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报告《下限已经抬高,上限尚待打开》中,我们认为:对权益资产来说,4月以来市场在一次性风险计提之后,基于逆周期政策“对冲”和贸易环境“冲回”两大逻辑,已逐步定价了基本面的“下限抬高”。下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能否进一步推动内需短板领域的积极变化,以进一步打开“上限”。
那么,基本面的上限如何进一步打开?目前有三个线索初显端倪:
一是政府投资,在发债和项目落地加速之后,逻辑上存在开工加快阶段。4月是发债加速的阶段,特别国债自4月24日开始发行,包括银行注资特别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后者较去年提前一个月;新增专项债也有小幅加速。5月是项目落地进一步加速的阶段,5月中旬两办下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5月20日发改委指出“力争6月底前下达完毕今年全部‘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发债和项目落地加快之后一般会存在开工的加速。从石油沥青开工率来看,其5月以来中枢有初步上行。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开工特征会不会更为显著值得进一步观察。为什么这个线索比较重要?从4月经济数据看,经济的长板是“两新”下的设备工器具更新、家电手机销售;而短板主要在地产和狭义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同比只有3.6%且有减速迹象。两重项目和城市更新投资如果加速,对总量的边际带动弹性应比较大。
二是供求关系,政策出现新一轮较密集的管理低物价、整治“内卷式竞争”的信号。5月9日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从支持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防垄断转向防无序竞争"。5月20日发布会上,发改委指出“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要“加快淘汰炼油、钢铁等行业低效落后产能;科学论证煤化工、氧化铝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防止盲目新建;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企业注重技术研发”。为什么这个线索比较重要?我们知道,过去两年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名义增长速度低于实际增长,价格中枢水平较低,而这进一步带来实际利率偏高。实际利率偏高带来债务负担加大、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偏低。要解决实际利率偏高的问题,降低名义利率是方式之一,但空间已逐渐变小;通过改善经济“供需比”来提高价格中枢是另一路径。从历史规律来看,价格一旦确认温和上行趋势,则微观活跃度会显著上升。
三是中美经贸关系,日内瓦会谈后,中美官员首次通话。外交部网站消息,2025年5月22日,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兰多通电话,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环球时报援引CNBC报道称,这是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的首次通话,是一个积极信号。为什么这个线索比较重要?因为它是宏观面的主要不确定性之一。一旦它出现改善,则基本面和风险偏好会同步改善,形成双击。
注:本文有删减。
本文作者:郭磊,来源:郭磊宏观茶座,原文标题:《【广发宏观团队】静待三条线索的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