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的Ai应用已经产生不少大牛股,APP、Palantir、META,都从Ai浪潮中受益匪浅。但一些巨头的Ai应用之路,却并不顺利。
文生图技术已经日益成熟,视觉设计的效率已经有了很大加强,然而视觉设计软件巨头Adobe,却陷于困境,这两年在纳斯达克上涨40%的背景下市值腰斩。40亿营收的palantir市值,已经是200亿营收的Adobe的3倍。
曾经高高在上的SaaS标杆,Adobe今日也是仅剩下20倍PE,随着此前收购失败的Figma上市,市值相比收购估值再涨一倍,Adobe显得更尴尬了。
图像设计线,有Canva步步追及,AI生产图片,尽管Adobe推出了自己的Firefly,但Midjourney等收入其实不相上下,各家大模型也提供文生图服务,Adobe已经无法在文生图这一功能上保持龙头地位。
而文生视频领域,突破在即,google的Genie3之后,还会涌现更多的创意,创作视频的效率也被大大提高,尽管,与AI绘画一样,Ai生成的视频还需要专业软件进行修饰,但无形中Adobe的功能已经被淡化,尤其是这些文生图、文生视频的技术,并不是由Adobe初创,在行业的快速技术竞赛中,Adobe只是一个跟随的角色。
Adobe不一定是假摔,但鉴于其业绩依然保持增长,目前也并未出现客户流失,抄底仍然是有机会的,假设最终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功能烂大街了,Adobe的落后也不是大问题,基于二次编辑专业生态位,其他公司能搞定大模型,但却不一定搞不定专业视觉设计功能,因此Adobe依然能维持行业中较高的地位。
但在这次设想以外,Adobe还存在什么样的隐患呢?
一、长期估值逻辑受损
从业绩看,Adobe自然不如其他的Ai当红公司亮眼,但其实看增速,也没什么大问题,2025年Q1无论营收还是剩余履约业务(RPO),都保持了11%左右的增长。很多Ai相关性不大的Saas其实还在降速。
而公司也把全年的业绩预期稍微提高了一点。
增长方面,传媒设计大于数字化业务,传媒设计业务包括视觉设计即PS、PR等和PDF阅读器Acrobat。数字化业务即公司的网页设计软件Experience。
其中公司指出,ai绘图功能Firefly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渗透率很高,78%的用户都在用,这显示了当前生成式Ai已经是视觉设计刚需,基于Adobe的地位,在PS集成这一功能,这一功能跟外面的对手又没有很大差距,Firefly又没有很高的收费,客户没太大必要开两个软件,比如先Midjourney再PS。
外面提供的文生图服务的公司,都也不具备很好的图形二次设计编辑功能,在商业用途中,几乎无法文生图一次完工,细节微调,最后必不可少。
公司给大家的暗示是,Firefly并不掉队,相反还很受欢迎,如此高的粘性和潜能,往后像PS一样定价,收入就能猛涨,但这方面不能乐观到哪去,毕竟目前大家免费,Adobe的产品还远没有好到大涨价的水平。同时,其他公司也努力在文生图功能中提升二次编辑微调能力,以推进可用性,提升产品商业化能力。在文生图行业技术和最终的工作流范式没有尘埃落定时,份额下滑预期,仍降伴随Adobe很久。
小公司都是取得份额预期,所以提升估值,Adobe都是掉份额预期,所以压制估值,这放在股市中自然很不平衡,但对于长期垄断行业的大规模公司来说,形势就是这样残酷。
而公司的PDF阅读器Acrobat也完成了Ai化,功能大加强,但同时也未能转化为收入增长,喂PDF的任务其他大模型也能胜任,也不收费。
而不能忽视的是,从专业图像设计领域而不是文生图功能发家的对手,Canva,继续保持更高的增速。2024年市场份额是Adobe的1/20,但2025年继续保持了30%的增速,这意味着Canva的市场份额依然在快速增长。
Canva的专业性自然不如Adobe,但问题是,很多商业视觉设计的需求大部分也是不专业的,Canva相比Adobe,有更轻的运行环境,更好上手,同时,也有质量不错的生产Ai工具,长期来看,Canva将是Adobe最大的对手,在两者的增速差收敛之前,恐怕这也是一个新的估值压制因素。
而有意思的是,Figma上市后暴涨,Canva可能紧随上市,出现了泡沫传染现象,比如Figma最高市值来到了600亿,而Canva的业绩和Figma可比,Canva各项指标几乎是好3倍,按照同样的估值法,Canva上市炒到2000亿美元市值不难,但问题是,Adobe的市值,目前只是1400亿。
这反应了当前美股牛市的疯狂。但也反映了,Adobe长期来看已经很有性价比。只是有两个因素一直压制估值,但只要份额不掉,跟Canva增速不要越拉越开,随季度业绩披露,Adobe的估值就很容易从20回到长期的30倍。
二、Figma之战不是重点
下面再看到火热的Figma,说它会全面冲击Adobe,那就有点夸大了,因为体量差距太大。但Figma确实吃掉了Adobe的XD软件,在网页或者程序UI设计赛道独占鳌头。
这个赛道是视觉设计的一个子板块,不算大,Figma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平台运行不需要本地安装软件,而是在网页端运行,并且强调流程多人协作,相比之下Adobe的Xd就有点复杂了。
而Figma真正有竞争力的,是通过图形生成代码,即构建一个网页,只需要设计图片和逻辑,即能无代码完成任务,而传统设计,依然是先有代码,再加载素材。因此,Adobe的XD就有点是老古董了。现在,XD已经基本放弃了竞争。
不过在这个赛道败下阵来没关系,毕竟Adobe家大业大,还有其他业务,网页UI设计本质上也算是轻视觉设计,也用不到PS衍生的丰富功能,更需要的是这个工具好用。
Adobe曾希望用200亿来收购Figma,但显然,并购完又是一家独大,反垄断不予通过。理论上看,Adobe开价已经相当有诚意。
目前看到的是,Figma在UI设计赛道的冲击已经完成,Figma再抢夺Adobe的其他软件功能,难度不小。毕竟在Canva和Figma下,能抢到的非专业视觉设计业务,已经都拿下不少了。
同时,Figma也并非高枕无忧,这种轻量、无代码网站开发的工具,随着大模型发展,孕育了更多更新颖的公司,比如Lovable,一个无代码建站工具,这款产品成立才一年,ARR增速就已经位于所有Saas的前列。
与Figma相比,Lovable或许在视觉设计上没那么强,但是这类工具代码能力却又更强,强调用文字一句话生产网页,甚至跳过图片视觉设计这一步,Figma都显得有点笨拙了,这跟其他公司冲击Adobe时的逻辑是一样的:给大众用户,没那么专业,好用一点,看来,长江后浪推前浪,Figma的未来,也有相当多的风浪。
三、真正的问题
对于Adobe来说,其实当前的主体问题就是增速不够,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上。竞争不利导致了这个问题,但并不是突然竞争不利,而是那些创新的,低专业性的环节,Adobe大公司没有能力又要高收费高利润,又能保持市场份额。
但美股今年并不缺大象起舞,垄断或者规模太大也不是不增长的原因,比如meta,关键是怎么利用AI促进收入和利润增长。假设Adobe的增速修复到20%+,起飞是必然的。
Adobe跟目前其他的Ai应用公司一样,算力烧钱并不少,但是没转化为增速。一个原因是,客户量没有提升,参照Figma和Canva的发展,Adobe都是大众客户被抢的状态。对此,公司长期增速,是依赖人数稳定的专业用户,用协调销售提升ASP来获取营收。
这一点实际上就是上面预期的公司暗示Firefly后续加大收费,Ai视频功能收费,但这种路径只会越走越窄,让对手继续活得很滋润,并且有更多的动力来探索专业业务。所以,Adobe还是需要一些改变,比如探索更好的收费模式:
在过去,软件买断升级到Saas订阅付费,是软件行业的一大革新,而在Ai时代,订阅制也不是全部,Ai的监控更精细,可以变为按操作深度和时间付费,精确定价专业和非专业用户。包括大模型们不用按天付费,而是按TOKEN,这就是一种精细计价。软件不同功能使用频率的精细定价,实际上能让路越走越窄的Adobe重获新生。
以前曾经提过一个观点,成功的Ai应用公司,都有自己独家厉害的小模型,palantir是,Applovin也是,Meta看似天天捣鼓大模型,但提升营收利润,也是靠广告业务效率优化本质还是跟Applovin一样,用精准广告小模型。对于Adobe来说,其团队无法做到引领Aigc模型,就只能靠精确定价这类模型来取胜。大家都有的功能,就不要指望能维持高定价,高份额。
另外,也注意到,Adobe的利润率也没有在这一波浪潮中提升,毛利率已经很高自然是改不了太多,但销售费用率仍居高不下,运用Ai来提升销售效率很重要,因为Meta就能做到营收增长,销售费用倒退,而这种内控是跟行业技术趋势无关的,这也说明,Adobe的内部其实并未深度Ai化,或许这才是这个公司真正的未来。
结语
因1400亿的Adobe要涨起来很多倍,都不难,有先例,但问题是,公司Ai化程度不够,AIGC技术,不在行业潮头,但其专业化二次编辑功能的积累,给了他非常大的容错率,只要能够找到一些独家小模型,无论是产品上的还是内部控制上的,就能逆袭。
比如产品精准定价的,比如改善产品营销效率的的,都能马上扭转收入和利润增速,但现实是没有做到,那么估值将一直压制,直到文生图文生视频模式尘埃落定。Adobe依然是那种,没有变革,就没有大反转的公司。
本文来源:真是港股圈,原文标题:《Adobe是假摔还是被Figma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