费后)为正,按1.50%年费率确认管理费;
若持有期间的年化超额收益率在-3%及以下,按0.60%年费率确认管理费;
其他情形按1.20%年费率确认管理费。
这种创新的收费模式,实现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激励管理人提升投资能力,追求业绩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双向激励的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交银施罗德基金介绍,此次浮动费率基金按照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持有时间、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来分别计算该笔基金份额的管理费,费率水平根据该笔基金份额的年化收益率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年化收益率的相对表现而双向浮动,且双向激励的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以中间档1.2%为基础,在业绩表现好时管理费费率最高可以获得向上25%的适度激励,但如果业绩表现不佳则会最低有向下50%幅度的管理费扣减,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基金公司与投资者深度绑定的决心,也对管理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基金的“收费”和“业绩”相匹配。
通过费率结构创新,新型浮动费率基金达到开放式运作与精细化收费并举,更加符合投资者的真实需求;同时,与基金业绩挂钩的费率结构促使基金经理更注重风险收益平衡,有助于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稳定性和追求长期主义目标。产品设计思路从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收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核心出发,直指“基金多赚钱则多收取管理费,少赚钱则少收取管理费” 这一朴素的经营理念,牢牢锚定了投资者回报,处处围绕着投资者获得感,推动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更加深度的绑定。
锚定主流宽基指数
此前,业内流传的信息称,在产品投向和业绩比较基准选用方面,首批上报的产品均为全市场选股的基金,预计将更多锚定宽基指数,主要对标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500或者中证800等主流宽基指数。
不少管理人表示,后续在积累了一定“新浮费”产品运营经验后,会探索拓展对标的业绩比较基准范围,如主题风格类指数。
如今这也得以验证。以天弘品质价值基金为例,这是一只全市场选股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经汇率估值调整)×20%+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20%,可以同时投资A股港股优质标的。
投资策略上,天弘品质价值混合将通过以现金流深度研究为基础,深度融合HI主观+AI量化科技赋能的质量价值投资体系,聚焦具备良好商业模式、突出竞争优势、进取管理团队和完善治理结构的高质量标的,在估值安全边际与资产质量间寻求平衡,力争构建“均衡但不平庸”的持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