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7月社融在政府债支撑下继续增长,新增社融6个月滚动同比增速继续回升,但结构上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短贷和中长贷均小幅走弱,反映实体信贷需求相对疲软。在经济活跃度有限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持续活化,7月M1增速继续回升的同时M2-M1剪刀差继续收窄,存款由企业和居民流向非银部门特征明显,居民投资行为正呈现逐渐活跃的趋势。从当前居民资金入市的主要渠道来看,融资余额、私募基金规模持续攀升、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活跃,成为当前居民资金入市的主要渠道,增量资金形成某种程度的正反馈。从对市场风格的影响看,市场则呈现明显的科技成长风格+小盘风格占优,往后看在其他类型的场外资金明显入市之前,预计科技+小盘风格仍将延续。
居民资金有加速流入的信号吗?
7月社融在政府债支撑下继续增长,新增社融6个月滚动同比增速继续回升,但结构上相对偏弱,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短贷和中长贷均小幅走弱,反映实体信贷需求相对疲软。在经济活跃度有限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持续活化,7月M1增速继续回升的同时M2-M1剪刀差继续收窄,居民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而非银部门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存款由企业和居民流向非银部门特征明显。今年以来存款利率持续下跌,叠加股市赚钱效应持续改善下,居民部门存款正逐渐流向资本市场以博取更高收益,居民投资行为正呈现逐渐活跃的趋势。
目前来看,融资余额、私募基金规模持续攀升、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活跃,成为当前居民资金入市的主要渠道,增量资金形成某种程度的正反馈。综上可见,私募基金、融资资金、散户等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对市场的上行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业主题类ETF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强化了结构性行情,在赚钱效应积累之下公募基金发行明显回暖,这些资金构成了本轮市场突破上行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
在当前融资、私募为居民资金主要入市渠道下,市场呈现明显的科技成长风格+小盘风格,前者对应了科创200、创业板指涨幅领先;后者对应了市值分类指数中,中证1000、中证2000等的涨幅明显优于沪深300,小市值风格表现也更加稳健。也就是说,除了产业赛道风格外,市值风格角度上小盘风格仍然相对占优,这主要还是受到当前的资金结构和资金偏好影响,在其他类型的场外资金明显入市之前,预计这样的风格仍将延续。
1、 7月金融数据是否反应居民存款搬家
7月社融同比多增,人民币信贷同比少增。7月新增社融1.13万亿元,同比多增3613亿元;人民币信贷减少500亿元,同比多减3100亿元。社融存量增速9.0%略高于前值8.9%,新增社融6个月滚动同比增速升至36.63%,前值26.15%;新增中长期融资6个月滚动同比增长至29.16%,前值21.85%。
从社融结构来看,政府债券贡献主要增量,企业债券回暖。7月发放给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减少4296亿元,同比多减3488亿元。直接融资增加1.57万亿元,同比多增6587亿元,其中新增政府债券1.24万亿元,同比多增5601亿元;企业债券增加2748亿元,同比多增712亿元。
从不同部门信贷结构来看,居民与企业部门短贷和中长贷均有所走弱。居民短贷减少3827亿元,同比多减1671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00亿元,同比多减1200亿元。企业票据融资增加8711亿元,同比多增3125亿元;企业短贷多减5500亿元,同比持平;企业中长期贷款减少2600亿元,同比多减3900亿元。
7月M1增速继续回升,M2-M1剪刀差继续收窄,存款继续活化。7 月 M1由4.6%升至5.6%,环比大幅提升1.0pct;M2 同比增长 8.8%环比上升 0.5pct,M2-M1剪刀差由前值3.7%进一步收窄至3.2%。
住户存款同比多减而非银存款同比多增,存款由居民部门流向非银部门特征明显。7月住户存款减少1.1万亿,同比多减 0.78 万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5万亿,同比少减3209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万亿,同比多增1.4万亿;政府存款增加8617亿元,同比多增3582亿元。
历史来看,非银存款激增多反映了居民“存款搬家”入市的资金流动趋势。非银机构部门存款一般包括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非银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其激增直接对应两类居民行为:第一是直接入市,即居民通过银证转账将资金划入证券账户(计入“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第二是间接入市,即购买股票型基金、含权理财等,资金进入基金公司账户(计入非银存款)。历史上看,非银存款同比大增阶段往往对应新开户数激增和两融余额攀升,相应阶段股市表现也较好。
概括来说,7月社融在政府债支撑下继续增长,新增社融6个月滚动同比增速继续回升,但结构上相对偏弱,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短贷和中长贷均小幅走弱,反映实体信贷需求相对疲软。在经济活跃度有限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持续活化,7月M1增速继续回升的同时M2-M1剪刀差继续收窄,居民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而非银部门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存款由企业和居民流向非银部门特征明显。今年以来存款利率持续下跌,叠加股市赚钱效应持续改善下,居民部门存款正逐渐流向资本市场以博取更高收益,居民投资行为正呈现逐渐活跃的趋势。
2、居民存款迁移的主要途径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震荡上行叠加AI等各类新兴产业趋势方兴未艾,市场环境非常适合主动基金和量化基金获取超额收益,主动偏股基金明显跑赢市场主要宽基指数。截至8月15日收盘,偏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增强指数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数16.9%、16.7%、16.0%,跑赢中证500(14.7%)、沪深300(6.8%)宽基指数。
在基金赚钱效应不断改善下,基金发行回暖信号显现,主动偏股公募基金发行6-7月呈现加速态势。6月单月主动基金发行规模峰值达299亿份,处于历史以来的81%分位,7月新发基金热度延续,单月发行97亿份,处于历史以来55%分位。
从老基金赎回情况看,6月老基金赎回已明显收窄。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剔除当月新成立基金份额后,估算6月偏股类老基金净赎回份额由5月1022亿份下降至521亿份,净赎回比例由5月的1.56%收窄至0.8%。7月以来在指数整体站稳上证指数3450和万得全A5400点的扭亏阻力位后,预计老基金赎回7-8月有望继续收窄并逐渐转为净申购。
今年以来私募基金备案规模保持了上行的趋势,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增量资金的渠道,尤其是在4-5月新增备案规模明显扩大,显示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已经通过私募基金渠道率先入场。
从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来看,1-7月上证所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明显回升,同比增长36.9%,接近2020年39.7%水平。结构上个人投资者新增账户数同比增速明显超过机构账户增速,1-7月个人新增账户数同比36.9%,同期机构新增账户数同比25%。
行业类ETF成为投资者参与各类主题和产业趋势的重要工具。ETF目前呈现宽基ETF持续流出,行业及主题ETF流入的格局,截至8月15日,行业类ETF净流入751亿元,宽基指数ETF净流出1932亿元,行业类ETF也成为投资者参与各类主题行情的重要工具。
今年以来另外一个重要增量资金正反馈机制仍然是融资融券,在突破了扭亏阻力位之后,融资余额呈现流入规模持续扩大的态势,成为推动市场上行的另外一个重要力量,7月以来融资已累计净流入2029亿元。
目前来看,融资余额、私募基金规模持续攀升、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活跃,成为当前居民资金入市的主要渠道,增量资金形成某种程度的正反馈。综上可见,私募基金、融资资金、散户等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对市场的上行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业主题类ETF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强化了结构性行情,在赚钱效应积累之下公募基金发行明显回暖,这些资金构成了本轮市场突破上行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
3、居民资金入市对应何种风格
在当前融资、私募为居民资金主要入市渠道下,市场呈现明显的科技成长风格+小盘风格,前者对应了科创200、创业板指涨幅领先;后者对应了市值分类指数中,中证1000、中证2000等的涨幅明显优于沪深300,小市值风格表现也更加稳健。也就是说,除了产业赛道风格外,市值风格角度上小盘风格仍然相对占优,这主要还是受到当前的资金结构和资金偏好影响,在其他类型的场外资金明显入市之前,预计这样的风格仍将延续。
4、小结
7月社融在政府债支撑下继续增长,新增社融6个月滚动同比增速继续回升,但结构上相对偏弱,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短贷和中长贷均小幅走弱,反映实体信贷需求相对疲软。在经济活跃度有限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持续活化,7月M1增速继续回升的同时M2-M1剪刀差继续收窄,居民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而非银部门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存款由企业和居民流向非银部门特征明显。今年以来存款利率持续下跌,叠加股市赚钱效应持续改善下,居民部门存款正逐渐流向资本市场以博取更高收益,居民投资行为正呈现逐渐活跃的趋势。
目前来看,融资余额、私募基金规模持续攀升、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活跃,成为当前居民资金入市的主要渠道,增量资金形成某种程度的正反馈。综上可见,私募基金、融资资金、散户等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对市场的上行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业主题类ETF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强化了结构性行情,在赚钱效应积累之下公募基金发行明显回暖,这些资金构成了本轮市场突破上行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
在当前融资、私募为居民资金主要入市渠道下,市场呈现明显的科技成长风格+小盘风格,前者对应了科创200、创业板指涨幅领先;后者对应了市值分类指数中,中证1000、中证2000等的涨幅明显优于沪深300。也就是说,除了产业赛道风格外,市值风格角度上小盘风格仍然相对占优,这主要还是受到当前的资金结构和资金偏好影响,在其他类型的场外资金明显入市之前,预计这样的风格仍将延续。
本文作者:张夏、李昊阳等,来源:招商证券策略研究,原文标题:《【招商策略】居民资金有加速流入的信号吗?——A股投资策略周报(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