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3800点野地调研:金融机构的「冰与火之歌」

股票市场的燥热正在自我强化。 8月22日,A股再创多个记录: 沪指盘中涨破3800点,创2015年8...

股票市场的燥热正在自我强化。

8月22日,A股再创多个记录:

沪指盘中涨破3800点,创2015年8月20日以来新高;

市场全天成交额2.58万亿元,连续第8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打破A股历史纪录。

截至收盘,沪指涨1.45%、深证成指涨2.07%、创业板指涨3.36%,全市场超2800只个股上涨。

行情的复苏宛如9·24一样重燃更多的投资者热情。

今年前7个月,A股合计新开户数量达1456.13万户,同比增长36.88%。

跑步入场的居民储蓄,形成持续的增量资金来源,但仅7月单月不足200万户的新开户数而言,对比去年10月超680万户的数据仍相对有限。

随着近两周行情的增长,未来8月的新开户数可能迎来较大突破。

多位券商工作者向信风表示,近一周所在机构新增开户数和交易量都在大幅上升,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正在把资金向股市转移。

这期间,各类金融机构的销售端则表现出“冷热不均”的多极分化:

其中,火热的是连轴转的券商营业部,转冷的是渠道优势不再的银行窗口,寒意蔓延的则是股市虹吸效应下门可罗雀的保险网点。

券商迎风降费

一名头部券商客户经理陈琳(化名)对信风表示,自己已经“脚不沾地”地忙碌了一周。

“以前得主动找客户,这周几乎没时间给客户发消息,工作量实在太大。”陈琳表示,“找来的人很多,开户、融资都有,明显感受到大家开始相信牛市了。”

可以观察到的是,自今年7月沪指站稳3500点以来,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显著提升:

当月A 股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环比增涨近2成,增幅则提升13个百分点;

据易观数据检测,证券服务应用活跃人数达1.67亿人,环比增长3.36%,增幅提升2.71个百分点。

进入8月,两市日均成交额与两融余额的持续拉升,个人投资者的热情也逐渐达到沸点。

相比“924行情”下海量资金一窝蜂涌入的疯狂,陈琳表示“现在更能感受到客户的决策、情绪相对平稳,有一个信心逐渐坚定的节奏。”

陈琳所在部门月内交易量的首次爆发,发生在8月4日至5日。

这期间,沪指在回踩20日均线后快速拉升,隔日跌破5日均线后又持续上涨;

支撑点位的出现,让投资者的情绪明显变得积极。

“很多人确信牛市来了。以至于在7日至8日的横盘阶段,他们已经不想等回调,而是直接进场。”陈琳表示。

至8月13日,沪指报收3683.46点、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次日成交额放大至2.28万亿元,创下年内峰值;

向上的指数与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氛围,投资者情绪被彻底点燃。

“这阶段明显又有了蜂拥而至的感受。”陈琳称,“直到现在每天都有朋友在讨论股市,我们工作非常忙、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另一名券商华北地区营业部的客户经理王田(化名)也向信风分享了近一周的经历。

王田表示,近一周所在营业部成交量、开户客户数等指标均大幅上升,“哪怕之前回复积极性不高的客户,现在也有强烈的沟通意愿。”

“该不该加仓、该加多少、买什么合适”,是投资者咨询量最高的三个问题。

趁着资本市场吸引力大增,不少券商借势推出降费活动揽客,将开户新客股票佣金费率降至万1以下者,已不在少数。

一家券商北京地区营业部的客户经理透露,目前在该券商开户默认股票佣金费率万3,账户开通后可调至万1,资金量50万元以上可进一步申请至万0.85。

王田亦对信风表示,为吸引新客,所在券商的费率已低至万1,并推出新客专享、年化收益率达5.68%的1个月高息理财产品。

虽然当下有大量新股民涌入,但从业者对信风表示,愿意真金白银投入大把资金的,仍旧以老股民居多

这是不少证券从业者认为当下投资者决策较“924”更为理性的原因之一。

王田透露,自己已经手多起“存款搬家”案例,但客户均为有一定经验的成熟股民。

“新手已经不太会盲目投入。”王田表示,“赎回大额存单投入股市的,基本都是在4月后的行情里实现了赚钱效应、现在想要加码的老股民。”

陈琳亦表示,也有不少客户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出畏高情绪。

“现在还敢大额投入的,一部分是新股民跟风投入的资金,零零散散加起来有一定体量,但大头应该是老股民的自有资金和融资。”陈琳称。

这样的观察并非没有实据。

截至8月20日,沪深北两融余额达2.15万亿元,创近下十年以来新高。

还有不少看好A股走势的专业、大资金投资者,则将目光转向雪球产品。

“这类客户也不少,他们认为短期内可以达到敲出价格、拿到不错的票息再滚一滚。”陈琳表示,“还有客户希望买期权,这些资金可能单笔就几亿、十几亿。”

尽管当下“慢牛”走势健康、客户决策相对理性,但在火热的行情与各类社交媒体泥沙俱下的信息流中,个体的迷失似乎也在所难免。

有券商客户经理表示,面对近期个别激进的高风险偏好客户,“我都觉得胆战心惊。”

该客户经理表示,上述客户一是懵懵懂懂的“小白”新股民,二是在行情里赚到了丰厚收益、迫切希望扩大回报的老股民。

“我们的建议是小白不要先碰股票,担心场外基金灵活性可以买ETF。”该经理表示,“但很多人在小红书、抖音上看了太多内容,确信自己能一举成功,这就有风险。”

第二类投资者,则是已经“杀红了眼”的老股民。

“这类客户一般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回报,对能力很有自信,一边赚、一边转、一边加杠杆,整个身家全在股市里,连我们看到也都会感叹疯狂。”上述经理表示。

银行渠道转冷

相比券商渠道的门庭若市,银行柜台则冷清不少。

多位银行客户经理表示,“其实银行的很多客户甚至不知道出现了‘慢牛’”。

来自某股份行北京分行的客户经理张呈(化名)对信风表示,仍有大量的客户在咨询偏债的理财产品与保本、刚兑的保险产品。

“银行渠道这样的客户很多,一类是风险偏好非常低、不接受含权产品的波动,另一类是在牛市里亏过钱,对含权产品极度排斥。”张呈表示。

另一位国有大行私行的员工则向信风表示“行情带量的效果不太明显,不过代销含权公募基金的数量确实有增加。”

据其分析,这或是源于互联网与银行渠道形成的“分流”。

“大体量炒股的投资者普遍不会把钱放在银行,买公募基金的投资者现在也更多选择天天、蚂蚁这类更便利、便宜的互联网渠道。”

尽管如此,但上述从业者仍旧表示,从合作机构与客户反馈上,仍旧能感受到“慢牛”的余温。

一方面,这来源于券商与基金公司态度的变化。

“券商的变化比较明显。”来自国有大行华北支行的李丽心(化名)对信风表示,“平时是三天两头来行里,希望我们能够推荐客户,现在很少看到他们,估计自己已经够忙了。”

基金公司则明显加大了销售力度。

李丽心向信风透露,最近总行旗下基金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了多只新发基金的代销激励。

“一般银行代销新发基金的收入比例是每销售1万元基金、银行拿到中间收入120元。”李丽心表示,“现在不少基金多了二次的中收奖励。”

例如,相关公募机构8月新发的一只3个月封闭期医疗创新股票基金,在给予银行的基础中收上,又增加了A类份额中收2.9%、C类0.14%;

旗下医疗健康、中证1000、沪深300红利等多只基金,定投中收均上调20%。

张呈则表示,“之前理财中R3等级的产品比较少,今年发行多、卖的也多,代销含权类的公募基金数量也有提升。”

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银行客户对于含权产品接受度在提升。

李丽心表示,所在的基金销售群在本周内已经出现多笔50-200万元不等的股票型基金大单,单是200万元以上的销售就有2笔。

这样的情形在过往并不多见。

“之前卖得更好的一直是债基,客户对权益类产品接受度非常低。”李丽心表示,“尤其‘924’急涨急跌,很多客户的资金被套住,对这次行情持怀疑态度者居多。”

据李丽心观察,本轮沪指上升至3500点时,仍只有少量客户表现出对含权产品的兴趣;

直至沪指升至3600-3700点时,股票型基金代销数量开始出现明显提升。

“不过确实能够感受到互联网三方的分流。”经历了多轮牛熊的李丽心对信风表示。

李丽心称“相较2015年,更多投资者已经选择在费用更低的互联网渠道交易,银行优势在减弱,一线员工缺少对牛市的感受也很正常。”

保险之忧

真正在股市行情下感受到寒意的,是如今正处在产品停售节点上的保险代理人。

“就在刚才,我这边跑了一个单子。”某头部人身险公司代理人王刚(化名)对信风表示。“客户砍一半的预算说要去炒股,我都不知道怎么劝。”

王刚的处境并非孤例。

多位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对信风表示,原本顺利推进的8月“2.5%停售”销售节奏,已经被股市火热的行情打断。

7月25日,保险行业协会公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再降14个基点,首次触发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依照监管要求,9月后普通人身险预定利率将由2.5%下调至2.0%。

参考往年预定利率下调的时点与行业保费,高利率产品停售前往往伴随着销售高峰:

例如,2023年7月监管对于预定利率3.0%人身险产品的停售要求,就催生了险企年中罕见的业绩高峰;

甚至有上市险企高管在中期发布会上透露,公司上半年已达成全年业绩目标。

不过如此盛况,在今年8月已再难复刻。

一面是人身险的潜在客户在预定利率的多轮下调中已被渐渐透支,另一面,则是持续回升的A股行情对投资者保险预算造成的分流。

“客户风险偏好只要稍微偏高一点,0.5%的利率下调和股市的回报相比,肯定不够看。”一名保险经纪人表示,“说实话,我本人也在考虑要不要加仓股票。”

另一名保险代理人团队负责人则透露,团队目前业绩寥寥,受股市行情影响不小。

“开单肯定能开,毕竟股票、基金不保证收益,保险刚兑的独特优势始终存在。”该负责人表示,“但这次停售已经没办法维持‘冲刺’的节奏了,只能说做长期业务。”

其实自今年4月股市行情持续回升后,股市对于保险销售的冲击始终存在。

信风注意到,此前已有投资者开始关注股市中的红利板块,将买保险的预算转为投资银行股。

“本来想买保险,又看到保险公司在买银行股。”有投资者对信风表示,“算了一下银行股息率还比人身险利率高,银行股价又在上涨,那不如我们也攒银行股好了。”

有保险代理人对信风指出,类似的逻辑在客户中并不罕见。

“可能有的客户在买了一部分保险后,也会帮孩子攒银行股、攒黄金,通过多种方式去应对低利率风险,而不是把所有预算都投入在保险上。”上述代理人表示。

但更进一步的忧虑或在于,8月之后的销量该如何维持。

王刚表示“现在‘停售’下的业务都不好做,9月开始人身险利率降到2.0%、股市再继续走,我们可能也找不到好的理由继续展业。”

更有保险经纪人对信风表示,如今给客户发的消息已鲜少收到回复,怕是9月再频繁推荐产品会被客户“拉黑”、断联。

不过同时,亦有机构对保险产品的未来表现出一定信心。

一家保险经纪公司对信风表示,“保证本金、收益刚兑的产品就是有稀缺性,这符合风险偏好较低消费者的需求。”

该公司指出,“据我们观察,股市赚钱效应起来后,也可能会有更多家庭愿意增配医疗险等保障型险种,去补足风险保障缺口,这也可能带来行业增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