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艺晨 郑敏芳
编辑:松壑
2025年入夏,福州的一名初中生小陈被激战正酣的奶茶“0元购”补贴所吸引,每日的奶茶点单量达到了3-4杯。
“好喝的奶茶太多,不喝感觉浪费。”小陈对此感慨。
6月中旬,原本体型偏胖的小陈开始出现口干、多饮等症状,空腹血糖达到了12.3mmol/L,达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还多,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
在三家头部外卖平台砸下亿级补贴发起免费奶茶大战,更多消费者沉浸在这场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快乐水狂欢中。
一切过度甜蜜背后,总有隐形成本的代偿。
虽然奶茶“0元购”已在外卖大战的调停下熄火。
但不可忽视的是,数以万计的连锁茶饮、零食门店正在通过供应链集约化、点位争夺、下沉扩张的规模经济打法,将更多含糖的食饮以更廉价、流行且易得的方式渗透进入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这些门店尤其善于“密集包围”在一众中小学校园门口,而高频率的奶茶零食消费,在逐渐成为青少年课余放学后的习惯。
人类天然难以抗拒噬甜快乐,甜味所带来的多巴胺刺激,实则正在让遍地开花的奶茶店与零食店成为可见规模最大的一场现象级“成瘾经济”。
可是超量含糖食饮摄入对于居民健康的威胁,早已成为世界卫生系统的共识——
过量糖分会刺激血糖波动,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随之而来的肥胖、代谢综合征与内脏脂肪的堆积,正是人类许多慢性病的开端;
一旦出现群体性的血糖失控,不仅会给社会健康带来隐患,还会让原本并不宽裕的医保系统徒增压力。
但许多“活在当下”年轻人却很难意识到,“每天几块钱甚至免费就能喝杯甜甜奶茶”究竟有什么后果。
这恰恰印证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的寓言:
"那时还太年轻,不知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茶饮、零食店在万店连锁模式下持续“量产甜蜜”之时,这背后的长期社会健康成本,最终由谁来负担?
这篇文章,试图挖掘这个问题,寻找其中答案。
万店狂欢
如果时间倒退回5年前,人们或许还难以想象茶饮与零食的连锁化规模,会发展至今天这样的程度。
截至2024年底,仅蜜雪冰城一家门店就坐拥超过4.6万店,相当于行业第2名到7名的总和。
数万家门店的扩张,助力蜜雪冰城这一年以22%以上的增长率实现了248.3亿元收入,一年饮品的销售总数达到了恐怖的90亿杯,相当于全国每人消费了6杯还多。
依靠门店的迅速扩张、规模化的供应链管理与集约且数字化的高效运营,蜜雪冰城在2022-2024年连续3年保持了30%以上的ROE增速。
凭借着强悍的商业模式与高光的业绩验证,这家全球最大的现制茶饮企业自今年3月登陆香港联交所后,就成为资本市场宠儿。
IPO时的超过5000倍超额认购、上市后63个交易日的1.34倍涨幅、千亿级市值,让“雪王”地位由此奠定。
某种意义上,蜜雪冰城的跑通与胜出也是当下“万店经济模式”的一个横切面。
基于单店模型的验证,在资本助力下迅速增开门店占领有利地势,再通过规模化管理来反控运营成本提效,成为如今新茶饮乃至零食行业屡试不爽的范式。
饮品店投资小、门槛低、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单店模式可复制性极强。初始投入往往不超过百万,回本周期常规不超过2年,吸引大量中小加盟商的投入。
截至2024年底,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三家连锁茶饮门店数量超过8000家,而书亦烧仙草、甜啦啦、益禾堂、霸王茶姬的门店也均超过了5000家。
截至2025年7月15日的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奶茶饮品”赛道的门店总数已达42.63万家;另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新式茶饮的2024年的市场规模已达3547.2亿元。
外卖补贴大战之下,茶饮品牌之所以能够被电商平台一呼百应,正是与加盟连锁模式下行业集中度的跃升有关。
相似的万店经济现象,在量贩零食行业上演着更快的扩张速度。
2024年6月,“好想来”母公司万辰集团旗下门店数量还不到7000家,但仅仅用时不到1年,这个数字就快速增长至今年3月的1.5万家。
这相当于每天需要开店26家。
量贩模式之所以有效,恰恰在于量大且低价的产品吸引力。
通过门店的迅速扩张,品牌的上游采购议价权获得了提升,甚至可以通过当下低廉的生产与物流成本自制贴牌产品,这种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产品侧的低价优势。
作为量贩零食两大头部品牌,万辰集团、鸣鸣很忙目前的门店总数均已超过1.5万家。
如果将零食有鸣、爱零食等2000家门店左右的腰部选手统计在内,行业总规模已不少于4万家。
作为身躯庞大的低价闯入者,量贩化的万店模式甚至让零食行业的渠道结构出现快速洗牌。
中金和嘉世咨询的一次调研显示,量贩零食店2024年在中国零食消费渠道占比高达37%;而传统的超市及电商渠道占比仅有2成,份额还在不断收缩。
门店扩张直接带来了收入的激增。
2024年,万辰集团以接近318亿元的收入实现了2倍于上年的增长,让公司股价从2024年下半年至今增长了接近7倍,2家头部整合而来的鸣鸣很忙则更是以119%的增长率实现了近400亿元收入。
当核心铺位已被锁定,消费者心智逐渐形成,核心大单品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物。在手规模身位级领先的头部品牌注定会展现出更高的运营效率、赚钱效应与资本回报。
这场万店经济的宇宙尽头,注定是一场属于资本的狂欢。
糖的地盘
无论是连锁茶饮还是量贩零食,”产品能打”是品牌持续拓店的必要保证。
但在奶茶好喝、零食好吃的背后,二者却存在着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隐藏共性,那就是基本都属于含糖食饮产品。
添加糖饮料与其背后的甜味是连锁现制茶能够迅速征服年轻人味蕾的底层根源;而在量贩零食接近2000款SKU中,绝大多数产品的配料表广泛存在白砂糖、葡萄糖粉、果葡糖浆等甜味来源。
“无论是奶茶还是零食店,能够快速拓店的根本原因还是普通人对糖和甜味的偏爱。”北京一家PE机构消费业务投资人表示,“看多数茶饮最热销的SKU就知道,人们爱的不是茶,而是甜的奶茶。”
对如火如荼的连锁茶饮与量贩零食而言,添加糖及其甜味对消费者多巴胺的极致满足,更像是如今撬起万店规模的关键支点。
以现制茶饮行业为例,信风综合已披露的出杯量统计推算,包括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在内的5大茶饮连锁品牌仅在2024年一年内的出杯量就高达140亿杯。
据上海疾控中心针对13家现制连锁品牌销量排名靠前的3类奶茶进行抽样检测发现,以500mL中杯奶茶为例,不额外加糖、五分糖和全糖的检出含糖量分别约为17克、29克和40克。
若按140亿杯以及五分糖的29g含糖量保守推算,上述5大连锁茶饮一年内间接卖掉的糖分高达40.6万吨。
2023年,我国现制茶饮消费人群约为3.2亿人;40.6万吨的糖消耗量意味着平均每人每年至少要多吃掉约合1.3公斤的糖。
然而这只是表观的估算结论,消费者实际每年消化的隐形糖分可能会更多。
上海疾控中心曾对13个现制连锁品牌销量排名靠前的3类奶茶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即便是标注“不额外加糖”的奶茶样品,也有超九成测得的实际总糖含量超过25克。
毕竟和提供营养成分表与配料表的标准瓶装饮料相比,现制茶饮中的糖分构成和含糖量更加模糊,管理也更加混乱。
即便少数品牌主动公示成分,标识也常停留在模糊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而真实的添加量消费者仍然难以知晓。
除了作为添加剂的直接糖外,还有存在于水果、小料、乳品中的隐形糖。一份“不额外加糖”的芝士奶盖果茶未必比添加少量糖浆的奶茶含糖量更低。
一篇2023年发表在《食品工业》的研究《现制奶茶含糖量分析与讨论》亦指出:部分抽检品牌出现实际含糖量高于标示值的现象,甚至存在实际值与标识值倒挂的案例。
可以预期的是,伴随行业规模持续扩张,万店经济向社会输送的糖总量或许将不断攀升。
现象级的全民噬糖,甚至推动了国内糖原料市场的增长。
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糖类(白砂糖、甜味剂、果葡糖浆)原材料市场规模98亿元,较比2020增幅达到63%。
炽识咨询认为,糖类原料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不会因基数提升而放缓,其预计到2028年,中国现制茶饮全品类规模将达5466亿元,推动糖类原料需求增长至158亿元。
成瘾经济
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指出,“最好的公司是那些能让用户离不开的,即便他们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这种依赖”。
不少投资人都对具有成瘾性的生意颇为着迷。
因为高粘性、高频次以及抗周期特质所贡献的现金流是源源不断且十分稳健的。
正如道琼斯的前掌门休·班克罗夫所说,如果股市崩盘,请抓紧时间买进美国烟草公司。
“在艰难时期,人们会舍弃很多必需品,却绝不会戒掉自己的坏习惯。”
与烟酒、高DAU手游、短视频一样,糖的生意具备成瘾性。
资源贫乏的石器时代,糖的甜味代表恢复血糖与快速补能的信号,这让人类将对糖的偏爱深深刻入了基因。
充分的糖分摄入可激活多巴胺奖赏通路,让人的大脑产生愉悦感。
P Rada , N M Avena等人研究便发现,间歇性暴食蔗糖的大鼠,每次暴食时大脑的伏隔核壳区多巴胺水平显著升高至基线的130%,激活愉悦回路,带来即时满足感。
这一神经反应类似于药物成瘾——滥用药物同样也会增加伏隔核中的多巴胺。
而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之下,糖无疑是消费者最唾手可得且价格低廉的减压器。
上述研究表明,停止蔗糖摄入后,大鼠出现类似药物戒断的焦虑行为,这亦进一步支持糖摄入与成瘾性神经反应的关联。
由于糖产生的快乐维持时间较短,5分钟后就会消失8成以上,让人在短时快感后迅速陷入“愉悦缺口”,驱动重复摄入。
“多巴胺抵抗”的边际效用递减下,当受体不那么灵敏后,就需要更多的糖以及更强烈刺激方能达到相同感受。
现代食品工业下的糖原料虽然廉价,但通过饮料、零食的层层包装,确实更容易实现规模化销售与复购,并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品牌与渠道护城河。
可口可乐们耗费百年时间在全球建立了装瓶厂网络,将重资产的生产、销售环节的“外包”,把“快乐水”卖向全世界。
这些巨头恰恰成为了贩糖生意链条中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相同的故事如今正在发生在现制茶饮与量贩零食中。
如今不少规模化的连锁茶饮生意,是如蜜雪冰城一样向加盟商“卖物料”的供应链生意:将生产外包到奶茶门店进行制作,最大程度地降低运输成本和包装成本,同时通过上游整合与集约化成本管理,进而兑现更多的利润空间。
2022年至2024年三季度,蜜雪冰城的工厂面积迅猛增长,从16.8万平方米飙升至79万平方米。
通过自建原料工厂与冷链仓储系统,蜜雪冰城实现了糖浆在内的等主要物料自产,使糖浆类成本较外购低30%以上,甚至连糖蜜和果蜜的包装瓶都实现了50%的成本压缩。
依托着4万多家的门店网络,供应链的极致提效将其终端现制茶饮压降到10元以内,以至于开始争抢预包装饮料的市场。
由此,蜜雪冰城代表的供应链魔法也成为了行业内争相效仿的学习标杆,目的或许也只有一个:
降更多的价,卖更多的奶茶。
在适配场景上,自控力偏弱且还在受教育阶段青少年扎堆的校园周边,更容易看到他们与这些奶茶、零食门店“双向奔赴”。
在租金成本偏低的三四线城市,很容易看到中小学校园门口被一众连锁奶茶、量贩零食店所包围,排队消费的中小学生盛况更是门庭若市。
相关现象正在受到一些地方部门的关注。
例如河南省卫健委牵头制定的《河南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校园及周边500米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因为未成年人自制力偏弱,烟草店、网吧过去一直是有限制的,但是像奶茶、零食店在校园门口扎堆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约束,确实也有对孩子生活管的比较严格的家长表达过担忧。”北方一名地级市高中前管理人员表示。
刚刚成年的高校学生,同样成为了连锁门店的重点目标。
综合壹观商业2024年末对窄门餐眼数据的一次统计,18家现制茶饮店已开出超过6600家校园店。
例如霸王茶姬已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近200所高校开设门店。截至2025年6月11日,霸王茶姬校园店的会员数已超过200万。
另有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周边500米范围内,蜜雪冰城的门店覆盖率高达83%,远超其他茶饮品牌。例如郑州大学周边3公里内分布着12家蜜雪冰城门店,平均间距不足300米。
供应链的极致优化,持续压低着综合成本来对齐低价策略。低价的普及进而带动适配消费群体的扩容,将含糖成瘾生意朝更大范围辐射的同时,摊薄了固有的运营成本。
这场效率优先的供给端革新或许最终会导向一个结果:
连锁企业赚到更多的钱,人们终将吃掉更多的糖。
“慢性毒剂”
奶茶或零食的“上瘾”,如今已是普遍现象。
北京的一名上班族关琳表示,自己每天至少消费2杯“不额外加糖”的奶茶。
“去年就大概喝掉了差不多300杯奶茶。今年可能更多。”关琳表示。

如果“成瘾”只是纯粹成为人类生活日常,或许无可厚非。
关键的矛盾之处在于,过量的糖分摄入正在成为危害当今社会居民健康的主要元凶。
奶茶等含糖饮料以及巧克力等高糖零食带来的高剂量的糖分,都会加重胰岛素负担,从而导致内脏脂肪生成、胰岛素抵抗、体重增加等各种问题,最终引发代谢功能障碍。
以含糖饮料为例,今年初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Laura Lara-Castor等人发表的论文,便分析了1990年和2020年全球184个国家饮食数据库的数据,发现2020年全球新增220万个2型糖尿病和120万个心血管疾病病例可归因于含糖饮料,这占发病数的比例分别达到9.8%、3.1%。
除此之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元凶之一亦是含糖饮料。
据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团队对3739名年龄≥20岁的美国成年人调查发现,含糖饮料摄入量的与NAFLD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性。
其中,摄入低剂量(<1杯/周)、中剂量(1-6杯/周)和高剂量(≥7杯/周)含糖饮料的人患NAFLD的相对风险分别增加了14%、26%和5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对此给出建议:成年人每天摄糖量应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按照上海疾控中心的抽检结果,不额外加糖、五分糖的500mL糖含量分别达17g和29g。
这意味着,仅需要2杯“不额外加糖”或1杯“五分糖”奶茶,就有可能超过成年人一天的推荐糖分摄入量,可能导致健康风险显著上升。
要知道,这还只是1-2杯奶茶,叠加零食以及日常饮食中的常见糖分,消费者每天的糖分总摄入量恐怕只多不少。
高糖食品对内脏、大脑亦会造成较大的健康负担,即便只是短期内大量摄入,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也远超想象。
据《自然代谢》的一项研究,十余名健康男性只是接受5天的巧克力棒等高热量饮食后,便出现高热量组肝脏脂肪含量激增20%,且大脑胰岛素反应出现短期增强等影响。
大量甜食使血糖骤升,胰岛素长期超负荷分泌后敏感性下降,就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随着含糖食饮伴随着连锁业态的降价升量,我国的胰岛素抵抗正在成为国民级的健康隐患。
据阜外医院今年发布的一项调研,我国胰岛素抵抗的粗患病率高39.1%,相较20年前的数据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3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人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问题几乎相生相伴。
据卫健委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会扰乱代谢,引发血糖、血脂等异常;它们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在茶饮补贴遍地、外卖平台的“零元购”的助攻之下,人均含糖消费频次悄然抬升,社会居民的健康风险更是被进一步放大。
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地方出现了疑似因过度饮用奶茶被确诊为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的案例。
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7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38岁、体型肥胖的男子。该患者为获取外卖平台“羊毛”频繁点奶茶代餐,正餐摄入量锐减,短短两个月内体重骤降至75公斤,并出现多饮多渴等症状。就诊时其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达正常值上限的2.45倍,最终被诊断为糖尿病。
据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龚维坤主任医师介绍,近一周已接诊3例类似病例,均为年轻男性,均存在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生活作息不规律、突然消瘦伴严重口渴等症状。
有医生向信风表示,虽然短期内大量饮用奶茶与糖尿病之间尚无直接因果关系,但确实存在理论上的相关性。
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内分泌医生告诉信风:"近期接诊中发现部分患者有长期饮用奶茶的习惯,我们初步判断正是长期过量摄入奶茶,引发了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但由于这些患者常同时暴饮暴食,虽然难以完全归咎于奶茶,但大量饮用奶茶确实增加了罹患此类疾病的风险。”
这意味着,万店经济与外卖大战之间共振的低价内卷,不仅有可能对传统的线下实体形成挤出式冲击,更廉价甚至零成本的含糖茶饮供给,更有可能对消费者的长期健康带来隐患。
谁的成本
茶饮与零食站上万店规模的资本繁荣,实则建立在我国已刻不容缓的居民超重肥胖问题频发的严峻形势之上。
肥胖和体重管理已是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在着手应对的社会难题。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这是我国首度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
该方案计划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为超重肥胖等重点人群提供全流程健康管理。
当下建立在廉价基础上的含糖食饮供给与内卷,不但快速的对行业利润带来挤出效应,还可能对居民的体重健康管理下来负外部性影响。
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的消费量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自身健康风险,更可能成为全社会卫生支付系统的隐性负担。
长期摄入过多的糖份所引发的代谢紊乱如同多米诺骨牌,首当其冲便是胰岛素抵抗。
作为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会引发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并发症。
例如胰岛素抵抗与乳腺癌便有着密切联系。
据美国癌症协会披露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对1328例乳腺癌病例进行近20年的随访发现,在绝经后女性中,较高的胰岛素抵抗与乳腺癌发病率显著升高以及乳腺癌后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相关。
这只是冰山一角。
最常见风险之一,正是糖尿病现象的高发。
据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研究,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病数达到2.33亿人,较2005年的8848万增长了超1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从7.53%飙升至13.67%,年均增长速率达到3.36%。
高糖食饮之下,相关风险的持续放大加重了社会成本。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24年我国的糖尿病总支出达到1.2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超5成,这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部分城市对此已是“不堪重负”。
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对中国东部某省会城市约4.5万名糖尿病患者跟踪,这部分群体的年均糖尿病费用从2014年的9285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元左右,4年间增长了超6成。
其中,2019年的人均费用支出占该市人均GDP的比例超过1成。
另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预测,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患病率将从2020年的8.2%提升至2030年的9.7%,糖尿病总成本将在2030年超过3万亿元,同期占GDP的比例为1.69%,预计这一成本的增幅或超过GDP。
这意味着若不加以进行干预,随着这些慢病患者人数的增加,整体医疗支出有可能呈几何级攀升。
对于本就需要从严管控支出的医保系统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年入百亿的蜜雪冰城们高额利润背后,暗藏着一场由公共医保系统代偿的健康成本转移——品牌们赚取的每一分“甜蜜收益”,实则在以全社会激增的医保负担为隐形代价。
控糖之阻
“控糖”的风并非没有吹到奶茶届,但现制茶饮的主动控糖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糖在奶茶中除了提供甜味,同时发挥协调原料平衡,提升茶香、奶香、水果新鲜感等作用。
失去糖作为载体,奶茶风味稳定性会大打折扣。
因而无论从供应链还是产品端,控糖都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
思路之一,是全面减少产品中的添加糖含量。
2023年9月,茶百道宣布对旗下十余种产品减糖,降低在制作珍珠、芋圆、西米等小料时添加的糖量的同时,减少了产品制作过程中的额外用糖。
品牌调整饮糖量添加基准后,后来的七分糖甜度下降到了此前的五分糖左右。即消费者保持原习惯点单,糖摄入量可减少约30%。
半年之后,沪上阿姨也推出类似策略,对绿豆牛乳冰、桃桃蜜柚等三款产品进行降糖。
但这种方式并未得到全面普及。
业内认为,新茶饮消费者在口味和健康上出现了“既要又要”的心态:期待饮品健康,但不希望为此牺牲畅饮“小甜水”带来的快乐。
思路之二,是采用不升糖且不含热量的代糖,来提供甜味保证。
这是如今更主流的控糖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喜茶、奈雪的茶等至少7家品牌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加1元”更换代糖的选项。
不过不少头部品牌仍未加入这一行列。
根本原因在于,代糖不仅徒增成本,带来的短期商业回报有限,难以撬动品牌参与的积极性。
茶饮行业资深研发人士陈声坚认为,新茶饮行业脱离固定sop配方进行口味创新,很可能要面临量产及制作过程中成本及损耗过高的问题。因此一些品牌基于供应链管理和利润考量,在提供零卡糖阶段偏向保守。
“连锁品牌更优先保障大量且稳定供应,维持极致低价。”陈声坚认为。
这意味,一些品牌无法提供代糖的背后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其对于极致低价的效率诉求。
金禾实业旗下代糖品牌爱乐甜市场部负责人lynn告诉信风,茶饮品牌研发减糖产品,最优先关注的仍然是风味适配问题。
“爱乐甜与行业头部品牌有大量合作。但每一个品牌的茶和奶都各不相同,供应商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重甜味剂的复配不断优化精进配料配比方案,让口感无限接近蔗糖。”lynn说。
恰恰是这个原因,提高了茶饮品牌定制化开发每一个SKU的成本。
不过lynn也表示,并非所有品牌会对此投入进行主动宣传。
原因在于,代糖产品的存在隐含了对前代配方的否定,让品牌难以“自我革命”。
lynn解释说:“品牌既不愿让消费者认为现有的常规产品不够健康,也避免给新品口碑制造潜在争议。”
尽管头部品牌已开始基于控糖需求推动供应链的研发升级,但对行业整体而言,这种“控糖”较难直接带动价格提升或客群增长,甚至对“健康化”营销的助力也颇为有限。
在无糖茶已成瓶装饮料大类的背景下,现制茶饮消费者对“0卡糖”的接受度仍然不高。
《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即便在一线城市,主动选择0卡糖替换的比例也仅有5%,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则更为嗜甜。
这背后可能有消费者对代糖口感乃至安全性的顾虑。
世卫组织曾在2023年发布的指南中表示: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零度可乐使用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被世卫组织列为二类致癌物,而作为天然甜味剂的赤藓糖醇曾被一份研究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存在关联。
但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相比于传统的白砂糖、果葡糖浆,选择代糖仍然是更优解。
“一些代糖出现时间比较晚,相关的风险研究其实存在争议,相比之下,蔗糖和果糖危害却是板上钉钉的。”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医生指出,“从热量、升糖指数、胰岛素刺激和口腔健康的角度说,如果一定要吃糖,代糖大概率是优于传统糖的。”
“现在的问题是代糖作为新事物有风险容易被关注,而传统糖不健康大家却不以为然,放大了社会对代糖的成见,反而让人们觉得传统糖没问题且大肆摄入,这对于追求健康是南辕北辙的。”该医生说。
不过,现制工艺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削弱品牌“代糖化”的实际效果。
陈声坚告诉信风,由于行业自动化设备仍处于普及阶段,奶茶的出品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制作人员的操作,“不同的人照着同一个配方做出的奶茶‘口感口味’可能完全不一样。”
凤凰新闻曾在一次对五家茶饮品牌零卡糖的抽样测评中,发现喜茶、乐乐茶与沪上阿姨均出现了“0卡糖”实际含糖量高于“标准糖”版本的现象。
其中乐乐茶的蔗糖含量不降反升,更引发了消费者门店操作规范的质疑。
出路之问
高糖食饮背后较高的健康风险早已不言而喻,但相比烟草和酒精来说,其影响的传递链条较长,导致带来的社会负外部性容易被社会各方所忽略。
目前我国政府已从企业、患者两端“双管齐下”,以缓解高糖摄入给全民健康带来的压力。
2024年,上海市率先进行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A、B、C、D,推荐程度则逐级递减),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
但时至今日仅有霸王茶姬、奈雪的茶等少数新茶饮品牌对饮料产品的糖份等按照A、B、C、D等级进行标识,瑞幸、蜜雪冰城、茉莉奶白等更多新茶饮店并未跟进。
我国的预包装食品饮料含糖量的强制标识规定也在启动。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新增的2项便是糖和饱和脂肪(酸)。
但这仍然仅限于预包装食品,对于现制现售的饮料产品等尚不作强制要求。
整体来看,目前政策端仍是通过鼓励企业主动降低含糖量等方式来干预糖摄入,但由于糖摄入的成本较低,仅依靠消费者的自控力显然难以对抗奶茶这类带有成瘾性的饮料,而且企业端也难有驱动力进行更多减糖措施。
参照成熟市场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糖税、减少高糖食饮宣传,亦是重要的补充手段。
不少国家对奶茶等含糖饮料额外征税,来抵消社会在居民健康管理方面上的支付缺口。
例如英国、墨西哥等国家均已对含糖饮料征收糖税,主要分成基于饮料的容量和含糖量两种征收方式,以此引导企业修改配方,降低产品的含糖量。
作为较早征收糖税的国家,墨西哥早在2014年就对含糖饮料进行征税,税率为每升1比索,即按照饮料的容量征税。
这种按照饮料容量征税的方式较为直接简单,由于直接抬升购买含糖饮料的成本,消费者购买含糖饮料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实施后的次年,墨西哥当地含糖饮料购买总量同比减少了近4成。
英国实施的是结合含糖量的分级税率:每毫升含糖5-8克的饮料每升征税0.18英镑,而每100毫升含糖量超过8克的饮料每升征税0.24英镑。
如此举措同样取得了显著效果。
据英国公共卫生署,2019年零售和制造业征税饮料糖分较2015年减少43.7%,总糖分销售减35.4%。
尽管糖税的手段可以带来一定的减糖效果,但由于我国发展程度与成熟市场国家不同,实操过程中或仍存在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天昶向信风表示,糖摄入水平高,主要是发展阶段差异下饮食习惯的不同,就是说发达国家较早进入了食物供给充足的阶段。由于人类对甜食的偏好是既定的,发达国家居民更早形成了高糖摄入量的饮食习惯,整体糖摄入水平相对中国较高。
但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目前总体糖摄入量相对较低,因此直接借鉴发达国家的糖税政策可能并不完全适用。
与此同时,将糖税转化为对健康食品的投资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方对糖税的抵触。
“糖税的投入主要是为了削减高糖(高热量)摄入饮食习惯的健康风险,比如健康投资(包括运动增加热量消耗,健康医疗管理等)。健康食品的研发投入也可以考虑,这个主要是考虑对糖的替代,比如低热量调味剂(新出的阿洛酮糖就是例子)。”翟天昶指出。
还有国家则采取禁止饮料公司在电视等媒体平台宣传高糖饮料。
新加坡将预包装饮料按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分为 A(最健康)至 D(最不健康)四个等级。D 级饮料被禁止在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投放广告,也不得冠名赞助赛事。
为此,不少在国内未参与营养成分标识的公司在新加坡均对产品包装进行了糖分标识。
瑞幸便是如此,旗下的爆款“生椰拿铁”在新加坡被标识为D级,但国内并未进行任何标注。


如此来看,当健康政策仅停留在倡议层面,企业往往缺乏实质性改革的动力,只有社会共识与外部监管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打断高糖食饮群体性成瘾的自我循环。
“万店”狂奔的规模神话背后,是资本对效率与利润的极致榨取。供应链的精益化、点位的饱和覆盖、价格的无限趋近于零,共同铸就了这场“量产甜蜜”的商业盛宴。
然而,盛宴的账单正以另一种形式被悄然偿付:
它榨取的是供应链上每一分微薄的利润,却把肥胖风险悄悄塞进孩子们的书包;它计算的是每平米门店的坪效最大化,却放任代谢综合征的阴影在人群中蔓延;它追逐的是万店齐开的商业神话,却将医保系统未来的沉重负担轻轻搁置。
那些廉价的甜蜜、易得的快乐,终究要以健康为代价,以未来为筹码——这场用规模堆出的“甜蜜盛世”,从来都不是免费的馈赠,而是需要一代人用身体账本慢慢偿还的透支。
(郑嘉意、实习生姚桐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上海122种市售现制奶茶中的营养成分,史泽环,孙卓,宋琪等,《环境与职业医学》
2. 现制奶茶含糖量分析与讨论,王宇雯,《食品工业》
3. 中国新茶饮供应链白皮书(2024),鲜活饮品×第一财经
4. 2025中国量贩零食行业现状报告,嘉世咨询
5. 三万元检测40杯奶茶,0卡糖是一元的智商税?,凰家实验室
6. 布局近万家,在校园开茶咖店是一门好生意吗?,蒙嘉怡,壹览商业
7. 外卖大战激战正酣 有人因“0元奶茶”喝进了医院,冯川叶,东南网
8. Burden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n 184 countries;Lara-Castor L, O'Hearn M, Cudhea F, Miller V, Shi P, Zhang J, Sharib JR, Cash SB, Barquera S, Micha R, Mozaffarian D;Global Dietary Database.
9.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D)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Tseng TS, Lin WT, Ting PS, Huang CK, Chen PH, Gonzalez GV, Lin HY, Nutrients.
10. A short-term, high-caloric diet has prolonged effects on brain insulin action in men;Kullmann, S., Wagner, L., Hauffe, R. et al;Nat Metab.
11. 2010—2018年中国成年人胰岛素抵抗变化趋势;叶春玲、王丽梅、赵云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2. “外卖大战”受害者已出现!狂喝奶茶两个月暴瘦20斤!38岁男子后悔惨了……,红星新闻
13. Insulin resistance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Pan K, Chlebowski RT, Mortimer JE, Gunter MJ, Rohan T, Vitolins MZ, Adams-Campbell LL, Ho GYF, Cheng TD, Nelson RA;Cancer.
14.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evalence and non-fatal burdens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Zhou YC, Liu JM, Zhao ZP, Zhou MG, Ng M;Mil Med Res.
15. IDF糖尿病图谱第11版
16. Projected rapid growth in diabetes disease burden and economic burden in China: a spatio-temporal study from 2020 to 2030;Liu J, Liu M, Chai Z, Li C, Wang Y, Shen M, Zhuang G, Zhang L;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17. Trends in economic burden of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Based on longitudinal claim data;Liu X, Zhang L, Chen W.Front Public Health.
18. 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预计快速增长:2020年至2030年的时空研究;刘金丽等人;《柳叶刀区域卫生 - 西太平洋》
19. Daily bingeing on sugar repeatedly releases dopamine in the accumbens shell;Rada P, Avena NM, Hoebel BG;Neuro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