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黄昱
今年,行业都认为京东是整个互联网圈最大的变量。如今,京东还在用行动佐证外界的这一观点。
7月31日,京东一纸公告震动全球零售圈:豪掷超180亿人民币全资收购欧洲消费电子龙头Ceconomy(MediaMarkt母公司),如若收购达成,这将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最高金额纪录。
这记重拳背后,是刘强东“出海必须本地化”的宣言落地——6月他刚宣布“放弃跨境轻模式,转向本地重资产,建立本地电商团队”,一个月后便砸出真金白银买下1000家欧洲门店。
对于行业而言,这似乎也不是一次普通收购,而是一次战略范式革命。当前,Temu、SHEIN用的都是轻资产的模式在海外驰骋,京东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在海外践行渠道与供应链的重资产模式,试图开启一场效率革命。
事实上,京东国际化战略的决心早已展现。
刘强东早在2014年就放话,“是否国际化,直接决定了京东未来的生死。”并且,此次被收购的Ceconomy是欧洲最大实体零售网,京东在2023年底时就曾考虑过这一收购计划,只是当时未能实现。
作为被收购方的Ceconomy,其主要品牌MediaMarkt和Saturn在欧洲的11个国家拥有超过1000家门店,收购之后,这些门店也可以直接化身为京东的线下渠道和前置仓。
这也意味着,结合当前京东在即时零售的运营经验,有望将欧洲市场的配送时效从2-3天压缩至小时级,重塑欧洲用户的电商体验。
并且,Ceconomy在德国电子零售市占率超30%,合作品牌超3000家(含苹果三星),在供应链方面的能力也可以为京东在本地化建设中所用。两者所擅长的品类上也有较大重合,这也方便京东将国内的运营经验复制过去。
另外,京东的能力也可以让Ceconomy有更多机会。根据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约52亿欧元,其在线销售近13亿欧元,占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还有这较大的增长空间。也就是说,京东线上运营能力可以进一步让Ceconomy线上份额有所增长。所以,这一收购一定程度上算是强强联合。
市场也有一些反应。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Ceconomy当日股价上涨6.8%,盘中一度飙升16%。
作为主流的电商平台,在近几年的电商出海浪潮中,京东一直蠢蠢欲动,刘强东也一直在出海方面有执念。
不过,京东此前在海外市场的尝试多以失败收场。2019年京东折戟印尼、2021年败走泰国,这些尝试的核心败因皆是“跨境模式水土不服”——本地缺仓库导致配送慢,缺采购权导致价格贵。
面向未来,刘强东认为电商出海还是要以重资产的模式。在6月时,刘强东介绍京东在欧洲干了三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总结而言,“我们的国际业务战略是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我们已经有超过2000名员工,本地采购、本地发货,只卖有品牌的货。”未来,京东计划把1000个品牌全部带到海外去。
也正是因为刘强东将国际业务作为未来的一个重点,除了收购以上公司直接高举高打之外,稳定币也成为京东布局的重要方向。刘强东介绍,“我们希望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都申请稳定币牌照,通过稳定币牌照能够实现全球企业之间的汇兑,能够把全球的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效率提高到10秒钟之内。”
不过,在全球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京东的此番收购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作为战略规划的一部分,Ceconomy将在欧洲保持独立运营,拥有当地独立技术构架,且无计划对人员、员工协议及办公地点进行调整。双方在工作强度及文化方面存在差异,京东想要的效率能否达到,还需要看实际的情况。
另外,就未来合作事宜,出价方与Ceconomy的最大股东,包括Convergenta Invest GmbH以及相关股东已签订股东协议,该协议的生效以收购要约的完成为前提。因此,收购要约完成后,Convergenta仍将持有25.35%的Ceconomy股份。这也意味着,在多方控制之下,京东的动作是否会被掣肘亦难以预测。
此次,京东以180亿收购欧洲龙头,赌的是以“供应链扎根”重塑竞争规则。而京东能不能开创中国电商出海新范式——用重资产换时间,用本地化换空间,值得市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