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锋锂业:上半年营收下滑12.65%净亏损收窄30% 经产能扩张与固态电池技术成未来关键

公告小助手

要点归纳:

财务表现:2025年上半年营收83.76亿元,同比下降12.65%;归母净亏损5.31亿元,同比减亏30.13%;扣非净亏损9.13亿元,同比扩亏469.14% • 经营现金流大幅恶化: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00亿元,同比暴跌92.38%,从去年同期39.42亿元大幅下滑 • 资产负债状况:总资产1075.90亿元,同比增长6.70%;净资产402.21亿元,同比下降3.74% • 产能扩张持续推进:四川赣锋5万吨锂盐项目投产,青海赣锋1000吨金属锂项目试生产,电池级硫化锂产线释放产能 • 全球资源布局:拥有16个锂资源项目,总资源量超过8000万吨LCE,覆盖锂辉石、锂盐湖、锂云母、锂黏土等多种资源类型 • 固态电池技术领先:在硫化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软包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覆盖320-550Wh/kg • 未来关注点:锂价企稳时点、新增产能释放节奏、固态电池商业化进展、储能业务发展潜力


锂业巨头赣锋锂业:亏损收窄难掩现金流恶化,固态电池技术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营收下滑与现金流危机并存

赣锋锂业2025年上半年财报呈现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低谷特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76亿元,同比下降12.65%,这一降幅反映出全球锂盐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归母净亏损5.3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60亿元减亏30.13%,看似有所改善,但扣非净亏损却从去年同期的1.60亿元暴增至9.13亿元,同比恶化469.14%

这一数据背后的逻辑耐人寻味:净亏损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非经常性损益,而核心经营业务的亏损实际上在大幅恶化。更令人担忧的是,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的39.42亿元断崖式下跌至3.00亿元,降幅高达92.38%。在行业低谷期,现金流的急剧恶化往往比账面亏损更值得警惕。

产能扩张遇上价格寒冬

赣锋锂业在逆周期中继续推进产能建设,四川赣锋年产5万吨锂盐项目已完成调试并逐步释放产能,青海赣锋一期年产1000吨金属锂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从产能布局看,公司现有锂盐产品设计产能已相当可观,仅氢氧化锂就达到106,000吨/年的规模。

然而,产能释放的时点似乎并不理想。全球锂盐供需格局的转变使得锂产品价格持续承压,新增产能的边际收益面临挑战。公司在财报中承认"锂盐及锂电池产品销售价格下跌"是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这种周期性低谷何时见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资源版图的全球化布局

赣锋锂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仍在于其全球化的资源布局。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的16个锂资源项目,总资源量超过8000万吨LCE,涵盖澳大利亚、阿根廷、马里、爱尔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阿根廷Cauchari-Olaroz项目资源量达2458万吨LCE,马里Goulamina项目资源量714万吨LCE,这些优质资源将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资源类型相当多元化,包括锂辉石、锂盐湖、锂云母、锂黏土等各种矿物类型,这种多样化布局有助于降低单一资源类型的风险,但同时也要求公司在不同提锂工艺上保持技术领先。

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前景

固态电池或许是赣锋锂业最值得关注的增长引擎。公司已建立完整的固态电池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在硫化物电解质方面,成功制备出微米级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8mS/cm,亚微米级>6mS/cm;在氧化物电解质方面,LATP陶瓷膜厚度控制在25μm以下,室温离子电导率超过0.6mS/cm

更重要的是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公司的软包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覆盖320-550Wh/kg,循环寿命可达1000圈,已通过车规标准GB38031-2020;21700圆柱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30-420Wh/kg,放电倍率最高25C,配套产线预计2026年初量产。

储能与回收业务的协同效应

赣锋锂电推出的6.25MWh储能系统587Ah大容量储能电芯显示出公司在储能领域的技术实力。587Ah电芯以其超440Wh/L高能量密度和15000次循环寿命,已与多家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在回收业务方面,公司已形成20万吨退役锂离子电池处理能力,锂回收率>90%,镍钴回收率>95%。赣锋循环一期项目的电池级碳酸锂产线已达设计产能,这种"采矿-冶炼-电池-回收"的闭环模式将在资源稀缺时代显现更大价值。

预期差与投资逻辑

市场对赣锋锂业的预期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锂价见底时点的判断,当前的现金流压力表明行业底部可能尚未到来;二是固态电池商业化的进展速度,技术领先能否转化为商业成功仍需观察;三是全球化布局的资源变现能力,地缘政治风险和各国政策变化都可能影响资源开发进度。

从长期来看,公司1204项授权专利(含222项发明专利)的技术积累和全球资源布局仍构成护城河,但短期内现金流压力和周期性低谷的双重挤压考验着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固态电池技术能否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实现规模化应用,或将成为决定公司未来几年走向的关键变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