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政府与部分国家达成贸易“协定”,其于8月7日开始征收新对等关税,并宣布了数量繁多的行业关税(主要涉及232条款)。如何看待目前达成关税协定的“含金量”及行业关税的可能变化,是本篇报告关注的要点。
核心观点
一、已达成贸易协定:阶段性框架协定为主,实质内容不多
1.特朗普政府在贸易谈判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8月18日,特朗普政府与英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达成了贸易协定,这些国家和地区占2024年美国商品总进口的比例为38.6%,占美国2024年商品逆差的49.8%(不含英国)。但除了英国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定相对具体外,其他国家的贸易协定更像是一个临时性质的框架协定,缺乏具体的内容安排。且无论美国对贸易伙伴是顺差/逆差,美国都是单方面征收关税,所有协定均存在明显的关税税率不对等。
2.美英贸易协定:10%普征关税叠加行业出口配额。美英双方于5月8日达成美英经济繁荣协议一般条款(EPD):一是部分行业关税税率的相互降低,但设定了不同程度的限额;二是非关税壁垒的放宽,主要涉及市场准入标准以及共同监管问题;三是增加数字贸易;四是加强经济安全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协定在保留10%基础关税税率的前提下,对美国从英国进口较多的行业关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配额豁免(主要涉及232条款),双方尚有诸多谈判仍在进行之中。
3.美越贸易协定:20%普征关税、40%转口关税与放开市场。美越之间的贸易协定则非常粗糙,甚至可能还未谈拢。主要内容有2个方面:一是对越南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20%的关税,对转口商品征收40%的关税;二是越南将会给予美国商品(包括大型引擎汽车)在内的美国产品提供优惠市场准入(免关税)。整个协议中美越之间的关税税率呈现出高度不对等(20% VS零关税)。
4.美日、欧、韩贸易协定:15%基础关税叠加巨额对美投资及商品购买。美日于7月22日达成协定:美国将对日本出口商品征收15%关税,但不包含半导体、药品、钢铝等行业关税;此外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国内工业生产,其中美国将获得90%利润;日本将向美国开放市场。随着美日谈判破局,美欧也达成阶段性协议:除去相同的15%关税税率外,欧盟被要求在特朗普本届任期内向美国新投资6000亿美元,且2028年前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从而减少美国与欧盟的逆差。美韩贸易协定也基本类似。但上述协议在税率的适用范围、增加投资金额的强制性、购买商品金额方面存在较大争议。
二、对等关税2.0后,行业关税或将成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新核心
我们认为,对等关税的征收并不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唯一手段,虽然其已经部分达成了通过关税政策来补充美国财政的目标(2025年4-7月共征收关税947.19亿美元),但这并不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最关键考量。其核心诉求一是减少美国贸易逆差;二是促进制造业产业回流,从而增加美国本地制造业就业。迫使欧日韩等国家购买大量美国产品,可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但无法促使制造业产业回流,因此后续以232条款为代表的行业关税或成为其后续关税政策的核心。
特朗普已宣布了对钢铁、铝、铜等行业征收25%-50%不等的关税,充分反映了其通过征收行业关税促进制造业回流的决心。据我们测算,钢铝铜被征金额约707亿美元(2024年),但钢铝衍生品金额约718亿美元,范围进一步扩展。汽车及零部件、药品、半导体等行业关税2024年合计进口额更是超过6600亿美元。
2025年4-7月美国制造业就业的环比负增,有可能促使特朗普继续加强行业关税的征收,以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主要手段可能一是继续提升现有关税的税率;二是加快调查进度并扩大范围,如药品、半导体、飞机、稀有矿产等行业关税调查将会加快,涵盖范围可能也会扩大。往后看,特朗普后续任期内的关税谈判与冲突或将始终存在,并对市场形成持续扰动,值得我们保持关注。
正文
1
已达成贸易协定:阶段性框架协定为主,缺乏实质内容
根据特朗普政府宣布的信息,截至8月18号,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英国、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尼、日本、菲律宾、欧盟、韩国、马来西亚。此外,对墨西哥的关税延长90天,在此期间墨西哥的芬太尼关税(25%)、汽车关税(25%)、钢铝铜关税(50%)继续征收。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后,亦将关税豁免期继续延长90天。从国家数量上来看,目前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的国家数量并不多;但从与美国的贸易金额上来看,2024年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占美国商品总进口的比例为38.6%,占美国2024年商品逆差的49.8%(不含英国),总体占比相对较高,特朗普政府在贸易谈判上客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除了英国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定相对具体外,其他国家的贸易协定更像是一个临时性质的框架协定,缺乏具体的内容安排。事实上,虽然这些国家与美国达成了“协议”,后续执行仍然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一则如何界定转口商品,存在非常大的操作空间;二则很多协议细则需要本国/地区议会批准,或将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三则协议中有很多的对美投资协定,也存在很多的变数(无法强制企业投资)。目前来看,达成贸易协定的国家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但无论美国对其是顺差/逆差,美国都是单方面征收关税,所有协定均存在明显的关税税率不对等:
第一类以英国为代表的顺差国,2024年美国对英国录得约114亿美元贸易顺差,协定规定美国对英国商品征收10%的基础关税,叠加行业出口配额(汽车等),此外涉及232条款的行业关税需额外谈判;
第二类是越南为代表的逆差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均属于此类型。这些国家对美顺差较高,但整体经济体量较小,如越南2024年对美国顺差录得1235亿美元。双方协议规定美国对越南征收20%基础关税,叠加40%转口关税。马来西亚、印尼则是19%关税,同时这些国家需要对美国放开市场,甚至可能需要购买部分商品;
第三类是欧盟、日韩等逆差国/经济体,这些国家/经济体本身体量大,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美国对这些国家征收15%的基础关税税率,并要求这些国家向美国投资几千亿美元,并购买大量的美国商品。此外,涉及232条款的行业关税(如汽车、半导体等已有安排的行业除外)亦需要额外谈判。
1.1、美英贸易协定:10%普征关税叠加行业出口配额
英国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便积极开展谈判,双方于5月8日达成美英经济繁荣协议一般条款(U.S.-UK Economic Prosperity Deal,EPD),成为第一个达成的贸易协定(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此后,双方于6月16日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认,对前期框架协议内容进行了更新,并正式实施[1],其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行业关税税率的相互降低,但设定了不同程度的限额。其中美国自英国进口的汽车关税税率从27.5%降至10%(10万辆配额),英国则取消对美国进口牛肉的20%关税(1.3万吨/年免税配额)、14亿升的乙醇优惠免税配额。此外,英国还将满足美国对钢铝行业、药品及药物成分的进口要求,并将进一步商谈相关的配额;
二是非关税壁垒的放宽,主要涉及市场准入标准以及共同监管问题。英美两国将进一步合作以提升农业市场准入,并给予合格评定机构不低于双方境内的待遇;
三是增加数字贸易,即对货物流动的无纸化贸易、抵达前处理和数字化程序的规定进行谈判;
四是加强经济安全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其中最关键的是协调解决第三国的非市场政策,以及通过谈判来打击逃税计划和从受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措施的国家非法转运货物。
从上述内容来看,双方之间的协定并未提及取消美国对全球征收的10%基础关税,更多的是在保留基础关税税率的前提下,对美国从英国进口较多的行业关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配额豁免(主要涉及232条款)。根据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数据,2024年美国从英国进口车辆约为10.2万辆,基本与协议中的豁免数量相匹配[2],超出部分则仍适用于25%关税。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美国对英国录得贸易顺差,且英国对美出口的钢铁等产品仍然面临25%的232条款关税,双方仍在就相关产品的出口税率进行谈判。而双方协议中涉及的汽车出口,2024年英国向美国出口大约90亿英镑。因此目前美英之间的贸易协定,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未完成协定,很多细节仍有待后续谈判。
1.2、 美越贸易协定:20%普征关税、40%转口关税与放开市场
相较于美英之间的贸易协定,美国和越南之间的贸易协定则更加粗糙,仅拟定了大概的税率以及谈判的方向,缺乏谈判细节,甚至可能双方还并未谈拢。综合特朗普政府与越南官方的信息来看,协议主要内容或有两方面:
一是对越南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20%的关税,对转口商品征收40%的关税;
二是越南将会给予美国商品(包括大型引擎汽车)在内的美国产品提供优惠市场准入(免关税)。
此外,双方还就《关于制定公平、平衡的美越互惠贸易协定框架的联合声明》达成了共识。
不难发现,美越之间的贸易协定更像是一个谈判框架,且美越之间的关税税率高度不对等(20% VS零关税),这背后反映的是越南出口高度依赖美国的无奈现实。数据上看,2024年越南向美国出口商品约1195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约30%,对美贸易顺差则高达1044亿美元。相较之下,越南2024年对欧盟商品出口约517亿美元,贸易差额为约350亿美元。在美国前期征收的46%对等关税税率下,越南出口与经济增长均面临巨大压力,其对于促成谈判的意愿相对较强。
但由于协议仅商议了一些原则性的关税,其后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一则参照美英关税协定,符合232条款的越南对美出口商品是否也按照20%关税征收;二则越南出口中规定了转口商品征收40%关税,该类商品的认定规范尚未说明。
再来看与越南处境相似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这些国家均面临19%的关税税率,但目前特朗普政府披露了与印尼的贸易协定细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对美国放开市场,消除对美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协议称印度尼西亚将在优惠基础上消除美国99%的出口产品关税壁垒,涵盖所有行业。此外,还将打破对美国工业、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
二是加强原产地原则,协议称将协商便利化的原产地规则,确保协议的收益归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所有,而非第三方国家,类似于越南的转口商品关税;
三是消除数字贸易壁垒及聚焦经济安全,并提升劳工标准等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协定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泰国与美国的贸易协定也处于相似状态,目前泰国政府正在准备详细条款提交给泰国议会,且确定原产地的标准尚在谈判之中。
1.3、美日、美欧贸易协定:15%基础关税叠加巨额对美投资及商品购买
1.3.1、美日贸易协定:15%基础关税叠加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
日本2024年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约694亿美元,占美国总进口的比重约为4.5%。在4月2日对等关税发布之初,日本便积极与美国开展关税谈判。但双方在汽车关税与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存在较为突出矛盾,叠加7月20日日本参议院大选,双方谈判一度陷入僵局。随着选举结束,特朗普宣布美日双方于7月22日达成贸易协定:
-
关税税率方面,美国将对日本出口商品征收15%关税,但不包含半导体、药品、钢铝等行业关税
-
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国内工业生产,其中美国将获得90%利润;
-
日本将向美国开放市场,包括汽车、卡车及农产品。
但随着8月7日关税开始征收,美日双方就协议的很多具体细节内容产生了诸多冲突。一是关税税率的执行标准,日本方面认为是基础关税统一至15%,但在特朗普政府的行政令中为额外加征15%关税[3];二是特朗普认为日本向美投资的5500亿美元将会足额履行,主要投资于美国的核心产业,且美国获取90%的利润。但日本方面认为5500亿美元为最高额度,包含出资、贷款及贷款担保,只有1%-2%为投资;三是在日本扩大自美农业进口方面,日本明确表示幅度由其自行决定,美国则要求扩大大米进口量75%。
我们认为日美双方目前的“协定”是一个不具法律效应的意向,双方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未谈妥,后续在执行中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则石破茂政府目前是双少数执政(自民党与公明党形成执政联盟,在参议院与众议院占比均小于50%),若后续其被迫下台,新首相是否会继续完全执行相关的谈判成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则农业进口、汽车市场放开执行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国内阻碍。 2024年日本向美国出口了约390亿美元乘用车,占日本对美全部商品出口金额约28%,占日本全部乘用车出口金额约36%,汽车行业对日本至关重要。虽然日本汽车出口的关税也同步定为15%,但仍较前期2.5%税率上行12.5个百分点。农业问题亦是如此,如前所述,若日本迫于国内压力,在农产品扩大进口问题上犹豫不决,美国很可能会重拾关税。
1.3.2、美欧贸易协定:15%基础关税叠加6000亿美元投资及7500亿美元商品采购
欧洲一直是美国重要的贸易谈判对象。在4月2日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开启后,欧洲也采取了基本对等的反制措施。在前期谈判过程中,双方一直面临相当多的阻碍:
一是欧盟由27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品类均有些许差异,贸易差额也不尽相同,导致在谈判时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2024年欧盟向美国出口商品金额约5300亿欧元,并录得约1970亿欧元的贸易顺差,在美国主要的贸易逆差国中仅次于中国。分结构来看,2024年欧盟对美出口商品中,金额最大的品类为医药产品(Medicinal an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药品(Medicaments)、汽车和机动车(Motor cars and motor vehicles),分别为775亿欧元、423亿欧元、389亿欧元,占全部出口的约30%;分国家来看,2024年对美出口金额最多的国家分别为德国(1612.15亿欧元)、爱尔兰(720.85亿欧元)、意大利(647.59亿欧元),这三个国家也都录得较多的贸易顺差。但如荷兰、法国等对美出口较多的国家,对美国贸易顺差较少,甚至有较大的贸易逆差,因此在与美国的谈判过程中,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
进一步观察不同欧洲国家的对美出口品类,不难发现,在2024年的主要欧盟对美出口商品中,德国在前述3大主要出口品类中的金额都相对较高,2024年的出口额分别为168、109、251.7亿欧元,特别是汽车,占欧盟2024年对美出口金额比重更是超过60%。而爱尔兰在医药产品及药品中的占比较高,但对美汽车出口则几乎为零。法国与意大利的对美出口商品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在前期与美国的谈判中,欧洲在关税层面一直难有好的的谈判方案出现。
二是美欧之间作为传统的盟友,其经济政治一直密切相关,且欧洲一直倡导对工业商品实行零关税,2023年约有73%的美国商品以零关税进入欧盟。因此部分欧洲人谈判的积极性并不高。
但随着美日谈判的破局,特别是日本对美国进行巨额投资,以换取较低的关税税率(15%),美欧贸易谈判也迎来了破局。但由于美欧之间贸易金额更高,美国对欧逆差也更大,因此欧洲面临的非贸易条件相较于日本也更加苛刻。根据特朗普政府发布的事实清单(Fact Sheet),美欧之间达成的贸易协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美国对欧盟征收15%的关税,包括汽车、药品和半导体,但不包含钢铁、铝以及铜(继续征收50%);
-
在特朗普本届任期内,欧盟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且全部为新投资(目前欧盟公司每年向美国投资约1000亿美元);
-
到2028年前,欧盟将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从而减少美国与欧盟的逆差。此外,欧盟还将购买大量美国军事装备;
-
降低美国工业与农业出口的非关税壁垒,并建立严格的原产地规则,避免第三方获利。
但与美日贸易协定情况类似,双方的贸易协定也是一个意向性的原则协议,尚未具备法律效应,特别是欧盟内部对于该份协定存在较多异议。如果我们对照欧美双方关于关税协定的文本说明,可以发现双方在关税税率的适用范围、欧盟对美增加投资金额的强制性、欧盟自美购买商品金额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若想要相关协议生效,欧盟方面尚需要欧盟议会批准,在此期间欧美双方还需要进一步磋商,预计在一些执行规范、部分行业关税等方面还将会出现较多矛盾。
除去欧盟、日本之外,韩国亦在7月31日与美国达成协议,贸易协定框架也与欧日基本保持一致。根据特朗普的声明,美国将向韩国征收15%关税税率,韩国则向美国开放市场(包含汽车、卡车与农业),对美商品不征收关税。此外,韩国还将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项目由特朗普亲自选定),并购买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或其他能源产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份协定也如美欧、美日协定一样,后续如何执行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看,我们认为对等关税已进入全面征收的2.0时代,虽然部分国家仍未和美国达成协议,但一定程度的关税征收不可避免。相关的博弈和谈判虽然会持续,也大概率不太会成为博弈的主要变量。根据特朗普政府7月31号颁布的行政令(EO 14326),其对部分国家的最终对等关税税率进行了修正,并于8月7日开始征收,大部分国家税率落在10%-40%之间。结合最新的2025年6月关税数据来看,大部分国家后续都将面临关税税率的提升。
2
对等关税2.0后,行业关税或将成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核心
如前所述,虽然还存在较多执行上的不确定性,但对特朗普而言,其所需要的是在一定的时限之内达成某种程度的协议,不断宣传“胜利”以满足国内政治需要。因此即使后面在谈判过程中出现波折,但考虑到其已较为成功的收取了较高的关税,在政治上处于相对有利地位。
数据上来看,截至2025年6月,美国总商品进口关税税率已经超过10%,其中中国税率最高,为37.36%,日本为15.28%,在美国主要的贸易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再看关税收入,7月美国关税总收入为284.4亿美元,4-7月共征收关税947.19亿美元。相较而言,2024年7月美国关税收入为76.28亿美元,4-7月关税收入为276.42亿美元。关税收入占美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2025年7月达到8.4%,已经成为美国财政收入的重要一环,部分达成了特朗普希望通过关税来补充美国财政的目标。
但对等关税的征收并不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唯一手段,补充美国财政收入也不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最关键考量。在前期报告中,我们曾指出关税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其核心诉求一是减少美国贸易逆差;二是促进制造业产业回流,从而增加美国本地制造业就业。从当下的情况看,迫使欧日韩等国家购买大量美国产品,可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但无法促使制造业产业回流,因此后续以232条款[4]为代表的行业关税或成为其后续关税政策的核心。其已经宣布了对钢铁、铝、铜等行业征收25%-50%不等的关税。
由上表可知,目前美国确定征收的232条款行业关税为钢铁、铝、铜及其衍生品。数据上来看[5],特朗普政府规定征收关税的品类中,钢铁、铝、铜在2024年进口的品类分别为319.72亿美元、207.4亿美元、179.72亿美元,在美国总进口商品中的占比并不高。但钢、铝衍生品的范围则明显扩展,事实上,由于特朗普政府含钢、铝量相对较高的冰箱、金属家具等产品均纳入钢铁、铝衍生品,导致衍生品的进口金额超过了钢铁、铝等商品本身。以组合式冰箱、冷冻冰箱(HS841810)为例,作为钢铁衍生商品,2024年美国进口该商品金额为69.22亿美元,几乎达到钢铁进口金额的22%,其中墨西哥、韩国、中国为前三大进口国。
此外,汽车、药品、半导体等行业关税波及的商品进口金额更大。2024年美国进口汽车及零部件(HS87)约3856.47亿美元,医药产品(HS30)约2118亿美元,半导体[6](HS8541&8542)约627.4亿美元。虽然美国主要进口汽车的国家中,日本、韩国、德国均按照15%的关税征收,英国按照10%的关税征收,但加拿大与墨西哥均是25%的关税税率[7],而这两者占据了美国汽车进口的约48.5%。后续如何谈判尚未可知。
药品方面亦是如此,美国药品的主要进口国家是爱尔兰、瑞士及德国,虽然美欧之间达成了关税协定,但如前所述,药品关税还需要再进行谈判,而瑞士则被执行了39%的关税税率。
半导体方面,特朗普表示如果在美国生产则可以豁免,否则将会被最高征收300%关税,但未说明何时开启征收,范围也不确定,后续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而其他正在接受调查的商品,由于特朗普政府仅描述了一个大概的商品范围,只能依据现有品类做大概估算。其中木材(HS4403&4407)2024年的进口额约为74.48亿美元(主要从加拿大进口),飞机(HS8411)进口额为306.8亿美元(主要进口国为欧盟和英国,税率则暂时按照相关贸易协定执行关税)。最后则是稀有矿产、多晶硅与无人机。根据CFR的数据,美国有12种关键矿产完全依赖进口,另外28种关键矿产中,美国有一半依赖进口。分国家来看,南非(铂、铑和钯)和加拿大(铀、锌)是美国关键矿产的主要进口国,中国虽然占比相对不高,但占据了美国近70%的稀土进口,以及近一半的砷、锑和钽进口。无人机和多晶硅等产品目前来看金额或不高,2024年美国多晶硅(HS280461)进口金额仅有1.02亿美元,其中主要进口自欧洲。无人机等产品由于品类较新,美国人口普查局暂时没有对应HS码数据,尚无法获取进口数据。
总结来看,目前特朗普政府所推动的232关税涉及到的行业进口金额不等,且钢铁、铝等关税的征收贯穿其2个任期,充分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征收行业关税的坚持,背后则是特朗普政府希望利用关税政策来迫使美国制造业回流,增加本土相关就业。而我们也看到了苹果等公司宣布扩大在美投资,并将相关产业链带回美国本土[8]。但数据上来看,美国制造业就业并未有回流,自2025年4月对等关税征收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环比新增均为负数。6月在总就业中的占比更是跌破8%,且不断创下历史新低,充分显示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困难。
往后看,我们认为特朗普政府有可能继续扩大行业关税的范围,亦或者继续提升关税税率,背后原因是其可能认为制造业回流受阻是因为关税征收政策力度不够。考虑到美国与主要贸易国家对等关税政策的协议谈判尚未结束,行业关税的调查与谈判也需要较多时间,特朗普后续任期内的关税谈判与冲突或将始终存在,并对市场形成持续扰动,值得我们保持关注。
本文作者:何宁、潘伟桢,来源:何宁宏观,原文标题:《【开源宏观|专题】对等关税2.0后,行业关税或将成关键新变量》,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