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微软双双冲击4万亿:一个“卖铲子”,一个“找金子”

英伟达和微软正接近成为4万亿美元公司,然而,两家巨头所代表的AI投资逻辑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对核心基础设施的直接押注,另一个则是对应用生态普及的长期信念。

在人工智能革命的推动下,微软与英伟达正双双冲向4万亿美元市值的巅峰,有望组成股票市场上最顶级的俱乐部。

然而,尽管目标一致,两家巨头所代表的AI投资逻辑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对核心基础设施的直接押注,另一个则是对应用生态普及的长期信念。

英伟达的价值飙升,源于其在AI价值链中的独特地位。作为AI“军备竞赛”的“军火商”,任何希望涉足AI领域的公司都必须首先采购其芯片,这使得英伟达的增长故事简单而直接。

相比之下,微软的路径更为复杂,其AI业务的回报也显得更为“模糊”。作为一家年收入远超英伟达的庞大企业,微软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愿意为其AI增强服务支付溢价。

对微软而言,微软在不到三个月内市值增长了1万亿美元,但达到4万亿美元估值后,其股价将创下20多年来最高的预期收益倍数。这意味着市场对其未来表现几乎不容有失。

卖铲人 vs. 服务商

英伟达与微软在AI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们的商业模式和风险敞口存在根本差异。

英伟达是典型的“卖铲人”,任何公司要挖掘AI金矿,都离不开它的高端芯片。这种模式带来了爆炸性增长,其年销售额在过去三年里飙升了十倍以上。

而微软则扮演着“服务商”的角色。它的赌注在于,将AI技术深度融入其庞大的产品矩阵(如Azure云服务、Office办公软件等),并说服用户为此付费。要实现这一目标,AI必须成为像几十年前的Windows操作系统或Word软件一样,彻底改变企业运作和日常生活的颠覆性工具。许多人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但“何时”实现,对于支撑微软当前的高昂估值至关重要。

微软的烦恼:高估值下的内部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但微软近期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这为其高歌猛进的股价增添了不确定性。首先,公司与早期合作伙伴OpenAI的关系出现裂痕。据报道,OpenAI希望转变为一家标准的营利性公司,这可能导致其与既是资助者又是竞争对手的微软之间关系重构。更令微软担忧的是,OpenAI有权在技术达到“通用人工智能”(AGI)这一模糊门槛后,限制微软对其未来技术的访问,这可能动摇微软AI战略的关键一环。

其次,微软在减少对英伟达依赖的努力上也遭遇了挫折。据称,公司在自研AI芯片方面遇到了困难。与此同时,公司内部正在进行大规模重组。在五月份裁员6000人之后,微软于周三确认计划再裁员9000人。

尽管裁员旨在提高效率并加大对AI的投入,但微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数据,在大型科技同行中,微软的单位员工年收入几乎是最低的(仅高于亚马逊)。若要达到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效率水平,微软需要削减近84000个职位。

时间是关键:改变世界的技术需要耐心

从财务数据来看,AI目前对微软的贡献仍然有限。根据Visible Alpha的共识估计,在其刚刚结束的财年里,微软Azure云部门内的AI服务创造了约115亿美元的收入。尽管这一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多,但仍仅占公司总销售额的约4%。这种有限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为微软提供了下行保护——即使AI业务增长不及预期,对公司整体的冲击也相对可控。

相比之下,英伟达面临的是一个更“二元”的问题。分析师预计,在未来三年,其年均增长率仍将达到32%。然而,一旦其最大客户的AI需求未能实现,或者出现颠覆性技术使其芯片不再那么至关重要,这种增长可能会迅速消失。

展望未来,英伟达最大客户们宣布的资本支出计划表明,短期内对其芯片的需求不太可能减弱。然而,微软仍然需要等待AI真正成为无处不在的颠覆性工具。

正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在国会证词中指出的那样,颠覆性技术以改变经济的方式被实施,通常需要比人们预期更长的时间。对于规模和估值已达顶峰的微软而言,时机将决定一切。这家Windows和Office背后的巨头有足够的财力和影响力来推动这一进程,但能否以足够快的速度实现,从而证明其不断攀升的估值,仍是一个未知数。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